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op文:社長 張淯 | 獨家報導1139期(3月份)

氣團連番造訪的傍晚,一名身穿防風夾克的女騎士,把一盒盒包子送進辦公室裡,讓所有會議中、埋首電腦前、裡外奔波的同事停下腳步,好奇探詢這些包子的來源。只見女騎士爽朗地說,因為車子與人發生擦撞,有人介紹一位好心人士買下了整車的包子,指定送到這裡。
雖然女騎士臉上風塵僕僕,送進來的包子也沾染了外面的冷風,但拿到的人,聽了這個故事,知道這位神祕人士自然又是近期仍四處奔波探詢台灣各角落需要送暖的《天使投資者》,臉上卻不由得升起一股暖意。
「我始終相信,滿足讀者與客戶的需求,這些人必定也會支持獨家。」《天使投資者》常對同仁的這番提醒,讓筆者看到「大富由天」的另一新解,滿足大我,才能成就大富!
農曆年前,從食品大廠紛紛因食安風暴中箭,到封測大廠被勒令停業,當這些新聞佔據所有版面,挑動「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對立情緒,社會瀰漫一股濃濃的「仇商」、「仇富」情結,筆者想到的卻是聖經裡「巴別塔」的故事——相傳上帝為了不讓人類建造通天塔,從此讓人類各說各自的語言。
在筆者十幾年的記者生涯中,深刻體會,即使同樣在一塊土地上,人們也常說著不一樣的語言:富人的,與窮人的。
無關乎現有職務的高低,也不在此刻銀行存摺的多寡,尤其眼看著鬍鬚張從攤販起家,如今進軍國際,也曾看著意氣風發的富二代當家、頂著大傘的白領菁英,多年後的憔悴身影,更多的是,始終老老實實、兢兢業業在自己崗位上,多年後卻讓自己的處境處於應有的水平線下……讓筆者開始思考,一直站在頂端上的人,必定有些不一樣的特質吧!
當初接下這個老媒體時,心裡常冒出的問題就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還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過去以來,始終存在筆者身邊的兩個世界、兩種語言,就成為所有摸索的起點,並成為本期「窮人變新富」的主軸。
新聞對違法企業的撻伐,監督政府單位的縱放,的確都是媒體的天職,也值得成為「頭條」,但當接下來,有關頭條的附註、引申、專家說法,渲染成街頭巷議、鄉民的口水激情,讓其他議題瞬間蒸發,似乎這個島上,一時間只剩下這件值得關注的事,所有人集體消費完這個事件,藉此宣洩屬於自己的一腔無名後,回頭,又過回平常的生活……
而身為新聞工作者,眼見每日的記者會、活動、講座、商業漣漪,有著無數充滿活力的專業達人、創意工作者、熱情志工、挖空心思,使盡全力想在這個失衡的媒體生態裡尋求一丁點關注,卻不可得,以及許多衣食無虞、事業有成,卻不甘於讓自己闖蕩半生的經驗付諸高閣的賢達先進,卻缺乏一個交流的平台。
如何成為一個更主動、更積極、更「動態」的平台,為這兩端的人架一座橋樑,為日益失衡的M型兩端盡一點力,就成為《獨家報導》接下來最重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