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茶與寫茶之路 八十萬里茶和瀹 戲說六大茶類

獨家報導文.圖:吳德亮

茶葉的種類到底有多少?不僅一般消費者無法搞懂,即便專業的茶農或茶商,一時也很難說個明白。經過三千多年來的不斷發展與演進,喜愛喝茶的中國人終究以乾茶顏色為主軸,或因加工製造方法及發酵程度的不同,將茶葉區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6大類。

「作為一個文人,我到底能為台灣、為兩岸真正做些什麼?」有幸成為「作家」以來,我常常思索這個問題。
20世紀末期,當台灣茶從外銷榮景急遽轉為內銷、茶葉與茶藝市場受到重大衝擊;當宜興紫砂壺歷經多年的飆漲後,突然一夕崩盤;當台灣一向引以為傲的茶文化,正面臨轉型的十字路口;當對岸茶文化或茶價,正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悄悄甦醒。

愛茶成痴的我當時就告訴自己,該是站出來用筆、用鏡頭,為台灣茶、為兩岸茶文化、為台灣奮力崛起的壺藝家們努力發聲的時候了。

因此從新世紀開始,我毅然放下新聞週刊總編輯的光環,開始背起相機,深入「找茶」和「寫茶」。從台灣各大茶山到對岸各大茶區,更進一步前往東北亞、東南亞、南亞等地,無論烏龍茶、黑茶、紅茶或綠茶、黃茶、白茶,只要有茶的地方,幾乎就有我的足跡。

愛茶、找茶、寫茶 以書帶領讀者進入茶世界

從2003年這本《風起雲湧普洱茶》開始,幾乎1年推出1本茶書。一路走來雖然辛苦,但十多年來,看到原本被戲稱為「臭脯茶」的普洱茶重新站起;看到台灣烏龍茶與紅茶,再度站上國際舞台,台灣茶器也逐年扮演重要角色;看到6大茶類在兩岸甚至全球市場輪番上陣、各領風騷;看見原本獨鍾紅茶與綠茶的外國友人,開始嘗試或喜愛品飲更多元化的茶品。這些情形讓曾經略盡棉薄之力的我也深感欣慰,更深深感謝十多年來,兩岸讀者對我的熱情支持。

不過,推出近40本各類著作,或十多本茶文化相關書籍以來,從來不曾為了完成一本書,而累積了將近10年的功夫;也從來不曾為了單一的寫作主題歷盡艱辛。

事實上,光是台北經昆明轉往西雙版納,前前後後不下數十次,距離絕對超過8千公里,何況還前往江蘇、浙江、安徽、湖南、廣東、福建、四川、江西、陝西等產茶大省,以及東北亞、澳洲甚至美國夏威夷等地。

數萬張照片、文字記錄、地圖繪製,加上近3個月不眠不休持續寫作,才能完成這本涵蓋所有茶品的《戲說六大茶類》,「八千里路雲和月」已經不足以形容,幾乎可以說是「八十萬里茶和瀹」了。

14世紀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改散茶而發源的「瀹茶法」,即今日普遍簡便取茶置壺沖泡的「撮泡法」。「瀹」字除了《通欲文》所說「以湯煮物曰瀹」以外,還有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瀹,漬也」,即浸漬之意。《文心雕龍》亦提及「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還有《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的「疏通」等解釋。

至於不用「細說」而以「戲說」為名,是因為真要將6大茶類鉅細靡遺說個清楚,非得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字不可,對讀者來說不僅是負擔,也不可能進入通路,達到人人都能閱讀的境界。那正是北京大學目前集合全國數十位學者菁英共同編纂,高達七十多部的《中華茶通典》所應呈現的。

