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隔離,何時才是後疫情呢?

文:陳建安 副教授|圖:編輯部

到第七次隔離,許多人無法相信,為何有人願意放棄自由生活,然後被集中或居家單獨隔離呢?隔離時間最少七天,最多21天到28天。部分西方國家社會,甚至臺灣有些民眾,在中華航空貨機機師爆發諾福特酒店群聚感染事件前,讓他們出門帶口罩,或宅在家不出門,似乎都要了他的命;還有少數應隔離卻在隔離期間外出而不聽勸的事件,在新聞中比比皆是。這些事情都代表「沒自由,毋寧死」。但,為何還有人願意心甘情願隔離?而隔離次數還快接近兩位數,甚至超過兩位數,這些人是什麼心態啊?

去年(2020年)1月份,世界衞生組織(WHO)對於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是否宣告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一事,引發全球爭議。但,何為WHO不願意對全世界輕易宣告PHEIC呢?PHEIC是指對人類健康威脅「異常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將因跨國傳染而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衛生風險,且潛在地需要整合性的國際應對措施。這意味如果一旦宣告PHEIC,不論個人、社會、國家與國際間,都要一起隔離。個人不可以擅自跨國旅行、不可以像過去一樣自由群聚與移動;國境之間都必須採封鎖入境政策,讓新冠肺炎不至於隨人的移動產生散布。但是,總會有一群人逼不得已,因為求學、工作或者跨國婚姻,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在國際間穿梭移動。

防疫旅館空蕩的走廊

正因新冠肺炎已造成全世界大範圍影響,隔離已經成為那群人日常的一部分。回憶筆者因工作需出差前往廈門的第一次隔離經驗,當時為了省錢,以及對自己人格極度的自信,挑選了一間面積僅放得下單人床與衛浴設備的隔離空間,並且沒有對外窗戶,無法看見藍天白雲。每天面對的是一群穿著隔離衣的防控人員,以及空蕩蕩的酒店走廊,烏漆抹黑的環境下,忍受十四天的自我隔離。第一次隔離,是許多人的夢靨,即便像我如此忙碌且開朗的個性,到了七天後,也會開始焦慮不安,於是只能透過手機與電腦,大量的找朋友聊天與各種理由的騷擾;白天可能還稍微適應,畢竟大家都可以正常透過網路工作與交流;一到晚上,獨自一個人面對小型隔離空間,沒法運動、沒人交流、沒事可幹,就開始胡思亂想。

同樣地,筆者的另一個朋友,在廈門第一次隔離時,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隔離,就因為胡思亂想,無法忍受隔離之苦,大鬧防疫旅館,甚至為可以多一次機會看見外面陽光,讓廈門市救護車來回接載他上醫院數次。除大陸經驗外,筆者在2020年3月抵達廈門後,因工作完成,也順利於2020年5月返抵臺灣進行第一次隔離。當時臺灣疫情算控制得當,返抵國門程序與隔離政策也相對地寬鬆,筆者心裡總覺得這樣的隔離比較適合人性。加上在臺灣大部分是居家隔離,可以在自己熟悉地方進行獨居十四天,似乎也是一種美事。不過,正因為比較寬鬆與自由的慣性,部分人還是會在隔離期間到處亂跑。

因為隔離者在自己的住所隔離,因個人隱私關係,社區或鄰居也不清楚你是否在隔離?所以,比較日常生活的出門拿郵件、倒垃圾,甚至早起晨跑運動,吃早餐的,屢見不顯。但天佑臺灣,臺灣的疫情卻異常地穩定與安全。所以,在臺灣的第一次隔離經驗是美好的。不過,筆者心中卻有許多的疑慮與不安?包括入境為何不用普篩?隔離期間為何沒有核酸檢查?甚至在出門到處趴趴走前,為何無須再檢附陰性證明,讓大家知道你是健康無虞的。不過,這些疑慮在臺灣爆發第二次疫情時,2021年的7月份,我的第六次隔離,入境普篩、定點集中隔離、政府免費幫您篩檢核酸等,居然都心想事成了。

經過七次隔離,我的朋友同事們,都清楚流程,也熟知如何面對隔離的獨居之苦。當我們在機場看到第一次搭飛機或可能要面臨人生第一次隔離的小白們時,我們會微笑地說,第一次我們也是這樣。為何會知道這群人是小白呢?可從他們的裝備與表情上看得到。老鳥們帶著大包小包,卻僅有一個防護口罩;在機場候機,或分流隔離前,還會討論可能被分配到哪裡隔離?或者你想去哪裡隔離?哪個酒店空間比較大?哪個酒店窗外景色比較好看?以及能否點Food Panda或者美團外賣打打牙祭。但小白們全副武裝、神情緊張,甚至口不能言。小白們擔心的是,過程中是否會被感染?酒店中央空調安不安全?以及那些大陸每天的量體溫、五六次的核酸檢查與抽血所造成的不便與不舒服。但老鳥們只擔心十四天會不會體重增加,以及飲食是否合乎自己口味等。正因如此,老鳥們行李之所以多,是因為在行李中有十四天份零食、泡麵、單品咖啡、烏龍茶、葡萄酒、任天堂、營養品與筷子、杯子與泡麵碗等。

先不論兩岸隔離政策的舒適度或優劣,新冠肺炎是否還要等到當全世界超過七成以上的人口打過疫苗,且不再有變異株病毒出現,或者病毒流感化,全世界方可以大幅度解封?筆者不是專家,更不清楚也無法判斷。但是,隔離確實是一種違反人性,但不得不的作法。雖然筆者已經隔離第七次,但仍還是每天想著,什麼時候,才能算是「後」疫情,並且可以讓這些打過疫苗,卻必須到處移動的可憐蟲,不再隔離呢?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