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將創造新資本主義

獨家報導製作人:張淯、葉惟禎|文:葉惟禎、陳益郎|圖:翻攝自網路|責任編輯:陳益郎

「疲弱」的財務報表、新舊世代的鴻溝,讓只看財報的投資人,因不理解社會企業究竟在賣什麼膏藥,而不願投資。
所幸相關部會已開始著手修正《公司法》,準備設立公益公司專章,讓更多被譽為「現在最需要的好公司」的社會企業,能在台灣遍地開花。

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在現在的體制中,要存活究竟有多難?
活水社企投資開發公司(以下簡稱活水社投)合夥人楊家彥,無奈點出社會企業窒礙難行的困境。

「就以活水來說,我們曾找金控商討投資事宜,但金控的董事們不明白什麼是社企創投,要求經理人行文至金管會詢問是否可投資。結果金管會也不懂,又行文給國發基金,沒想到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要我們活水社投自己寫報告解釋。就這樣往返拖了四個月,最後金控董事會決定不投資,而是改用其他方式參與。」

活水社投身為台灣第一個以社會企業為投資標的的社企創投,於2015年完成募集種子資金台幣1,200萬元的創舉,看似台灣社會對社會企業愈來愈友善,然而許多熟知創投基金的創投經理人,對社企創投仍多持負面看法。

一般而言,創投基金在選擇投資標的時,評估的兩大標準就是「會賺錢」與「能IPO」,只要投資標的符合條件就會投資,與是否為社會企業的身分無關。更有創投經理人直言:「就是因為社會企業更需要永續經營,更應該以KPI來謹慎其經營績效。」

然而根據星展基金會的觀察指出,目前台灣社會企業領域發展仍處於萌芽階段,由於投資者對社會企業的了解有限,或是對它們有誤解,因此與一般盈利組織相比,社會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有過之而無不及。
事實上,社會企業是懷有社會使命的商業機構,同樣需要資金來開創與拓展。而它們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無法取得資本,以及擴大社會影響力。

儘管政府於2014年統籌擬定《社會企業行動方案》,並訂定該年為「社會企業元年」,然而社會企業畢竟是一個新的概念,仍有許多創新帶來的不確定。

例如政府對於社會企業應該給予獎勵還是免稅?是否該提供優惠方案還是優先採購?它究竟屬於營利事業還是公益事業?還有更多的問題,都必須各部會一一釐清,而探討種種問題之始,要從釐清社會企業的概念開始。

「虛弱」的報表是致命傷

社會企業的概念源自於英國,假如一家公司創造的收入,能夠支付75%的組織運作成本,擁有財務自主能力,就可視為受到國際認可的社會企業。然而,與一般企業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目標不同,社會企業是以解決社會問題、謀求利潤以外的社會價值為導向,希望對社會發揮正面影響力,改善整個社會與商業市場的不足。

但是,能夠抱持著堅定信念,在資本市場生存下來的社會企業,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多,畢竟社會企業大多專注於社會議題,財務基礎相對薄弱,極需外部挹注資金,以利組織維持正常運作。

只不過多數投資人的投資目的,無不希望未來能獲得亮眼的報酬率,因此多半會根據財務報表的優劣決定投資與否,即便社會企業能夠發揮影響力,創造許多價值,但報表上根本完全看不出來,這對社會企業來說,無疑一個極大的殺傷力。

「就資本主義而言,就算社會企業能夠創造很多價值,但不能放進口袋裡面,資本市場仍然看不懂你在做什麼,甚至還會瞧不起你,這就是造成資源缺口的原因。」楊家彥表示。

所幸,台灣漸漸重視社會企業所遭遇的困難,相關部會因應時代趨勢修正《公司法》,準備設立公益公司專章。

往後設立公司時,可以選擇一般公司行號或是公益公司,若為後者,則須將公司使命明定於公司章程內,使其進入組織憲法;同時,在經營方面也要設計機制,確保使命能夠持續落實。如此一來,就算公司創辦人離開,先前定下的使命也會繼續作為經營核心,與商業模式緊密結合,不會輕易更動。