而我則是希望以精彩的圖文,以及說故事的方式,讓愛茶人或普羅大眾,能夠一次輕鬆認識全球所有茶類,進而步入繽紛迷人的茶世界,才是寫作本書的最大意義。

加工方法與發酵程度 奠定6大茶類基礎

人類何時開始用茶?儘管難以察證,但中華民族最早發現並使用茶葉這件事,則是無庸置疑的。從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3大古茶樹王,分別在雲南省普洱市鎮沅縣、普洱市瀾滄縣、臨滄市鳳慶縣三地陸續被發現,更可證明世界茶葉的原鄉就在中國瀾滄江流域,經由天然或人為方式不斷向四方傳播,向東來到華中、華東、華南以及台灣等地。

上排由左至右為綠茶(龍井)、白茶(銀針白毫)、黃茶(蒙頂黃芽),下排由左至右為青茶(阿里山烏龍)、紅茶(祈門紅茶)、黑茶(普洱茶)

向北則往韓國、日本,往南則在印度、斯里蘭卡生根,往西最遠甚至抵達非洲肯亞等地。近年甚至連美國夏威夷大島和澳洲等地,都有台灣烏龍茶栽培成功而繁榮市場的事實。

茶葉的種類到底有多少?不僅一般消費者無法搞懂,即便專業的茶農或茶商,一時也很難說個明白。經過三千多年來的不斷發展與演進,喜愛喝茶的中國人終究以乾茶顏色為主軸,或因加工製造方法及發酵程度的不同,將茶葉區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等6大類。

■綠茶:
不經發酵,逕行加熱處理的「炒菁」或「蒸菁」茶類,前者包括龍井、碧螺春、六安瓜片等;後者則有日本的玉露、煎茶、玄米茶等。所謂「清湯綠葉」,二者均具有天然清香、茶湯碧綠等特色,如以玻璃壺沖泡更可以表現茶湯的顏色與葉形。

■白茶:
屬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約5~10%。它在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且葉背滿佈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乾茶外觀因而滿披白毫、型態自然。台灣目前除花蓮舞鶴茶區有少量白牡丹的產製外,大多來自中國福建,以銀針白毫最為著名。

■黃茶:
是微發酵的茶,發酵度約10~20%,由於芽葉茸毛披身、金黃明亮,而有「金鑲玉」的美稱。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的茶種。不過由於台灣尚無「悶堆渥黃」的技術,因而幾乎沒有任何產製。代表茶品有中國湖南的君山銀針、安徽六安的霍山黃芽、四川雅安的蒙頂黃芽等。

■青茶:
即俗稱的烏龍茶,屬部分發酵茶,發酵度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並依茶品不同而有15~85%的極大落差。如輕發酵的文山包種茶或高山茶(15~20%)、中發酵的凍頂茶(20~35%之間)、重發酵的鐵觀音(40~50%),以及發酵程度更重的白毫烏龍(60~75%)與紅烏龍(85~90%)等。

■紅茶:
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度在95%以上,是當今全球產量最多的茶類,也是全世界僅次於白開水,普及程度排名第二的飲料,占全球茶葉總產量的7成以上。好的紅茶外觀色澤呈烏黑帶光澤,湯色紅豔透明、滋味醇厚。與其他茶類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紅茶是最具「包容性」和「變化多端」的茶類,可以添加研製成各式加味紅茶,如檸檬紅茶、麥香紅茶、泡沬紅茶,以及紅透半邊天的「珍珠奶茶」。知名茶品則有日月潭紅茶、花蓮蜜香紅茶、祈門紅茶、斯里蘭卡烏巴紅茶、印度大吉嶺紅茶等。

■黑茶:
屬後發酵茶,發酵度約80%。最常見的就是以雲南大葉種茶樹為原料,大多壓製為成團成餅的緊壓「普洱茶」,少數為散茶,經十數年甚至數十年悠悠歲月「陳化」而成。由於發酵時間較長,因此葉色多呈暗褐色,風味圓融醇厚。此外,著名的黑茶還包括湖南安化黑茶(含千兩茶、黑磚茶、花磚茶、茯茶等)、廣西梧州的六堡茶、陝西咸陽茯磚茶、安徽祈門蘆溪的「六安籃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