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色戒》喚醒的桃花源 上海新場古鎮

至今仍保有17座馬鞍水橋的新場古鎮,堪稱上海繁華都會中的遺世明珠。

獨家報導文·圖: 吳德亮

電影《色戒》中的懷舊場景,喚起大家對上海新場古鎮的注意力。迷人的水鄉風情,以及古老靜謐的歷史建築,讓新場古鎮宛如一座遺世的桃花源。它沒有周庄等知名觀光古鎮的喧囂嘈雜,卻讓人第一眼就被它深深吸引。

人說李安執導的賣座電影《色戒》捧紅了湯唯,也喚醒了沈睡多年的上海新場古鎮。儘管直到今天,許多朋友仍難以置信:在高樓巨廈林立、車馬喧囂的上海市內,還保留了這麼一座樸實無華的江南水鄉。多虧了電影中懷舊的場景,加上近期在周邊盛大開幕的迪士尼樂園,堪稱遺世桃花源的古鎮才逐漸被遊客所發現。

完整保留明、清兩代以來風貌的新場古街。

其實去年盛夏,上海前南匯區台商會林俊卿會長就曾帶我來過,可惜當天氣候不佳、行程又過於匆忙,驚鴻一瞥的印象讓我念念不忘。因此今年再經由他的安排,就近下榻於當地好友經營的「晶彩人生度假酒店」,並由新場鎮政府全程接待,文宣部長顧建飛還大費周章地幫我做了簡報,且找來當地資深文化學者沈申元老師細心導覽,總算能一償夙願,得以深入大街小巷每個角落細細品味。
沈申元首先致贈他主編的《新場古建築》一書,讓我逐一按圖索驥:位於上海市南匯區西南部、古名為「石筍里」的新場古鎮,早於南宋建炎二年(西元1128年)即已建鎮,至今有八百多年歷史。早年因下沙鹽場南遷至此而得名「新場」,即「新鹽場」之意;元代且作為「兩浙鹽運司署」的松江分司衙。由於鹽業發展帶動商業,人口也急劇增加,當時歌樓酒肆、商賈雲集,可說盛極一時。至近代才因鹽場變遷及戰亂而沒落,反而有幸保留今天的古樸風貌。

鄭氏新宅二、三層樓三面都有走廊,以鐵鑄欄杆與玻璃門窗展現豪門的氣派。

由兩橫兩縱的四條河道,與水上七十餘座石拱橋,劃出的「井」字型格局,加上傍水而築的一百多幢古宅大院等,匯集而成的江南水鄉風情,新場在2008年就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尤其15萬平方米密集的古建築,1,200米溯及元、明、清三代的石駁岸,以及69座古代儀門、石橋鑿雕精美的「暗八仙」圖案等,無不深具歷史與藝術價值;卻沒有周庄等知名觀光古鎮的喧囂嘈雜,讓人第一眼就被她深深吸引。
由一座「三世二品」石雕牌坊隔開南北的新場大街,全長僅有1.5公里,巷道與建築兩側斑駁的山牆形成「高山空巷」的意境,大塊渲染的粉牆黛瓦高低錯落綿延,加上馬頭牆及裝飾的觀音兜、雲寰與哺雞等,一座座、一片片填滿一線線的天空,讓「喀嚓喀嚓」猛按快門的我充滿歡喜與雀躍。

從新場大街牌坊進入後,老街兩側熱鬧的市集商店。

儘管街上沒有太多接踵摩肩的人群,錦旆古旗飄搖的市招或店面卻將短短的街道點綴得古意繽紛,慵懶的懷舊情懷油然而生。而青石板路上櫛比鱗次的老店特色小吃,沒有煩人的叫賣聲,只有引人食指大動的飄香陣陣;例如洪福橋邊的「王記海棠糕」彌漫的紅豆香、「草頭塌餅商鋪」的餡香與外皮酥香等。
在古鎮民居中囊括樓層高度、風火山墻與儀門等三個最高的建築,是座落大街199號的「鄭氏新宅」,為1912年鄭氏富豪建予寵妾所居,因此稱「新宅」,有別於300公尺外的「老宅」。佔地617平方米、建築面積750平方米,採三進院落磚木結構,典型的前院、中宅、後花園的建築佈局;尤其二、三層樓三面都有走廊,鐵鑄欄杆、玻璃門窗,屋後還有一座馬鞍水橋,駁岸且以花崗石砌成,構成了「馬鞍水橋石駁岸」的優美格局,在民國二年時堪稱當地豪宅大院之首。
數年前一個機緣巧合,老宅迎來了「三品堂普洱茶文化園」主人顧東英,由於愛茶惜器如命,更與老宅惺惺相惜,將百年老宅打造成老茶、老壺、老傢俬交織而成的文化名片,令人激賞。
顧東英兩年前曾經來台,用我寫的幾本茶書按圖索驥找茶、找茶器,也收藏了我兩幅畫作。由於有這樣的機緣,聽說我人在新場採訪,就力邀我前往宅第,大夥置身風華再現的宅院書屋內,品賞他收藏的1970年代普洱七三厚磚,真是愜意極了。