鮮乳坊:用群募翻轉體制

鮮乳坊以群眾募資起家,在FlyingV集資總額累計超過608萬元,共同創辦人郭哲佑過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以「破壞式創新」來形容鮮乳坊的商業模式。
他說,一般的鮮奶品牌用冷藏車運送鮮奶,但鮮乳坊卻是用機車;一般鮮奶的販售通路主要在實體店面,鮮乳坊卻是藉由網路。
鮮乳坊與其他業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與補習班、藥局、健身房、文具店等「非典型通路」,這些消費者絕不會想到可以買到鮮奶的地點合作。
郭哲佑解釋,這是因為非典型通路的店家,會更願意與消費者解釋產品背後的價值,而且在那裡沒有其他的競品銷售,不只提高品牌的能見度,消費者更能因為理解品牌的理念,而願意長期且穩定的支持。
在鮮乳坊的營收結構中,B2B的佔比高達80%,其中非典型則佔約60%,亦即目前合作的廠商中,有近400間屬於非典型。
鮮乳坊在短短2年內,即已發起2次群募,團隊也由3人壯大到將近30人,更擁有超過2萬5千名訂戶,他們的訴求「自己的牛奶自己救!」,成功獲得支持者「奶粉」們的追隨;他更直言,用群募累積的群眾力量,甚至比社群更驚人。

文化銀行 結合文化與商業

楊家彥表示,雖然社會企業仍有許多必須克服的難關,所幸還是有許多年輕人願意投身這個領域。以「文化銀行」為例,四位年輕人意識到部分文化隨著時代逐漸凋零,即便部分內容已不合時宜,但細探之後仍有許多不錯的元素,其文化價值會隨時代演進而大幅提升。

當取得文化的成本低廉,卻有極高的潛在價值,就有商業化的可能性,如果實行之後產生收益,便可分潤給原本的文化持有者,讓文化能夠得以延續、獲得新生。他們結合實體商品、服務以及空間經營三種模式,逐一驗證這套商業模式是否真的行得通。

以「天燈」這項實體商品為例,最顯著的問題是遺留在山林裡成為垃圾,而鐵絲燈骨還可能套住野生動物導致死亡,因此近幾年,台灣社會不斷探討是否真的有必要將放天燈當作熱門活動,有人甚至鼓吹禁放天燈,把放天燈視為一種破壞環境的民俗活動。

然而文化銀行團隊卻認為,放天燈是流傳已久的文化,平溪天燈更入列「2016全球十大冬季旅遊首選」,斷然不辦實在可惜,為促其應重視其發展、延續與新生,他們認為,如何解決目前的問題才是根本。

因此該團隊借鏡傳統古法,推出竹子燈骨搭配紙燈罩的第一代環保天燈,內部裝設火線,利用長短調節升空高度,到達一定高度時便會自動燃燒,而燈骨也會自動分裂成三條竹枝。

 

不過他們發現,溼度與其他天氣因素,可能致使燈罩無法燃燒殆盡,因此研發出第二代環保天燈,採用易分解的糯米紙,並於內部塗抹細菌促使快速分解。相較於目前市面上三個月都無法分解的紙質燈罩,更不容易造成環境汙染與傷害野生動物的問題,而且成本只比一般天燈多50元,未來若能順利量產,將是極具競爭力的商品,推出後受到投資者青睞的機率極高。

新舊世代的矛盾 共享與循環經濟是解方

楊家彥進一步提到,以社會為出發點的社會使命型組織,歷史最悠久的首推早期發展出的非營利組織,主要依靠政府的租稅優惠與補貼運行,只是政府在這部分設下繁瑣規定與重重限制,一旦得不到資源便很難繼續推動。

因此,二十多年前開始有人思考,是否能自己創造收入,使組織收支平衡,甚至能將盈餘保留在內部,社會企業應運而生。

另一方面,在十幾年前,來自營利事業的工作者也開始思考,為何企業總是以股東最大投資報酬率為優先,「如果這件事變成最重要並且是唯一目的,那麼商業行為將會愈來愈具有掠奪性」。為了避免利益分配不均,應該將技術與心力應用在其他層面,創造利潤以外的價值,於是形塑出公益公司的原型。

這類型的組織通常有三個特色,第一是將宗旨明訂在公司章程,第二是研擬責信原則機制,落實公司宗旨並持續執行,第三是必須與社會大眾交流溝通,因此有不同程度的公開揭露事項。

既然公益公司背負著社會責任,是否與經常被提及的社會企業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所代表的含義相同呢?

