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統民俗風水教育協會理事長謝沅瑾 端午節由來與驅疫招福妙方

獨家報導文:張淯|圖:中華堪輿道派、中國正統民俗風水教育協會、謝沅瑾命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

端午節又被稱做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重午、端午等等,是民間最重要的三大節日之一。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兩種說法,有人認為這是早期祭祀水神的活動,但一般最為人們熟知的便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也是一位詩人,他常不顧一切勸諫楚王,最後終於因為小人讒言及排擠,被糊塗的楚王流放。後來秦國果然揮兵楚國,眼看著國家因小人而滅,悲憤的屈原便懷抱大石,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汨羅江自盡。
由於屈原在被流放期間,經常在漢北一帶作詩明志,當地百姓早就被屈原忠心愛國的情操感動,因此一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眾人便自告奮勇地發動船隊,在汨羅江上搜尋搶救屈原。
後來由於無法找到屈原,眾人一方面不放棄搜救,一方面又擔心若是屈原已死,可能遺體會被被魚蝦吃掉,為了防止這種二次悲劇發生,便有人想到將熟糯米用竹葉包起來,投入江中餵魚,轉移魚蝦的注意力,讓屈原遺體得以完整保留。

想要贏得龍舟賽,不僅需要選手的勤加練習,在龍舟的準備上也需要注意各種程序。

另一種說法認為,早在屈原之前,民間就已經有過端午節的習俗,只是還沒有正式的名稱。根據史書記載,端午其實與古代中國南方民族祭龍圖騰的習俗有關。
生活在水濱,生活上大小事皆依賴水的民族,為了感謝水神的賜予,並為了討好水神,便在每年五月初五,把食物包在竹葉,或裝在竹子裡,投到江裡祭龍圖騰,以祈求今年的豐收,同時也希望能避免水患的發生。後來便逐漸演變成每年端午節划龍舟競賽、以及吃粽子過節的習俗。

龍舟在比賽前需先經過點睛的儀式。

龍舟需先點睛開光 比賽後需謝江

端午節另一個活動就是划龍舟。龍舟比賽除了賽事本身,在賽前與賽後都要舉行許多儀式與準備工作,以確保龍舟賽能順利平安的進行。
龍舟比賽前,製作龍舟的師傅要先將龍舟整修一番並重新彩繪。整理好的龍舟在開光點睛之前,必須先用紅綵矇住龍頭。這段期間,賽龍舟的隊伍只能先用普通的漁船來替代。
農曆五月初一這天,要舉行重要的龍船開光點睛儀式,通常會由地方首長擔任「點睛官」,並請來當地代表性的神做為「主神」。在向神明點香敬拜後,點睛官就可為龍船點睛。
點睛後,隨即舉行祭江、請水神的儀式,祈求水神保祐龍船隊伍,不管練習或競賽時都能平安。而自這天起,參與競賽的隊伍,才可以開始使用龍舟進行練習。
龍舟比賽進行前,要先到放置龍船的龍船厝祭拜龍船,祈求比賽平安勝利。到了中午迎龍船,龍舟隊成員要將龍船抬至岸,沿途居民燒香祭拜,迎接龍船。賽事結束後,組員會先將龍船扛著,一直到燒香祭拜後才將龍船放回空地。
到五月初十會舉行送水神的儀式,感謝水神的庇佑,稱做「謝江」;將龍船置回存放的龍船厝,稱為收龍船。整個端午划龍舟的儀式才算完成。

各地粽子口感風味皆不同

粽子古時叫角黍,在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也會用以祭祖拜神。北部粽的作法是先將米蒸熟,再用竹葉包好後再蒸,吃起來感覺米粒分明,同時口感較Q。南部粽則是用生米當原料,包好後再放入水中煮至熟,因此竹葉的香氣會比較重。
客家粿粽則是先將糯米磨過,揉成糯米團再包入餡料並蒸熟,由於作法與粿相同,因此客家粽吃起來就像粿一樣。此外還有各種特別的粽子,像是包成長條狀的湖南粽,還有蘸糖吃的甜粽,近來還有各種創新風味,或強調養生的粽子。

端午節包送粽禁忌

民間習俗認為,過去一年間有喪事的人家,守喪期間不能蒸食,所以過新年不能做年糕,而端午節當然也不能包粽子。
從民俗上來說,做年糕與包粽子,其實都有歡樂過節的意涵,對死去的親人比較不敬,也不符合喪家應有的悲傷或肅穆氣氛。
所以喪家親友們通常會在端午節時,送粽子給喪家,讓喪家仍然有粽子可以吃,同時也表達慰問之意,而喪家則通常會贈糖作為回禮,稱作送節。當然喪家也可以自行購買食用。
但謝沅瑾老師在此提醒大家,送粽時切記絕對不可送完整的一串,因為容易有詛咒人家「一個接一個死整串」的誤會。因此必須先剪下至少一顆,或直接整串剪散,以免觸人霉頭。
也因為有這種禁忌,在有些地方來說,除了是家族中長輩製作分送子孫,或是非常熟悉的親朋好友以外,為了避免誤觸忌諱,一般人不管在端午節或平日,通常都不會隨便送人粽子,否則很容易被誤會暗指對方家裡有人往生。

端午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做肉粽,或直接購買知名店家的肉粽。

端午驅疫招福妙法

民間認為五月初五這天是五毒之害最為盛行的時候,因此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跟驅除病蟲、瘟疫有關。農曆五月是夏季開端,俗諺說:「沒吃五月粽,破襖不敢放。」此時正是氣候開始轉熱,也是各類蟲蚊、病毒開始盛行時,因此要特別注意環境衛生與飲食。
插菖浦、艾草、榕枝、飲雄黃酒
端午節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草、榕樹枝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窗上,便可獲得祛病避邪之效果。因為菖蒲的形狀有如刀劍,可以避邪;艾草是一種藥草,可祛病蟲;而擺放榕樹枝,則是象徵健康的意思。
雄黃酒可驅疫避邪的功效。端午飲雄黃酒,其背後說明的是消毒環境,驅逐瘟疫的意涵,不過雄黃具有毒性,現今多已不飲用。一般民眾可用徹底清除環境,來取代飲雄黃的習俗。

菖蒲、艾草、榕樹枝都有祛病避邪之效(左)。食茄吃到會搖,食豆活到老老(右)。

掛香包
香包裡面包有香料,讓小孩配戴香包,可以避邪。有些地方,也會在小孩的手腕綁上五色線,五色即黑、白、黃、綠、紅這五種顏色,代表五方神明保護的力量,具有祈求長壽、健康的意涵。

特殊食品
有些地方在端午節會吃特別的食物,相信透過這些食物的功效與暗喻,便可達到保健與延年益壽的功效。其中以吃桃子、茄子、長豆等最為常見,俗語說:「食茄吃到會搖,食豆活到老老。」

午時水
午時水指的是端午節正午,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從井裡或水龍頭取得的水。民間盛傳午時水具有許多神奇的功效:不只可消暑,如遇犯沖,取午時水加芙蓉、秣草淨身即可除煞。而就命理的角度來說,端午的午時是陽氣最盛之時,午時水吸收旺盛的陽氣,因此可以達到除煞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