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不是問題 遠距健康照護新未來

獨家報導文:吳永佳|圖:編輯部

遠距居家照護議題在國內外延燒多年,政府公部門、民間企業的討論沸沸湯湯,但真正獲得落實、進入使用者市場者,幾希矣!社會需求明明存在,但為何落實不了?未來它的發展方向又在哪裡?或許還是有解。

齡化社會來臨,促使醫療服務發展重點,由急症治療,轉而以慢性疾病為主。一般高齡者好發的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等等,因為可能不定時發病,需要對病況進行定時監測,因此,慢性病患在家自行測量生理參數,已成重要趨勢。而其中,可以提供遠距監測功能的遠距健康照護系統(Telehealth systems),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應用工具。
根據工研院IEK產業分析師張慈映的研究指出,美國遠距監測市場可分為居家健康照護及疾病管理兩大類,前者最常應用於高齡者的非機構式照護,用來回復、維持或促進使用者的健康狀態;後者則較著重於針對疾病進行相關監測服務。二○○七年美國遠距監測市場為○‧八五億美元,但到二○一四年,預估達三‧三七億美元。放眼國內,投入遠距居家照護系統的業者所在多有,例如近期在電視廣告上頻頻曝光的中興保全MyCASA 智慧宅管系統,就是一套整合家庭保全、健康照護、燈光控制與多媒體資訊等多重功能的系統,等於是在原有科技基礎上,為它既有客戶提供更多加值服務,但迄今似乎並無真正的業者有明顯獲利跡象。

操作門檻高,無法普及使用

長年研究老人問題的元智大學老人福祇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昌,一語道出其中關鍵:「其實國內關於生理數據的量測裝置與通訊等技術都已相當成熟,許多研究計畫及商業營運都在民間及政府部門熱烈推動中,但目前由於它實際應用的系統還是太複雜、營運成本太高,以及使用者沒有足夠的使用動機等因素,導致無法順利進入消費者市場。」
科技,始終必須來自於人性。目前遠距照護市場面臨的其一問題是,就算長者透過機器在家自行做了一些相關的檢測,但其數據往往並不能為各醫院所採信。加上現今台灣醫院醫護人員嚴重缺乏,光是看顧到院患者尚且不暇,何況是挪出額外人力,來關注這一堆每時每刻輸出的龐大數據資料?
另一個問題關乎使用者習慣。許多長者抗拒把一堆儀器或手環配戴在身上或手上,「活動不方便」。徐業昌指出,「這做法是滿足『照護者』的需求,但卻不符合『被照護者』的心理。」就像給長者的藥方可能開了一大包,但若長者抗拒用藥,也是枉然。114401001

符合人性、善用社群網路是未來趨勢

徐業昌認為,未來這產業的發展,應該不是著重於連結醫院與被照護者,而是連結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因為以現今的家庭生活型態,太多年輕人無法守候在年邁的父母身旁晨昏定省、定時照顧,他們才具有強大的遠距照護需求!
此外,系統不在於運用的科技多麼炫奇,而是要能真正融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讓他不必多費功夫,可以輕鬆使用。
高齡者最大的風險,不全然是健康問題,而是孤立與孤獨。就像所謂的「老人福祉」,也絕非只是生理性的「維持其生存」。向為老人福祉研究翹楚的日本,認為協助長者獨立生活、提升其社會參與,是更重要的事。因此,社群網站的運用,可能是一個成本低、經濟便利,且利於普及的遠距照護工具!
二○一三年三月為止,台灣一千三百萬的臉書用戶中,五十五歲以上的使用者僅佔百分之三‧六。幸而平板電腦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可能性。根據行政院研考會一項調查顯示,全台四十歲以上中高齡網路族,擁有平板電腦的比率超過年輕族群,六十五歲以上持有率,更居各世代之冠。

把父母變成FB好友,遠距交流有解

以元智大學目前的一項研究計畫為例,就是以個人化的方式連結長者與子女、家人、照護者。它在家庭中以平板電腦取代一般遠距居家照護系統的主機,到Google Play商店下載一個「關懷快遞相框(Care Delivery Frames,CDF)」的App,並為長者申請一個FB帳號,簡單設置完畢後,即可開始使用。
想像在居家環境中,高齡者使用有藍芽模組的血糖、血壓儀等量測生理數據,透過平板電腦CDF的藍芽鍵上傳功能,將測量值上傳到高齡者的Facebook網頁,呈現為Facebook上「近況更新」的一則訊息;高齡者在Facebook上的「好友」‧如子女、親友及照護者可藉由一般FB的瀏覽介面(Facebook App或Facebook Web)瀏覽被照護者的各種量測訊息,也可在「動態時報」上分享種種關懷訊息、生活照片與影片;長者則透過如同相框設計的CDF介面,閱讀、瀏覽這些訊息,無需實際操作Facebook,並可按鍵回覆簡單的預設訊息。這樣,對於被照護者來說,是否可親多了?!
關懷父母,不再是「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欷噓喟嘆,而是無時無刻可以透過身體狀況的交流,表達關注、即時回饋,那麼,數據將不會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