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黑心企業說不 美福利企業標竿 班傑利冰淇淋

獨家報導文:編輯部|圖:取材自網路

食安問題延燒,食品大廠從一開始的矢口否認,到以「消費者只會撿便宜」、「食安問題卡在物價天花板」推託,衝擊的不只是國人健康,更突顯企業一味追求利潤極大化,罔顧社會良心的事實。

資本市場要求社會責任,聽起來似乎是緣木求魚,將追求利潤的企業本體,與善盡社會責任的基金會分開,是國內的多數現狀。但事實上,在國外已有許多「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成功案例,值得國內企業借鏡。

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以引介國外社會企業趨勢,推動公益信託為目標的「公信社企」平台負責人陳全成說,社會企業簡而言之,就是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不以追求利益極大化為目標,而是務求社會價值的極大化。

這個理念在創辦之初或許容易,但當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要說服股東或投資大眾時,能否繼續堅持就成為一大考驗。

陳全成以美國知名冰淇淋品牌「班傑利冰淇淋」(Ben and Jerry Ice Cream)為例,班傑利不僅在產品上堅持「公平交易」、「有機」、「環保包裝」及「少農藥多支付」等原則,更透過特許加盟的做法,讓慈善機構加盟班傑利的Partnershops,鼓勵雇用弱勢族群擔任員工,讓慈善機構除了被動接受捐助,更能積極創造收入,得以自主營運、永續經營。

由於班傑利堅持每年提撥7.5%的營收給慈善機構,曾引發股東大幅反彈,班傑利創辦人最後決定直接申請轉為「福利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簡稱B Corp),由於在美國福利企業相關法令「Benefit Corporation Law」中明訂,需在公司章程載明公司做決策時,同時衡量該決策對社區、員工及對社會的衝擊,充分衡量之後才能做出決策!

在一般資本市場中,如果公司經營須有這麼多重考量,往往影響到績效,但事實證明,這個做法卻讓班傑利的營收表現更亮眼。

究其原因,除了因為「福利企業」的作法讓班傑利的品牌形象加分,創辦人認為,企業能夠永續經營,比賺大錢容易的理念,或許才是正解。

畢竟,許多企業賺大錢,最後的結果也只賺到「快錢」,還不是有「Quality」的錢,長久下來,對企業永續只會有害而無益。

以創意行銷,落實社會公義

相較之下,國內雖然也開始有社會企業的概念,但多半還是處在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分別向中間靠攏,各自摸索的階段,企業追求商業利益的本質,和非營利組織對社會弱勢的關懷,仍無法順利融合成自有的基因。

陳全成分析,班傑利能夠成功,絕不只是在理念上吸引人,在口味上的追求,除了讓它成為美國人心中「最美味的冰淇淋」,創新口味的不斷推陳出新,如「魚食」、「麵糰」和「櫻桃加巧克力碎片」等新穎口味,更是它維繫消費者新鮮感的重要原因。此外,班傑利的Partnershops,雖然鼓勵雇用弱勢族群,卻不以「照顧弱勢」為訴求,而是將門市設計得五彩繽紛,並引進「觀光工廠」的作法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也讓消費者透過實地體驗,更了解班傑利對品質與企業文化的堅持。

陳全成表示,國內在社會企業的法令,目前除了「信託法」中對公益信託的界定與規範,針對勞動力部分,則有剛上路的勞委會職訓局「勞動力發展業務公益信託許可及監督辦法」草案。

陳全成坦承,目前台灣較多的社會企業案例,除了從非營利組織發展出來的喜憨兒烘焙屋、陽光加油站,或是原來就屬於弱勢產業的有機農產品品牌與通路,再來就是像「社企流」、「黑暗對話工作坊」等希望引介國外社企趨勢、導入更多社會資源的平台。

未來,企業要從極右的資本市場思維,過渡到重視社會公義的福利企業,除了有賴政府鼓勵和監督雙管齊下,消費者以聰明消費,向黑心企業表態說不,或許才是最終治本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