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浪潮驚動產業板塊 實體通路仍是銷售鏈的要角?

amazon創辦人暨執行長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帶領amazon從線上延伸到線下,成為世界知名的商業帝國。

獨家報導文:城國斌|圖:翻攝自網路

根據研究指出,實體通路輸了面子,卻贏了裡子,因為市面上高達90%的銷售行為仍由他們主宰。雖然實體商店和購物中心看似受到衝擊,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悲觀,而原因又是什麼呢?

數位時代,實體通路到底還能不能繼續存活?
多年來,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定論。看看線上購物龍頭,美國亞馬遜(AMAZON)的股價,2001年約10美元,至今高達800美元以上,十多年來,成長幅度逾80倍,絕對是市場寵兒,反觀路上唱片行、書店、大型電器用品專賣店,正在不斷減少。
如此看來,兩者似乎勝負已分?

實體通路仍有利基 營收持續成長

有句話說:「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根據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研究指出,實體通路輸了面子,卻贏了裡子,因為市面上高達90%的銷售行為仍由他們主宰。

根據國際購物中心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hopping Centers,ICSC)研究發現,雖然實體商店和購物中心看似受到衝擊,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悲觀,透過他們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值得借鏡的重要趨勢。

Amazon充分利用實體(左)與虛擬(右)通路,提高消費者黏著度,讓業績持續成長。

首先,實體通路的銷售額跟利潤依然持續成長。由2010年到2015年的統計中,我們可以得知,美國的實體通路,每平方英尺的營收成長幅度將近20%,由31美元成長至37美元;而利潤也多出40%以上,從5.2美元成長至7.5美元;購物中心的利用率則在2013年達到94%,創下1987年以來的最佳紀錄,並持續至今。

此外,18歲至24歲的消費者,其中有90%的人,每週至少逛街1次,顯示新生代消費族群仍舊熱愛逛街。平均來說,年輕族群每週逛街次數高達11次,包括用餐、健身、看電影等活動,而這些活動也會引發更多的實體消費。

從購物時間來看,年底假期依舊是銷售黃金期。統計2014年的相關資訊之後,可以發現11月與12月的店面客流量,較其他月份成長30%,銷售量也隨著成長20%。

而根據調查,一直到12月中,還有9成的消費者還未將禮物買齊,半數的消費者傾向在最後一刻買下衣飾、珠寶,因此,12月底通常都是業績達到最高峰的時間點。

以轉換率來說,實體通路更勝於網路通路。也就是說,消費者進入實體店的消費意願更高,轉換率通常為25%至45%,網路商店則是2%至5%。

除此之外,實體店面非常容易引發衝動購物。根據研究顯示,有40%的消費者會在進入店面後,花掉比預期更多的錢,而網路商店則只有25%的消費者會這麼做。

一直以來,實體店擔心顧客「只看不買」(showrooming),其實網路商店更常遇到的是「只瀏覽不結帳」(webrooming),因為消費者常常在網路上收集商品資訊,最後卻進到實體店消費。

綜上所述,實體零售似乎還是處於有利的地位,但他們的挑戰是否就此消失呢?其實挑戰依舊存在,因此,為了永續經營,實體通路得先「改變定位」。

虛實相輔相成 提升業績成長動能

研究發現,大型連鎖面對挑戰,通常會採取關店整頓的方式,但這種作法容易伴隨負面作用。一般來說,大型連鎖通路有「光環效應」,若某個品牌有新的實體商店開張,就會帶動網路銷售額;反之,一旦關店,也會為網路銷售帶來負面影響。

因此,實體商店通常肩負著替網路商店行銷的功能,當實體店面減少,意味著去實體店退換貨的消費者將受到影響,印象分數當然會大打折扣。

Amazon充分利用實體(左)與虛擬(右)通路,提高消費者黏著度,讓業績持續成長。

而且,「關店」通常意味著「限縮資源」,進而迫使員工「尋找資源」而不是「創造新產品或服務」,若缺乏開拓市場的新意,成長動能可能就會開始萎縮。

其實,網路與實體並非你死我活的零合競爭,而是相輔相成的加乘效果,於是,許多網路品牌紛紛走入實體,因為他們了解,實體商店能讓銷售通路更加完整。

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研究後發現,開設實體店的區域銷售額,會比未開實體店區域的銷售額多出3.5%。兩者「魚幫水、水幫魚」,只要消費者進入實體店面,就意味著未來更有機會光顧該品牌的網路商店。

精明的零售商終於了解,消費者真正想完成的「工作」,是一趟愉快的購物體驗,並獲得想要的商品,而實體通路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但銷售模式持續演進,數位化已是不可抵擋的浪潮,唯有虛實整合,才能抓住消費者的需求,進而掌握住他們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