創業,可能是找尋快樂的方式之一

文:魏梅金 博士|圖:編輯部

認為人生快樂的滋味是什麼?快樂的泉源來自哪裡?
一個每天辛勤工作十二小時的小徒弟覺得生活索然無味,於是鼓起勇氣問師傅:「您能讓我每天生活得更快樂一些嗎?」

師傅低語:「你們急切地想長大,卻又哀鳴失去童趣;你們拼命賺錢換取安穩的生活,不久後又嫌生活索然無味;你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於現在的幸福。你們既沒有活在當下,也沒有活在未來,你們雖然活著,但是從來沒有一刻快樂地做自己的主人,沒有真實地活著……」快樂已成為每個人心目中最難的一門學問。

師傅接著說:「如果我是你們的老闆,即使我年年加薪給你們,你們也只會高興一下,然後又開始陷入不快樂的情緒中。」因此,每個人焦慮地找尋快樂的泉源來自哪裡?我認為,找尋快樂應該培養自己不一樣的思想與眼界,從每個人的獨特性思想來詮釋快樂。想要快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擁有正面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決策力。

我們看到一位辛勤的農人,面對種子落地土壤中,看著它出芽、成長、成熟、結果,最後豐收(或許不一定收割),這個參與播種耕作的過程中,因為付出和收穫,而感到滿足的快樂!另一位高中學生參加大學聯考,挑燈夜戰的念書,最後看到榜單上自己的名字高掛其中,這個是成就的快樂!

一個人到什麼時候?人生該做加法、該做減法、該做乘法、該做除法,……什麼是一定要堅持留下來的、應該擁有的價值?那怕曾經擁有卻稍縱即逝,也能成為永恆記憶的快樂。華人世界喜歡創業做老闆,寧為雞頭,不為牛後,承襲世代祖先的核心價值觀和人生觀。

以中國社會為例,過去的十年中,人際互動中與網絡上最常出現的搜尋關鍵詞就是「創業」兩個字。根據具有影響力的媒體調查結果,有近六億人口,夜以繼日地考慮創業這個問題,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想創業。「想創業」成為這一代年輕人的共同語言,也是他們認為可以實現人生的方式之一。

到底創業的魅力在哪裡呢?為何可以成為新一代的年輕華人爭相競逐的生活方式?如果他們沒有快樂的感覺,肯定不會以身試法的日以繼夜地去實踐吧!

人生因為夢想而偉大,夢想的實現與學會快樂生活息息相關。建立「敢夢、會夢、追夢、圓夢」的全方位能力,有一天,水到渠成播下一粒小種子,不知不覺歲月流逝,卻長成百年庇蔭後人的一棵大樹。

2009年一位上海交通大學在讀研二學生張旭豪和他的幾位小夥伴們,從小餐廳開始他們的創業人生,他們從簡單的送外賣,慢慢地再加入一些其他餐廳的業務,剛好躬逢其盛拜當時智慧型手機的崛起,還有消費習慣的變化,帶動外賣行業也雨露均霑地火爆起來,因此加速了「餓了麼」創業項目的規模化運作。

餓了麼主要是提供訊息化的後臺訂餐服務來盈利,經由加盟餐廳的交易額提成。當年這一位頂著上海交大光環的年輕人,本來可以加入寬廣的職場坐領高薪,輕鬆過一位上班族的生活,但是他選擇創業,而他的創意卻是來自於,他是一位廢寢忘食的手遊族,常常為了打遊戲顧不得吃飯,那個年代外賣還沒有普及,於是張旭豪身歷其境發現這個「商機」。「餓了麼」的命名發想,是來自於同學之間經常使用的打招呼的開場白──餓了麼,這個年輕人之間的流行習慣用語,也跟臺灣人際互動的問候語「呷飽沒」一樣地貼心與親民。企業的命名能夠得到消費者的共鳴,是初創者事業成功的開端。

除此之外,創業的初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缺人、缺資金、缺市場……凡事都要「校長兼敲鐘」,一人身兼多職分擔多項工作,餓了麼團隊的創始人也是身兼第一代的外賣員。他們的身段比一般人要彎得下來,腳步要勤快,疲憊的臉上永遠需要掛著滿滿的笑容面對人群,還有嘴巴要甜,遇到顧客就主動叫聲大哥、大姊、叔叔、伯伯、阿姨等的不斷地打招呼。

經過六年的經營,外賣行業正當扶搖直上,普遍被投資人看好的產業時,張旭豪卻反向操作見好就收,把一手建立發展的餓了麼以高價95億美元估值,轉賣給知名人士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如今才三十五歲的張旭豪身價非凡,坐擁可觀財富,並且擠身「胡潤百富榜」當中。如果當年的年輕研究生,沒有決定創業,他的人生就不會有今天,十多年後或許他還只是一位每天庸庸碌碌的小職員。這個創業的故事,帶來財富滿足的快樂,讓他實現人生的夢想。

「臉書」(Facebook)的創始人札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從哈佛輟學十三年後,將他的社交網路產品,從哈佛的宿舍擴展到全世界。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世界最成功的創業者之一,他研發的電腦系統,幾乎讓全人類受益。他們的創業人生,比一般人的生命來的精彩並且豐富,當平凡人每天為五斗米折腰的當下,他們卻正日日累積驚人的財富,睥睨人間世的凡夫俗子的焦慮,他們可以藉此擴大生命的領域,這個可能就是一般人望其項背快樂的滋味吧!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