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住」時代: 合作住宅的新契機

文:孫瑞穗|圖:孫瑞穗提供

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上個月連續出版了兩本重要的翻譯著作:《合作住宅指南》(CoHousing Cultures, 2012)以及《互住時代:打造社區共融生活的合作住宅》(CoHousing InclusiveSelf-organized, Community-led Housing for All, 2017)引介了由「德國創造性永續協會id22」在德國和歐陸所推動的另類合作社及合作住宅運動成果。同時,舉辦了好幾場以臺灣不同身份社群和弱勢社區座談會,在臺灣當代特殊脈絡下來討論這種結合新時代身份和新家庭發展趨勢下的新居住形式,相當具有啟發性。

這是無住屋者對抗高房價問題和居住權保障以來,除了訴求政府法令機制修改(諸如實價登陸、房地合一稅等)和要求政府大量興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之外,民間以自我賦權的形式來爭取居住權的嘗試。這種嘗試又是在臺灣當前少子化、老齡化以及因身份認同運動,所催生出來的新興家庭和非血緣家庭類型湧現的時代脈絡中,益發顯得重要。諸如單身、單親、同志、志同道合朋友等家庭類型,都可以共組和共享家庭形式的居住關係。再者,過去要求的居住權保障,多訴求集體消費和集體供給,而鮮少處理集體行動中對弱勢者排他的居住障礙。諸如身障者的居住權,如何不在集體居住行動中被排除,而積極致力於共融和包容的居住形式。

誠如《互住時代》中所下的籠統性定義:「合作住宅(CoHousing):不同於市場住宅與社會住宅,合作住宅強調的是由一個意向型社群(intentional community)所發動,以平等互助、民主參與、共識共決等核心理念打造的社區。學術上並無統一的定義,而是指涉許多核心的概念,如自我組織、自我協助、共享、自主決定、社區導向、合作、協作、共同和集體等。」(p.18)合作住宅為這些新興人類和新興家庭提供了一個關鍵的出口和另類居住形式。

在合作住宅指南一書中,提供了許多相當啟發人又具有未來想像力的個案。以柏林的「舊校卡爾斯霍斯特(Karlshorst)」計畫為例,由關注土地、生態和住宅的「三疊紀非營利基金會」(trias)通過「自建住房合作社」的捐款,買下了整塊被劃為歷史保護區卻已荒廢了十多年的學校建築,將之翻修成合作住宅的建築群,並將三分之一的房舍留給老人和長者、傷殘或需要照顧的人;建築基地的三分之二都設為無障礙空間,以利身障者進住;同時,又設計兒童房給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居住。因此,它不但是合作式住宅,且是不同世代的居住需求者住在一起,成為一種複合式的大家庭和社區。由於原本的校園空間,綠地和公共空間很多,經過改建和共居之後,變成了一個空間品質非常好而社區關係也很互助的居住環境。舊校卡爾斯霍斯特計畫現在已經成為柏林合作住宅的典範,如何讓人民買得起(affordable),住得起的建物和土地規劃,成為柏林在1990年代統一之後重要的政策目標。

「舊校卡爾斯霍斯特」計畫提供不同世代的共融居住,已成為柏林合作住宅的典範。資料來源:《合作住宅指南》

歐陸則有更多這類的合作住宅的實驗個案。位於斯德哥爾摩的「須盡歡」老年公寓就是好例。有一群中高齡者聚集一起成立了一個組織,並提出發問:中高齡者如何互助來獲得高品質的生活,並減少對社會服務的依賴?!他們如何克服空巢期的寂寞而與不同人相處?逐漸疏離的家庭關係,是否可能跟他人同居而獲得彌補?!……於是,他們在市立「家庭住宅有限公司」的協助下,獲得國家部分的補助和支援,因而可以蓋一棟屬於他們的公寓。在這棟須盡歡公寓中,居民採取自主管理,固定舉行住宅會議來決定公共事務,並且根據自身能力輪流參與烹飪和打掃的工作,以促進社區的參與。須盡歡的中老年人相信,住在這樣快樂又自主的社區中,足以讓他們多活個五年。

「須盡歡」老年公寓提供中老齡者共居的模式,平時共享烹飪和打掃,週日共享派對,許多人相信這樣自主又快樂的老年公寓讓他們多活五年!資料來源:《合作住宅指南》

許多有趣的實驗始於一些有心人。位於維也納22街的羅莎女子公寓就是好例。維也納的居住空間品質是享譽國際的,建築師Sabine Pollak是女權主義者,為了讓女性享有同等品質的好生活和住居空間,她決心要為這些社群蓋一棟公寓。經過「受雇者住房組織」的奧援,她找到了市中心的兩塊地,於是開始興建女子公寓,在八年奮鬥之後終於圓夢。這個女子共居的公寓,容納了許多單親和單身的女性,因為公部門的租金補貼,讓這些弱勢的女性可以享有便宜租金而居住在市中心。她們將許多女性主義的思想和書籍放進社區的圖書館和公共空間的管理之中,相依為命,相互扶持,儼然實驗了一種父權社會與核心家庭之外的另類居住方式。

維也納22街的羅莎女子公寓提供女性主義者另類居住模式,社區還有女性主義圖書館和社團,在精神和身體上都讓女人和弱勢者找到安身立命的居所。資料來源:《合作住宅指南》

以上兩本書所描繪的共融與共享的合作住宅生活,實在太豐富了,看起來像是一座座人間天堂,對於仍在高房價和高租金壓迫中的臺灣無住屋者來說,像是太過理想的夢幻。然而,在少子化和老齡化就要來臨的當代,或許想要有屬於自己夢想的居住空間,和自己喜歡的朋友們住在一起,享受與身份和認同相近的理想生活,已經離我們不遠。相信在許多有心人和有理想的人們的努力之下,夢想中的生活雛型和居住形式終究已經被勾勒出來,他山之石就在眼前,下一步就是實現夢想的時刻了。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