李安執導賣座大片《色戒》中的老茶館,桌上還有湯唯當時的劇照。

古鎮上老屋名宅處處,有建於清宣統年間、共四進院落,吊角飛簷與雕樑畫棟甚為精緻典雅的張氏宅第;有「南大街第一廳」的明代建築楊宅、藥業世家的「悉家廳」,還有當地第一座郵政代辦所的「中華樓」;以及中西合璧、海派風格的「張信昌宅」、「王和生宅」等。
來到新場古鎮,當然不能錯過電影《色戒》中,女主角湯唯姨媽居住的豪宅,以及跟王力宏約見的老茶館等,店老闆還將《色戒》劇照掛於門前,當然吸引不少遊客進入,並在擺放湯唯劇照的木格窗前留影。至於劇中漂亮的庭院盆景,林會長頗為自得地告訴我,全係他一人所提供。
而號稱「江南第一茶樓」的「第一樓茶園」就矗立在老街最精華地段的洪福橋邊,始建於清朝同治末年,約有一百四十多年歷史了。
茶園早年曾以說書聞名,據說熙熙攘攘的茶客聽書,還一度成了清末民初「莫論天下大事」的聚集場所,盛況不亞於作家老舍筆下的《茶館》。近年整修後,二樓依然作為高檔茶座書場,也經常邀請來自各地的民間說書人或評彈藝人表演,讓茶樓書場又恢復昔日的熱鬧與魅力。
其實茶樓臨水而建共有三層,今天一樓仍為普通茶館,三樓就成了旅客歇息借宿的「棧房」了。以老式樓梯、雕梁門窗、古色牌匾、陳舊木椅,所營造的懷舊幽雅環境,與傳統茶文化重現的氛圍,讓人很難不流連忘返。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證的民間石雕工藝大師王金根已逾八十高齡仍創作不懈。

古鎮至今仍保有許多水橋,幾乎每隔10公尺就有一座小橋,樣式各異。目前共有17座馬鞍水橋,最早的有元朝興建的白虎橋、雷壇橋及增壽橋,明朝的眾安橋、福安橋、受恩橋、洪福橋和祿蔭橋等;而橋岸也多設有俗稱「牽牛鼻」或「牛鼻孔」的栓纜孔,作為上岸時拴小船之用,呈現最古樸的水鄉特色。
難得的是,鎮政府並不希望古鎮快速開發,導致遊客大量湧入,將「老上海原住民的生活畫卷」,淪為又一個人聲鼎沸與商業氣息濃厚的觀光區。反而將開發定位為「三民文化」——即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開發與利用。因此,鎮政府積極融合浦東非物質文化元素,從各地廣邀技藝專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長駐鎮內,希望能打造一個古風悠揚的桃花源勝境:
包括江南絲竹、浦東派琵琶、南匯灶花、三林刺繡、電視《舌尖上的中國》呈現的本幫菜、浦東土布,以及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與「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頭銜的石雕大師王金根、75歲的鑼鼓書傳人談敬德;還有遠從東北瀋陽來的剪紙藝術傳人馬嬌、編棕藝術的馬群等。
經由顧部長的安排,我見到了曾以「一把石壺換得一幢房子」的傳奇,在當地深受矚目的王金根老先生,至今已年逾八十依然創作不懈;而且堅持不藉助任何現代機具如切割機、砂輪機等,僅憑一雙巧手,一鑿一斧在硬梆梆的頑石上雕出極具寫實的各種茶器、硯臺、筆筒等,精緻的刀法與栩栩如生的造型無不令人驚歎。
儘管從未接受學院的訓練或薰陶,但卻創意十足,作品至今累積一百五十多個品項共二千多件,造型始終千變萬化而從不重複。
例如以大小不同蒸籠造型所構成的茶器組合,細膩的仿真寫實風格全係石雕而成,層層相疊的蒸籠又各自藏有大小不同的茶壺,每個壺身也都雕成蒸籠狀,竹頭為嘴、竹結為鈕,再以竹片為把一氣呵成。
放在手上仔細端詳,但見刀法輕重緩慢、頓挫自如,俐落的筆觸內斂卻又充滿張力、率直自然而不做作。無怪乎能屢獲藝術大獎,並吸引眾多國際友人紛紛前來古鎮觀摩求購,作品遠銷日本、新加坡、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加拿大、義大利等國,也經常受邀至歐美各大美術館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