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統戰?還是朋友?

文:陳建安 副教授|圖:編輯部

海兩岸,近百年來,因為外敵入侵、內戰的爆發、外部勢力的干擾與阻撓,使臺灣與大陸分峙迄今,對臺灣與大陸兩岸人民來說,仍是困擾兩岸中國人的一個現實問題。加上當下國際形勢紛繁複雜,海峽兩岸認同感有別,中國大陸積極透過統戰相關工作,希望從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血緣關係上尋找共同點,以中華文化維繫兩岸的民族情感,求同存異,共謀發展。然而,兩岸人民關係,真的是僅僅維繫在「統戰」工作下的特殊關係嗎?還是,兩岸關係已經不僅僅是單純在政治上的統戰,還有許多關係與鏈結,是大家所不知道的?

若從兩岸婚姻來看,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統計,2007年國人登記與大陸人士結婚者有1萬4,721人,2008年起連續五年降至每年約1.2萬人,後來在2015年首度低於萬人;雖然兩岸婚配愈來愈少,但每年仍維持數千人。若從比率來看,金馬地區是與大陸人士結婚比率最高的地區,主要原因是金馬地區和大陸通婚盛行,在金馬與大陸人士結婚比率占當地總結婚對數15%,馬祖更高達20%。內政部表示,金馬地區因地緣接近中國大陸的關係,當地的外籍配偶高達七成是大陸人士。​​​​

若從臺灣高中生赴大陸求學來看,因為全球大學間競爭激烈,臺灣當地大學在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競爭力呈現倒退的趨勢,許多臺灣高中生因此選擇申請前往大陸讀大學,為未來尋找更大的舞臺。其中臺北市的建國中學,以及桃園市的武陵高中在2018年開始,這兩所學校共有約120名畢業生選擇到大陸讀大學。其中,武陵高中今年有47人申請大陸的大學,人數是去年的五倍,其中不乏保送臺大物理系的學生。

再從青年人就業的角度來看,根據臺灣TVBS《中國進行式》節目所做民調顯示,臺灣二十至四十九歲的青壯年,有過半數認為,在大陸就業的薪水與發展,較臺灣好。其中,二十至二十九歲比率甚至高達56%;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二十至三十九歲的年輕人會選擇大陸工作,二十到二十九歲族群達到34%。部分民眾認為:「大陸企業,比較敢給(薪水)吧,你做得好,他們就會給你很多。」不過,目前曾經赴大陸工作經驗的臺灣青年,大約僅占6%,但期待到大陸工作的年輕人躍躍欲試。透過年齡交叉分析發現,二十至二十九歲的臺灣青年,到大陸工作的意願有34%;三十至三十九歲有32%;四十至四十九歲比率則降至22%。

此外,從2020年1至12月,大陸與臺灣貿易額為2,608.1億美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大陸對臺出口601.4億美元,同比增長9.1%;自臺進口2,006.6億美元,同比增長16.0%;大陸對臺灣貿易逆差1,405.2億美元,而臺灣是大陸的第八大交易夥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地。所以,大陸是臺灣最大的交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此外,在2021年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公佈資料顯示,2020年全年臺資赴大陸投資核准件數為475件,年減22%,但投資額則年增41.5%,共59.648億美元。其中,自2016年至2019年,臺資對陸投資連續四年負成長,到2019年金額達近十年歷史低點。但是,2020年在連續四年負增長後首度轉正,主要原因是反映出在全球疫情之後,臺商看好大陸未來市場。

意識形態,是指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資訊(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臺灣許多對大陸的某種刻板意思型態,坦白說,就是某些媒體在報導過程中,刻意強調兩岸關係中的統戰關係,透過長時間單一面向或單一維度報導去宣傳引導,導致許多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印象都在一知半解,或者被媒體報導牽著鼻子走。這樣得結果,讓那些想去大陸求學、婚嫁或工作的臺灣人,都噤若寒蟬,不敢聲張。甚至不敢跟臺灣的友人們去爭辯,他們在大陸生活的點滴,究竟是統戰?還是兩岸一家親?

眼見為憑,在現今網路與新媒介充斥下,應該是有兩層意義的。第一層的眼見為憑,當然還是透過各式新媒體瞭解世界;不過,因新媒介與網路的發達,建議您不妨多找幾種不同立場的媒體進行比較,畢竟目前數位技術如此便利下,假新聞或有刻意立場的內容,充斥網路訊息海中,會讓您的認知產生不正確的理解;第二層的眼見為憑,是拋開媒介的面紗,親自到現場看看、體驗或者參與。若有人還認為大陸是落後的,或者大陸所有人民對臺灣或者臺灣人都會有所目的,他們的所有行為都包含統戰意涵的,那等疫情結束後,過來瞧瞧,或許會有不同的理解與想法。因為,兩岸的中國人都有共同的某種惰性,那就是「誰沒事會吃飽撐著,每天花盡心思對你統戰呢?」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