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到製程全透明 黑心商品無所遁形 食安區塊鏈

用區塊鏈記錄每一個生產細節,把節點記錄得非常清楚,讓消費者夠瞭解食品的整個流向,更安心將食物放入口中。

獨家報導文:城國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責任編輯:陽勁邦

現代食品供應鏈走向地球村模式,無論我們住在何地,皆有機會買到無數的跨國食品,但也因此,在拉長的食品供應鏈中,各環節都可能潛藏食源性疾病及食安問題,而區塊鏈技術可在短短幾小時內,找出問題癥結點。

來食安問題再度引發人心惶惶。有業者違法使用殺蟲劑「芬普尼」消毒蛋禽場,導致蛋品遭受毒物汙染。芬普尼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毒性物質,農業上已限制其用途,因為它會導致人體肝、腎和甲狀腺功能損傷。

雪上加霜的是,追查過程中發現,有六萬顆受到汙染的毒蛋,到了蛋品交換中心,換蛋後就不知去向。儘管後來終於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追查出下落,但也不免讓人感嘆,這樣的事情,即使在21世紀,人類已經可以用無線網路連結全球資訊的現代,怎麼還是層出不窮?

國際食品大廠解套 科技把關食安

食安問題帶來的影響有多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每十位病患,就有一位是因為食用受汙染的食物而致病。問題是食品足跡難以掌握、來源履歷無從考證,讓食安管理難如登天。

再加上食品來源廣布世界,有可能遭受交叉汙染,再加上經手的人太多,源頭難以追查。
國際食品大廠也深知非解決這問題不可,除了建立官方的檢驗標準,也開始運用科技力量,追溯食品來源。

日前包括聯合利華(Unilever)、雀巢(Nestlé)、都樂(Dole)、味好美(McCormick and Company)等多家大廠,與連鎖通路公司Walmart和IBM聯手合作,用最新的區塊鏈技術,藉由履歷追蹤,避免受汙染的食品,流入消費者手裡。

區塊鏈技術之所以能擔此大任,是因為其分散式帳本(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的特質。分散式帳本原先用在加密貨幣的認證,透過每個節點保存紀錄,可以追蹤、驗證數位資訊的真偽。再加上無法變造,轉移的同時完成認證,也就不需要耗時經過第三方中介機構的驗證。

在過去,追蹤汙染食物通常需要花費數週,且一個環節資料遺失,就無法繼續追蹤。但區塊鏈可以在短短幾秒間,找出問題的環節。這種「可追溯、難以竄改」的特性,已經被用於追蹤貨物、畜產、特殊產品(例如鑽石)的生產運送流向,提高整體流程的透明和信賴。

資料共享機制 區塊鏈熱潮銳不可擋

近期澳盛銀行(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Banking Group,ANZ)與西太平洋銀行(Westpac),也合作導入區塊鏈,將區塊鏈用於資產租賃的認證,取代過去的紙本紀錄。而英國的巴克萊銀行不落人後,除了把區塊鏈用在部分清算外,未來也打算運用於銀行間的往來,節省人力、提升效益。

此外,除了財務資訊外,區塊鏈也被用於物流追蹤,丹麥的海運公司快桅(Maersk)開始導入運用區塊鏈,追蹤貨物運輸資訊,此舉可以節省政府管理單位的檢驗時間,同時在加密簽名的保護下,防止貨物遞送錯誤或冒領的風險。

陸路運輸的進展,亦是如火如荼。區塊鏈卡車聯盟(Blockchain in Trucking Alliance,BiTA)是卡車運輸業倡議區塊鏈技術創新的組織,他們開始運用車隊服務管理科技公司Fleet Complete的區塊鏈功能,快速進行車輛與人員的調配與管理,無論是送貨與收貨,遞送與付款,都更有效益。

可以想見的是,在未來,拜科技之賜,人們將得以享受更便利、透明的流通服務,那些不小心讓人致病的失誤,都將無所遁形。唯一需要提防的,只剩下黑心廠商故意的失誤,而人心,恰好就是科技難以觸及的那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