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騙很大!

scoop文:蕭秀琴 | 圖:檔案資料 提供 | 獨家報導1151期(7+8+9月份)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冠心病的指標,也是糖尿病併發症,尤其當「肥胖」已經成為疾病,而肥胖的人口愈來愈多,被稱為糖尿病的原因時,台灣人就該回過頭來檢視為什麼「我們愈來愈胖」,是自願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代人類學家已經不再研究事件的來龍去脈,轉而把重點放在事件可能代表的意義並加以詮釋;對於罹病人口逐年增加、發作年齡層愈來愈低的第二型糖尿病患,我們亦當如此看待。
因此,面對糖尿病,除了對個人的內在意義(如何面對)之外,我們更加重視「外在意義」(無法置身事外),對於它會占用多少健保預算,對於國民健康素質的影響性,對於整體社會、國家生產力的傷害,是我們做這個題目的原因。

患病死亡率逐年增加

不可置信;這個第1並非台灣之光,甚至是台灣之恥。在亞洲各國排名第1,實在是違背我們的認知,台灣在亞洲各國算是富裕的國家,2013年國民所得20958美元,至少排名第5,用常理判斷環境愈富裕醫療設施愈好,尤其我們有全球稱羨的國民健康保險,醫療照護比其他國家好,為什麼患病死亡率逐年增加?
在這裡就可以探討糖尿病的特質,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病識感不足,患病後自我監控不足。糖尿病發病期大約40歲,並逐年下降至35歲,以現代人的心智年齡「年輕化」來看,身體老化快,心智卻還沒有準備好,尤其,糖尿病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前期徵兆又不明顯,等到生理已經無法負荷,血糖降不下來,併發症、心血管疾病逐漸發生,甚至影響腎臟功能,必須以血液透析(洗腎)來緩解生理症狀、維持生命時,已經難挽回。
糖尿病是個無法痊癒,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你只能維持平衡,與它和平相處過日子。
在這裡可以說一說糖尿病的治療,如果只要按時吃藥,或許大部份的人還能遵行醫囑,但很多人一發現就要施打抗胰島素注射,這一點很多病患非常排斥、心理上也過不去,甚至不願意學習自己施打藥物,尤其這階段每天都要監控血糖,對付疾病也是培養耐心的過程,然而人性是只要生理能夠容忍就會自動忽略不適症狀。
下面這一段描述除了說明糖尿的的病因,更是死亡率增加重要的原因。
台灣第一型糖尿病患發生酮酸中毒比高達65%,糖尿病患引發酮酸中毒死亡率約5~10%。酮酸中毒是由於糖尿病患體內的胰島素不足,無法分解利用葡萄糖時,體內便會以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造成過多的脂肪分解因而產生酮體,當血液酮體濃度越來越高,身體會發生頭暈、噁心想吐等症狀,嚴重可能會脫水,造成意識混亂、昏迷,統計顯示酮酸中毒症死亡率高達5~10%。
這個統計數字對於個人的內在因素意義大於外在因素,罹患疾病在終極意義上是個人對生命的態度,如何關照自身就會怎樣對待疾病;糖尿病是一種不可復原只能控制的慢性疾病,從發病起一路到死亡,對於個人而言,必須有與疾病症狀和平相處的態度與價值觀,才能比較順利度過人生歲月。11517101

