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需要不一樣的聲音

(獨家報導)【文.圖/王宏男 博士(國立金門大學通識與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美國政治學者蘭尼(Austin Ranney)曾謂:「民主就是政體依照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和多數統治原則所組成。」此一定義成了普世範例,在生活中廣受世人運用,特別在全球眾多國家皆採民主制度的洪流下,除非移民到外星球上,否則皆無法置身事外。

在大眾諮商(Popular consulation)原則上,自從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大陸潰敗退居來台,台灣就對金門長期擁有治權,在戒嚴時期監督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嚴厲;一直到1989年解除戰地政務廢止動員戡亂條款在國民大會通過,以及地方制度法公布實施後,金門縣府才漸漸擁有自主權,地區官方能合法自治實現民主精義。但人民發聲管道受限確是背離民主,沒有一公正第三方可以將人民所希望採取的政策上達天聽,實屬不幸。

而金門也確實如此,長期未有第二家媒體提供不一樣的報導,導致官方媒體《金門日報》企圖壟斷並過濾所有資訊,從戒嚴時的《正氣中華報》,成了現今的「官報」。政府的力量並沒有從解除戒嚴後慢慢消失,特別是新聞媒體,特定人士利用地區特性,來鞏固並強化私人地位,運用有利條件,來消除異樣聲音,製造和諧假象。然而媒體代表著人民的心聲,民意的展現,乃上天所賦予,任誰都無法剝奪消音。倘若受到壓制與挑戰,頭家的聲音無法透過公正第三方得以表達,就是一種民主倒退,就如《洛杉磯時報》記者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所著《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書中欲想解釋北韓的幸福理想與封閉世界一樣。僅是想滿足獨裁者慾望罷了。

至此,一段小插曲,五年前正值高中(職)段考,在監考之時捎來一份佳音,電話另一邊是竹南高中某國文老師,為苗栗青年月刊主編:「王老師您好,很高興您學生的來稿受堪用,將見刊於下一期內文中,請下課後與我聯絡。」當時差點喜極而泣,因為任職的這所學校從未有學生在此一月刊上見過稿,且是學生投了10多篇稿努力後才得來的果實,實屬不易。試想,《金門日報》與《苗栗青年》確有幾分相似之處,就是長時間在區域上遭官方壟斷,使居民與學生必須費盡心思、絞盡腦汁,比其他人還要用功,得到一絲希望,方能苦盡甘來報上見稿,當然更有可能的是遭到冷落與忽視,長期下來,真是老百姓與學生之不幸也。

今年七月聽到社群媒體與官方媒體對峙消息,讓人不免感到錯愕,人民在社群上表達自身看法自由權受到箝制,表達己見是冀望能發揮監督效果與制衡政府,避免浪費公帑,辜負人民期望,一報獨大、消除異己聲音。吾人以一政治門外漢思考,如果這股民間社群力量不能持續制衡,金門將會變成什樣?如果國王與議會狼狽為奸,官方財團化又宗親化,而議員財團化又官方化,人民有冤屈,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叫官官無門,這種日子叫縣民該如何是好?

最後,媒體有一重要功能就是從事政治溝通(又稱政治傳播),目的在使頭家不一樣的心聲,可以有一管道及途徑得以伸張。過去《金門民報》已不在,網路社群媒體扮演的即是民報的部分功能。在這塊蔓爾小島上,不可能再走回過去戒嚴時期老路,人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社會福利以及重大建設,更需要的應是讓更多人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