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態女性主義看郭中端的作品與榮耀

文:孫瑞穗|圖:孫瑞穗提供

前第二十二屆國家文藝獎揭曉,建築類獎項由景觀建築師郭中端女士獲獎,這也是繼已故女建築師王秋華之後,第二位女性建築師得獎。等於連續兩屆女性建築師得到這個國家的殊榮,也是今年臺灣「女建築家學會」的大喜事。

根據國藝會發佈的新聞稿所示,郭中端於1949年生,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碩博士期間師從吉阪隆正 (Yoshimasa Takamasa)教授,奠定了日後走向環境景觀與生態復育之路。堅持環境正義理念,從事景觀設計工作近四十年來,始終如一。評審團一致認為郭中端女士乃臺灣景觀建築界的先驅和播種者,1986年便加入陳定南主政下宜蘭縣冬山河景觀設計與監造,創造了臺灣第一個親水公共空間典範。她長期將景觀美學融入土地倫理,三十多年來秉持親水護土之專業精神與良知持續創作不綴,帶動了臺灣河川活化與親水美學的新浪潮,為臺灣當代景觀建築領域跨世代及跨界融合之新典範。

郭中端本人(女建築家學會網頁提供)

根據「女建築家學會」的詳細記載,郭中端和丈夫堀込憲二(Horigome Kenji)教授於1992年創立了「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LEF)。該公司專注於公共工程項目,特別著重於環境設計,亦積極參與多項環境保護運動。郭中端以「理山理水」、「親水護土」的環境設計信念發展為設計和規劃,持續關注無聲之土地、生物與弱勢族群。她的著作包括《濱水空間的空間建設》(1977)、《中國人民建造的街道》(1980)、《建築的水空間》(1981)和《亞洲城市與建築》(1986)等等。

郭中端有著極為特殊的有機式和整體論的空間美學觀點,受到典型的生態女性主義觀點的影響。因此,她看空間不只是看見建築物本身,而是看見容納建築的整個景觀和生態,就像女性觀點經常不只是看見個人和自我,而是看見整個關係、倫理與環境。她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人做一半,天做一半,我們都只是生態演化的一部份。」(參考《天下雜誌》訪問錄)因此,她認為設計沒有所謂的完工,除非等人或動植物進來,等樹長大,等整個環境開始水乳交融成一種生態環境之後。

中都濕地公園(圖片提供: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

郭中端的景觀設計作品很多,儘管她很謙虛地表示,自己最好的作品還沒出現。舉凡臺灣與水有關的公共建築、水岸或溼地景觀,都與她有關。從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明池森林遊樂區、北投溫泉親水公園、陽明山前山公園、新竹護城河,到嘉南大圳創造人八田與一紀念園區、高雄中都濕地公園,一直到最新作品新竹南寮漁港。除了冬山河公園的典範之外,高雄中都濕地公園也是經常被提及的「化腐朽為傳奇」的作品。她將原本是被荒廢和遺棄的垃圾山,以修護保育的方式逐漸恢復成為可以遊玩賞景以及人鳥共存的濕地公園,已經成為高雄城市美學變身的重要經典之一。

由於空間專業中還是以男性專業者居多,專業者的女性意識覺醒得很晚,直到1990年代前期有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中的「女性小組」嘗試舉辦過第一次的女建築師女性自覺夏令營,晚近則有女性建築師自行組織「女建築家學會」,專業中才有比較明顯的女性(主義)聲音。這與在風起雲湧的婦女運動中成長的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相比較,郭中端的女性作品可以說晚了二十年才被正確解讀與肯定。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乃是女性主義自覺運動和環境覺醒運動整合的思想與觀點,也是重要的實踐取徑。由於生態女性主義興起的歷史過程中來自許多反戰爭毀滅、反資本霸權和反父權主義的省思,因此,她對環境有著深刻的批判、解析和運動的韌性實踐精神。換言之,生態女性主義對環境的看法,不只是美學主義者所關心的「景觀好不好看」問題,還很深刻地將環境生成與現實中的資本主義、政治霸權體制和父權主義的運作連結在一起,分析它們導致環境破壞的共謀關係;甚至,生態女性主義深深地與戰後新社會運動和女性主義所關心的環境保育與愛護生命的環境倫理結合,通過保護土地與環境,來追求永續發展的理想。

從生態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郭中端及其作品,才不會被表面的建築/景觀專業分工所困惑,也才能了解和掌握為何她關心的不是物件或建物,而是整體的環境倫理與生態關係。事實上,在主流的空間專業分工中,建築是比較主流的,屬於男性掌控,而景觀設計則常是配菜而已,屬於女性。曾幾何時,在環境意識覺起之後,景觀設計在空間設計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也讓女性景觀設計師有機會浮上歷史檯面成為主角。更甚者,我們因此才有能力理解,為何郭中端在硬梆梆的鋼筋混泥土中關心人文與歷史,關心庶民的日常生活模式語言,關心民俗和傳統在日常中的影響力;以及,為何郭中端有時又與經常破壞環境的人們站在對立面,而站在環境永續的立場,站在捍衛土地、山、水、風、河的環境優先倫理之上。

郭中端無疑是寂寞的先鋒者之一,因而「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未來的任務將更加深重。自從2018年成立之後,這個學會不僅在專業界中加強女性專業者的集結和聲量而已,還特別針對許多先鋒者作品進行女性主義理論的解讀,企圖引發更深刻的理論和思想對話。例如「修澤蘭行動學校」特別針對修建築師在全臺各地的作品進行深度解讀和介紹,在幾乎清一色多是男人的建築世界中保留一個女性建築師的聲音與傳統。甚至,通過「藝術很有事」系列拍攝女建築師紀錄片,企圖讓女性專業者的作品、身影與實踐得以「被看見」。期待未來女建築家學會能以西方生態女性主義為鏡,提出更多與環境議題相關的議程,激發出更多空間專業界女性主義的璀璨火花。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