愈來愈胖的社會

你有多少機會得到糖尿病?這是命運的問題還是科學的問題?你能說第1型糖尿病是命運,第2型糖尿病是科學嗎?那麼孕婦罹患糖尿病是命運還是科學?
醫療界常說是因為西方飲食習慣讓糖尿病盛行率愈來愈高,但是全球離患糖尿病最多的人口在亞洲的中國、印度,以及太平洋島嶼國家包括台灣。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冠心病的指標,也是糖尿病併發症,尤其當「肥胖」已經成為疾病,而肥胖的人口愈來愈多,被稱為糖尿病的原因時,台灣人就該回過頭來檢視為什麼「我們愈來愈胖」,是自願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
過度飲食、缺乏運動、高壓力環境,如果用這個指標來描繪一個人,你覺得他是什麼樣的人?從事什麼行業?有怎樣的家庭?
或許你會說這個社會到處都是這種人,在哪個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島嶼經濟產值最大的新竹科學園區,週邊醫療院所新陳代謝科醫師可能會這樣形容他的病人,接近凌晨才去睡覺,甚至在電腦桌前打盹一下,隨時待命,鍵盤旁邊有時是冷掉的便當,這算是好的,御飯糰、三明治,奶茶,即溶咖啡,台灣三五步一家的泡沫紅茶店可以外送的珍珠奶茶,除了享譽國際還是電腦工程師人手一杯的安慰劑,隨時來上一口。運動實在無可能,每週能夠上一次健身房的應該已經是主管級的工程師,但他們已經發福了,腰圍到了減不下去的境地。最後,我們從每年都要升級的通訊設備與新開的軟體數量就可以判斷他們壓力有多大。
這是常從桃竹苗地方版看到的醫藥新聞,或許有糖尿病新藥上市、哪個醫生的治療心得發表,流行病學追蹤報導,描摹說明了35歲就發病的糖尿病病患。
有位營養師一針見血地說:這個時代吃了太多的食品卻沒有食物可吃,你有每天吃蔬菜嗎?水果吃了多少?不加工的米麵食還是主食嗎?地球環境的改變讓我想吃純粹的食物,變得比農業社會困難許多,所以文明人只好吞維他命,維他命卻是化學合成錠。
雖然沒有明確的資料顯示現代文明生活環境造就了糖尿病,但是糖尿病及其併發心血管疾病卻被稱為「文明病」,這是我們追求的文明生活副產品嗎?

拯救健保?難解!

這對台灣人來說是一個非常曖昧的問題,全體國民因為中華民國健保的實施,大部份的人居住在這塊土地上,健康問題至少有一點保障,但是每個人心知肚明,不知道哪一天它就會突然崩潰了,就像英國一樣失敗了,健保給付一直縮減,罹患慢性病的病人還能依靠健保給付維持一定的健康?享受水準以上的醫療品質?
而糖尿病被認為是拖垮健保的最大殺手,因為罹病年齡層逐年下降,高齡化社會來臨,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雖然這是全球共同趨勢,但全球健保做得最好的國家台灣,該不該增加糖尿病醫療給付預算是個問題。如果不能增加,對患病的死亡率影響是什麼?如果增加醫療預算,會不會只是一時歡樂,造成更多人付不出健保費,反而是更大的傷害?
在談台灣人的醫療保障之前,我們該誠實的面對這兩個問題,台灣薪資所得倒退與高齡化社會。
台灣的實質失業率與國民所得倒退,的確讓很多人繳納不出最低健保費,無法以健保接受醫療照顧,這種因果相乘形成一個隨時在喊健保會破產,卻不斷增加隨著高齡化社會所要擔負的龐大醫療費用,高齡化社會的結果是慢性病患包括糖尿病會一直增加,年輕人負擔加重甚至負擔不起造成生活品質降低,影響身體健康。
降低罹患糖尿病人口,健保預算問題就不會存在;這個誰都懂的道理,卻遇上台灣預防醫學最弱的年代,台灣人曾經最驕傲的幾個醫學事件——天花、狂犬病、肺癆、小兒麻痹症……幾乎已經絕跡,卻在愈來愈富裕的社會有復活的跡象,被認為我們的預防醫學逐漸頹圯,預防糖尿病人口急速增加,在這地方真有辦法執行?
除了我們描繪過的台灣人目前的生活形態,對抗饑餓是生物演化過程中的本能與欲求,意思是我們有對抗饑餓(增加脂肪)的本能卻沒有抵抗食物的本能,而且不斷追求更精緻生活的過程中,我們只有追求美味的經驗,這些都與預防糖尿病背道而馳。
糖尿病對當代人不論是內在意義上或外在因素上,都是一個大議題,試想面對高齡化、少子化社會的年輕人,一個人如果要照顧都患糖尿病的父母,甚至其中一個就好,這是什麼景況?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