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武山海印寺

文.圖: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武山是每週父子三人親子活動必訪之地,同時也是屬於金門人的共同記憶。又名「仙山」,百姓心目中的「大山」、「聖山」,亦稱「文脈」。山巔之海印寺又名「太武巖」、「海印巖」、「大山宮」。之所以稱文脈與其特殊風水景觀關係密切,據楊天厚(2015)指出,「太武山主宰金門地區文運興隆的靈山,朱熹曾認同安主簿,舊屬同安轄境的金門,沐浴其教化,故能文風鼎盛,歷代人才輩出,科舉業成就斐然,特別是明代的文治、清代的武功,都曾寫下歷史新頁。」

位在大武山通往海印寺路上大佛字(左)、左側鐘樓與右側古樓(中)、盧若騰題「海山第一」(右)。王宏男拍於2022年7月21日。

若要論及大事記,就不得不說到太武山興建沿革,彼此存在著剪不斷關係。仿間從事太武山研究者眾多,就其「沿革部分」多所著述,從《金門太武山海印寺暨東南彿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不乏其論者,分別是楊天厚、林麗寬、陳宗孟、林少川、賴傳義、蔡鳳雛、郭哲銘、黃振良等。雖說其內容大同小異,但從專家學者已發表論文中萃取沿革,其內容將更能還原及貼近歷史。太武山的修葺整理最為詳盡,莫過於楊天厚、林麗寬(2015)與陳宗孟(2015)。換句話說,從「宋朝」(1625-1274)擘劃興建以來,「明朝」自1572年起共修建數十次為最,「民國」則從1960年起計修建達七次,僅元朝與清朝未留下興修文獻。經整理如下表所示。

紀年 西元 金門太武山海印寺修建大事紀要 出處 備註
宋度宗咸淳年間 1265-1274 始建巖宇於太武山,祀樂山通遠仙翁。浯人祀之,有禱輒應。 盧若騰〈重建太武寺碑記〉 道觀
明穆宗隆慶六年壬申年 1572 郡貳守鶴頂公,以俊汛事至止,陟巔艘奧,題刻二詩而去(題詩於「眠雲石」壁) 盧若騰〈重建太武寺碑記〉  
明神宗萬曆初年 1573-? 金令公(知縣金支)及先肖兼公(獻臣父親蔡貴易)倡脩之。 蔡獻臣〈辛未太武巖門堂僧舍募疏〉  
明神宗萬曆八年庚辰 1580 邑侯桂峯金公(知縣金支),感異夢,詣祠躬謁,捐俸而修飾之。嗣後屢圮屢葺,而規模漸縮於初。 盧若騰〈重建太武寺碑記〉  
明神宗萬曆九年辛巳 1581 劇賊越獄遁,邑侯金公躬渡海詣祠禱焉,賊旋受縳,亟捐俸倡紳士新之。 盧若騰〈募建太武寺疏〉 此一年代有誤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庚子 1600 啟動海印寺重修工程。 李炷烽〈縣定古蹟海印寺石門關修復工程報告書・序〉 佛寺
明神宗萬曆年間 1573-1620 邑獲劇賊,越獄而遁,知縣金枝,夢登太武山,遇神示賊處,躬渡海,詣祠以禱,如夢指,果得賊,因捐金,新其廟宇。 《金門縣志・人物志・方外》卷之十二  
明熹宗天啓六年丙寅 1626 陳賓門、蔡仁夫與予(蔡獻臣)復倡脩之。時董其役者,蔡鴻門、陳奕溪、黃及一三人。……乃各隨力捐助,而復書此於簿以募。 蔡獻臣〈辛未太武巖門堂僧舍募疏〉  
自神宗萬曆十五年至崇禎十年間 1587-1637 五十年來,岩之廢而脩,脩而廢者屢矣。今(1637)則前堂僧室化為烏有,而神殿亦且蟻蛀霤穿,幾幾將壓,此其勢豈不修?……而神休亦因以赫奕,其為吾浯之利賴,豈不偉且永哉! 蔡獻臣〈丁丑崇禎十年,1637〉重修太武巖募疏〉 五十年間有過無數次修葺紀錄
明永曆十五年辛丑(清世祖順治十八年) 1661 1、海印寺重建工程,「經始於辛丑(1661)初春,落成於秋秒,殿臺亭館,回迥異舊觀。」

2、盧若騰於石門關親題「海山第一」並落款署名。

3、辛丑興岩碑:「太子太傅鄭泰偕弟戶部郎中鳴駿共捐金二百兩」鄭成功族人鄭泰、鄭鳴駿合資挹注海印寺重建經費。(玉章路岩壁)