「如果一家公司做的公益跟業務全然無關,就是不可持續性的社會公益,通常都是以公關為目的,這種CSR公司只能被歸類為一般企業。」楊家彥一語道破兩者之間的差異。

公益與利潤相互緊密結合,是新世代對於現存問題所提出的解方,但在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往往無法順利執行;就算執行,也不見得能發揮強而有力的效果。而造成資源無法順利流通的原因之一,來自於明顯的世代矛盾。

新舊世代的思維和語言完全不同,由於舊世代不了解新世代追求的發展方向,根本不願意投入手中資源,因此新世代不只得面對凶險的商業環境,更要解決沒有後援的窘境,宛如早期的拓荒者。但楊家彥認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還沒有人做同樣的事情,所以處處是機會。」

循環經濟就是未來可切入的機會點之一,比如像販售太陽能板的綠點能創,發現許多消費者願意使用火力發電、核能發電以外的潔淨能源,於是便利用群眾集資的方式,一方面出售太陽能板,一方面找民宅洽談,租下屋頂使用權設置太陽能板,每個月按時將生產的電賣給台電,建立可獲利的商業模式之餘,也為「能源民主」揭開序幕。

另一項趨勢主流是共享經濟,以「贈物網」為例,主要業務為媒合閒置物資,平均1.6分鐘媒合一件,一天高達上千件。當某一樣物資在最初被購買時,就已走完一輪價值週期,而贈物網啟動第二個價值週期,賦予物資新生機,此時投入的資源為零,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簡稱SROI)相當高,顯示此模式為理想的投資方案。

活水社投 為協助公益創新而生

不過,楊家彥語重心長表示,許多社會企業因財務報表不佳,無法籌措營運資金,彈盡糧絕之後便黯然退出市場,他認為自己應該站出來盡一份力,協助公益創新與社會創新,這也是2014年創辦活水社投的契機。

活水社投初期設定每位股東投資30萬,用俱樂部式集資(Club funding)累積資金、人脈與專業等珍貴資源。目前籌備活水二號,股東身分從個人跨到機構,計劃募集企業界代表,讓各個行業的豐沛資源能與社會企業相輔相成。

此外,活水社投除了推動社會價值與影響力衡量,針對社會企業進行體檢之外,亦積極推廣B型企業認證,甚至在投資協議書中,要求合作企業務必進行B型企業認證,全面量化自身價值,使掌握投資決策權的企業代表,都能看到其具備的潛力與影響力。

「在當前財務報表與會計標準的限制下,我們的決策是『偏聽偏看』,決策者只能作出片面的資源分配決策。」楊家彥說道。「社會企業現在是結構性問題,體系出了問題,就要站在體系的觀點了解關鍵環節;若想改善投資環境、撼動舊體系,必須建構多元投融資圈,共創健全的社企支援生態系。」

國內外B型企業

綠然能源
以家為出發點,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與科技解決問題,致力創造環境與社會影響力,並提供五大服務項目,包含節能改造、弱勢專案、綠色行銷、綠色嘉年華、團購,喚起大眾對環境的了解和重視。

中華徵信所
提供全方位工商資訊服務體系且信譽卓著的企業集團,透過公司內部垂直與水平協調之專業工作團隊,以專業化、制度化、電腦化嚴謹的組織管理,提供顧客最高品質的資訊服務。並於2011年通過ISO-27001資安認證,確保客戶機密不外漏。

綠藤生物科技
從親手種植出第一盒創新有機活芽苗、到推出第一款有機芽苗活萃清潔保養品,綠藤團隊透過植物科學帶給消費者更簡單而健康的選擇。以創新產品為出發點,希望傳遞給消費者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讓人們買到的是真實、健康與永續。

PATAGONIA
提供登山、衝浪、滑雪、釣魚等戶外運動服裝和相關用品,在商品設計上反映出極簡風格,致力研發最優秀的產品,不創造任何不必要的傷害,用商業去啟發並執行環境危機的解決方案。

KICKSTARTER
眾籌平台,幫助藝術家、音樂家、電影人、設計師和其他創作者找到需要的資源和支持,使他們的想法成為現實。其中一些項目來自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大多數來自你可能沒有聽過的創意人物、獨立電影製片人、街上的樂隊。

WARBY PARKER
由內部進行眼鏡設計,直接與客戶接觸,以革命價格提供設計師眼鏡,同時引領具有社會意識的商業之路,並與VisionSpring等非營利機構合作,消費者每購買一副眼鏡,WARBY PARKER就會捐一副眼鏡,也訓練開發中國家人民銷售,使他們能自給自足。

相關連結

  1. 台灣尤努斯基金會 蔡慧玲-社會企業,發動美好社會的引擎
  2. 社會影響力投資,讓資金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