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新文化革命 台灣文創的爆炸時代

獨家報導文:王鈺婷|攝影:王金文|圖:翻攝自台灣文博會粉絲頁

設計、工藝及授權是今年展會的主要內容,共有644個參展單位與379家串聯好店。展會將場內與場外串成一條產業鏈,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與各縣市推薦好店,規劃文化散步路線、辦理各項藝文活動、販售文創精品等,用文化價值打造出文化產值,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創產業的豐富底蘊與潛力。

創已然成為拯救疲軟業績的藥方,各種產業紛紛追求文創化,藉此提升形象,也趁勢帶動產業轉型,進一步提升整體生活環境。然而文創其實更需要具體的概念與紮實的執行力,不能免於美好卻空洞的口號。
2017年台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以下稱文博會)於四月下旬舉行,文化部次長江衍濱提到,《文創產業發展法》實施七年多,根據2015年的《文創年報》指出,15種文創產業的總產值約為8,339億,與2011相比,成長了2%;就業人口也較2011年增加8.73%,截至2015年,共有25.2萬人。

文創會中特邀Line原創市集貼圖繪者舉辦粉絲簽名活動,現場粉絲雲集,反應熱絡。

雖然前景看好,但江衍濱話鋒一轉,接著表示:「看起來產值增加,總就業人數也增加,但是我們仍然面臨著三個挑戰,包括外銷比例沒有顯著成長、每家企業的產值並未大幅增加、文創產值只占國內GDP總值約5%,比例相對較少。經過檢討後,我們才發現,從文化的根部紮根,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無論從事何種產業,唯有掌握社會脈動,認清文化方向,才有機會穩穩抓住這個時代。近幾年,在政治文化、商業文化、藝術文化等領域,都相繼出現「典範式轉移」,隨著價值觀不同,年輕人開始探索不同於以往的未來性,並積極親身實踐,致力於讓社會看見他們的訴求與理念。

清代以來,彰化縣就是臺灣布袋戲重要的發源地之一。上圖為文博會彰化館展出之布袋戲偶。

文創 新價值運動

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張鐵志提到,台灣八○年代提倡本土化、組織各種社會運動,出現許多挑戰舊有價值的新價值運動,近幾年則發生許多風起雲湧的社會改革,可說是自198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變化,同時也是新文化革命的表徵。
現在的年輕人不再以尋求溫飽為目標,而是轉向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比如身分認同、環境保護、社會參與等等。以往為了振興經濟,可以放棄人權、犧牲環境,但現在,物質無法凌駕一切,不再只為了產值和有形的資產努力,宣示現正進入「後物質時代」。

他進一步指出,「小確幸」為後物質時代下了很好的註解,然而,由於缺乏對話與理解,小確幸被定義成消費主義,反而使其成為世代衝突的導火線。不少長輩認為年輕人不應貪圖安逸,只想窩在巷弄開咖啡店,應該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或是接受海外工作,選擇更有前途的未來。
但是豐厚的薪水和令人羨慕的頭銜,已經無法驅使年輕人投入心力,由於價值觀轉向,很多上班族為了促進在地農業發展,不惜辭掉高薪工作返鄉務農;或是開設獨立書店,聯合同業成立經銷合作社發行獨立刊物,成為串聯理念的知識平台,守衛家園、捍衛文化價值的堅持,才是他們全身心投入的最大原因。

15隻原創角色吉祥物,跳起文博會專屬「想像力健身操」,模樣逗趣可愛。
日本最美銀壺大師雲雄,至文博會現場展演精湛的手藝。

理解文化才能理解文創

2017年文博會策展人王耀邦,觀察到社會的新文化趨勢與新世代的能力後指出:「文博會是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理解文化才有機會理解文創,文創應該在文化的脈絡下被引發出來,而且策展主題必須要回應當代。」
為了展現台灣獨特生活態度與價值,引發出更多能量與連鎖反應,王耀邦認為,企業必須了解社會設計的方法及必要性,它並非單純設計產品或是一種理論,更貼切的說法是推動社會意識的展現,連結個體形成新的社會紐帶。

舉例來說,為了讓產業復甦,並招攬青年回歸故鄉,由返鄉青年策辦的高雄蚵寮漁村小搖滾,結合在地社區力量,從工廠到學校幾乎全體動員,這種擁有「在地氣味」的音樂祭深受年輕人喜愛,因此第一年舉辦就打響名號。
不過,或許是擔心音樂節愈辦愈大,流於表演形式,容易失去與參與者對話的真誠性,雖然頗受好評,但仍然在舉辦三屆之後就宣布停辦。
隨著社會脈動與文化的流轉,今年文博會的主軸為文化紮根,摒棄常見的議題式策展,而以「我們在文化裡爆炸」為主題進行深度策展,並拋出多元議題,使文化更有想像與討論的空間。

文博會主題之一──工藝,讓觀展群眾窺見職人精神,工藝之美。

「用爆炸這個詞,是因為很多文創者心中都有種壓抑感,希望能做些什麼,卻遲遲找不到突破口,內心似乎瀕臨爆炸邊緣。」王耀邦說出文創者面臨的瓶頸。

而爆炸這個詞又可以拆成四個步驟,首先是爆炸前的醞釀期,其次是爆炸瞬間產生的速度與衝擊;再來是質變,爆炸過後無論型態或內容都必定有所改變;而爆炸的最後一個步驟,則是形成緩慢向外擴散的灰燼,進而對周遭環境產生影響。

文博會不僅是一個商展,更是展現台灣品牌與價值的平台,為了達成「引領華人優質生活風格、帶動華人文化創意產業趨勢」的目標,除了整合生產、行銷、通路等環節以外,並選擇松山文創園區、華山1914文創園區和花博公園爭豔館三處具有代表性的展場,吸引更多文創工作者與民眾參與,更串聯周邊文化生活圈,讓媒體與大眾親身體驗優質生活型態,深入了解文化創意的核心概念。

「體驗經濟變得非常重要,這是全球趨勢。我們不能忘了台灣的脈絡,過去二十年社會改革,讓現在年輕人出現後物質主義的價值,慢活、小清新、巷弄文化,這就是十年新文化革命的結果。
文創業面對中國的崛起有種焦慮感,覺得台灣的腳步好像相對很慢,其實這些慢、在地、與土地連結等元素,正是我們可以發揮的強大力量。」對於台灣文創產業未來的發展性,張鐵志自信非常。

雲林館展出的臉譜與神明金縷衣。圖左臉譜為彩繪大師黃志偉所繪,圖右神明金縷衣為神冠、神衣大師黃皇霖依據傳統古法所打。

回頭看展會為期五天的2017年第七屆台灣文博會,參觀人次從2010年的6萬5千人次,大幅躍升逾21萬人次,台灣的文創產業,正在爆發。

文博會彰化主題館歌仔戲妝髮示範。

而今年以設計、工藝及授權為主要內容的展會,將場內與場外串成一條產業鏈,結合地方文化特色與各縣市推薦好店,規劃文化散步路線、辦理各項藝文活動、販售文創精品等,用文化價值打造出文化產值,讓全世界一睹台灣文創產業的豐富底蘊與潛力。

 

文博會首次推出工藝現場活動,邀台日職人帶領民眾體驗工藝製作的技法與樂趣。
文博會嘉義主題館展出竹篩、瓶子與茶壺。嘉義縣文化局本次以「N23.5愛上我『嘉』陶茶木」為主題參展,邀請嘉義在地的陶藝家、袖珍木藝家與竹藝家展出他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