盧若騰〈重建太武寺碑記〉 是年明亡
明永曆年間 1647-1661 洪旭捐資修建太武山海印寺,又捐山下數十畝為寺產,寺僧為其塑像於寺傍。清中葉寺廢,斗門村民奉其神像為村之靖海廟(堂),稱洪堤公、洪伯爺。 《洪氏族譜》頁47,引《同安文史資料》第十二楫,頁152。  
民國四十九年 1960 1、民國四十七年(1958)寺毀於「八二三砲戰」。四十九年(1960)由國軍重建,石補天少將監理其事。

2、毀於「八二三砲戰」的海印寺,由實踐部隊陳桂華先生主持重建工程,石補天監修並撰文。

1、《金門縣志・人民志》,頁496

2、〈海印寺重建記〉

 
民國五十八年興工,翌年竣工 1969-1970 1、啟動海印寺修復工程,惟部分構件改為水泥棟架,外觀頓失原貌。

2、增建鐘樓、鳳閣二楹,上懸鐘鼓,下藏經乘,由由持釋月悟董其事。海印寺鐘鼓係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由首任主持一本禪師自日本募籌而成,重七百五十觔(斤),終面籌刻「金聲玉振」、「南無阿密陀佛」及「王敬濟監製」;內部有十一行銘文,是海印寺鎮寺寶物,現仍珍藏寺中。

〈新建太武山龍鳳樓閣落成記〉  
民國六十二年 1973 增設後殿(大雄寶殿),同年季春竣工,由主持釋月悟董其事。 田調資料  
民國七十一年 1982 樑柱朽蝕,部分坍塌,再次啟動海印寺修建工程,由持釋月悟董其事。 〈重建金門海印寺落成誌〉  
民國七十五年 1986 構建海山堂、功德堂,由主持釋月悟董其事。 田調資料  
民國九十五年 2006 金門縣政府由感於「古蹟」乃人類文化珍貴之遺產,而維護與整修更是讓它得以綿延不段的先決條件,因斥資新台幣壹千玖百萬元,再度拆除前殿屋頂,更換蛀蝕樑柱,予以全面性修繕,該項修葺工程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歲末竣工。九十八年(2009) 3月20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同年,再斥資新台幣壹千萬元整建大雄寶殿。修繕期間,廟方並於廟旁加置三十三尊石雕觀音法相,由釋性海主持董其事。 李炷烽〈縣定古蹟海印寺石門關修復工程報告書・序〉  
民國九十九年改建,民國一O二年竣工 2010-2013 是年十一月十一日,海印寺大雄寶殿整建工程由易陽營造有限公司承造,民國一O二年六月十日竣工。 田調資料  

資料來源:楊天厚(2015),〈金門太武山海印寺建置沿革述略〉,《金門太武山海印寺暨東南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3-88,金門:金門縣太武山海印寺。

陳宗孟(2015)在〈從海印寺的歷史沿革談人傑地靈〉亦有同樣說法表示,在明神宗萬曆八年(1580)至明桂王永曆十五年的八十一年間,進行過六次修葺。清代兩百年尚未找到整修紀錄。民國四十七年毀於八二三砲戰;四十九年由國軍協助重建;五十八年,兩側加建「龍樓」、「鳳閣」;六十二年,增建大雄寶殿(後殿)……。與前述楊天厚(2015)不謀而合,為海印寺修建沿革貢獻良多。值得一提的是,海印寺一名的由來?據中國大陸泉州市研究員林少川與賴傳義在〈海印寺史料與研究〉(2015)有鉅細靡遺的說明。

如二位所言,海印寺之名,取自《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海印三味」,意指得華嚴教義,以慈悲之眼利樂一切眾生。

泉州是有一座歷史悠久海印寺,據說是最早使用海印寺之名,已超過千年歷史。位在海外有眾多分爐如韓國、新加玻與菲律賓等。稱金門海印寺最初祀奉中國最早的海神:通遠王(樂山通遠仙翁李元薄),其焉源即來自泉州,來自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九日山下奉祀海神通遠王祖廟:泉郡昭惠廟(即泉州海印寺)。以下將依序逐一介紹:

金門對面的泉州海印寺,位於豐澤區東海街道法石村寶覺山上,距城區約10里,山下是石頭街。始建於宋代,初名海印室。同與金門在南宋理學家朱熹亦曾在此講學,留下親筆手書「天風海濤」,後人祀為「朱文公祠」,幾經興廢,於清代及民國初年重修。1985年全部重建。寺坐北朝南,中軸線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拜亭、大悲閣,兩側有僧舍合齋房,佔地面積月2500平方米。1992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入門則見梵宇金碧,間架縱橫。循東走,通後院,西廊有寶覺院。次則,韓國海印寺?

位在廣尚南道陜川郡伽耶山西南山麓的韓國海印寺,是韓國三大古寺之一,與通度寺、松廣寺並稱三寶寺廟,每一座都有獨門特色。此三寺為佛、法、僧三寶俱全。其中海印寺規模最大,是新羅時代(西元802年)從唐朝歸來的順應和尚因爲哀莊王妃治好病,受到國王與王后資助,開始建造海印寺。所藏八萬大藏經版是無上法寶,用木板鐫刻,文化價值極高,歷經700多年,沒有一塊受損,1995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再則,新加玻海印寺?

創建於1928年前後,剛開始唯一所純女眾佛教徒修道及學佛道場,為早期著名商人陳芳歲先生獻出寺地,並由陳夫人楊銅荷氏發起創辦並捐資興建。楊居士是一位熱心的三寶弟子,具有慈悲心懷,且有憫老恤孤的熱腸,經常慷慨解囊,幫助孤苦老弱及貧苦無依的不幸人士,深得當地人士的愛戴。其創海印寺支出,更得各方人士熱心支持,終至建成宏偉道場。1937年辟建大雄寶殿、1997年重建香積堂與齋堂、並於1999年易名為海印古寺。最後,菲律賓海印寺?

宋朝時期,伴隨海外交通發展迅速,泉州佛教進一步得到更大發展,許僧侶到外國弘法、求法,進而將泉州佛教帶到海外。尤其菲律賓,有許多與泉州佛寺同名的寺廟,如宿燕寺、崇福寺與海印寺等。它們不僅僅是同名如此簡單,實際上是由早期泉州赴菲僧侶建造。1937年泉州開元寺監院性院赴菲律賓,擴建大乘信願寺,邀請泉州僧人如滿、瑞今、覺定一同赴菲,被譽為「菲律賓佛教之開山鼻祖」。

據林少川與賴傳義(2015)上述各國海印寺的調查,將可發現中國佛教,係自唐宋年間移往東南亞與東北亞發展,各地僧侶興建海印寺廣傳佛教。蔣維喬(2005)在《中國佛教史》亦有類似說法特別是在宋朝之後的佛教指出,宋興,佛教前途欣欣向榮,如春發之怒發。蓋宋太祖志在振興文教,其於佛教亦然。……自明以後,佛教漸衰;至清代僅尊形式之喇嘛教……。清末學者,多喜研尋佛學,佛教乃有復興氣象。換句話說,宋朝年間中國境內佛教興盛,才有可能在海外興建海印寺,將境內一些文化與觀念弘法到其他諸國。保留下來的建築與文物方成為現今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佛教之開山鼻祖。至於,金門的海印寺呢?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對地區科舉文化有深入介紹,王宏男拍於2022年7月21日。

雖然無法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或開山鼻祖,但金門海印寺上建有倒影塔,自古以來即是航海重要指標。其山勢峻峭,被稱為地靈聖山,在明、清二代的科舉榜及文治武功,人才上著色不少。如先賢的「太武鐘毓、人文蔚起」、「海濱鄒魯」、「無金不成同、無地不開花」、「人丁不滿百,京官三十六」、「九里三提督、百部一總兵」,其人文薈萃鑲嵌在太武山行地貌之中。

據蔡鳳雛(2015)一篇〈太武鐘毓人文蔚起〉的調查研究及有此一說法,蔡引用金門縣志「太武山山體崚嶒皆石,近觀之,貌若武士之兜鍪,是取名『太武』的由來。又說:山勢紛糾縈紆若印章篆刻,故謂之『海印』」。越江望之,則又見其數然若驗偃臥之形,俗稱『仙人倒地』,因有『仙山』知名。……素來以為『太武鐘靈』有以致之。」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陳列科舉試,於清末同安縣,書自吳煌鈞。王宏男拍於2022年7月21日。

簡言之,從太武山海印寺大事紀與名稱由來,進而得知其仙山孕育金門文治武舉人才。據蔡鳳雛(2015)與葉鈞培(1999)調查,金門在明、清兩代同安科舉人數統計,舉人佔同安26%、進士佔同安32.2%;武科舉人佔同安28%、進士佔同安21.4%。後者明、清兩代任職參將以上武官統計,提督(相當於上將)5位、總兵(相當於中將)14位、副將(相當於中將)21位、參將(相當於少將)9位,共計49位。因而贏得「九里三提督、百部一總兵」之稱譽。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