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力臺灣女孩 同志勇敢追夢

文:孫瑞穗|圖:編輯部

別主流化運動在臺灣自2006年政府組織改造以來,已有近十六年的歷史了。為了響應聯合國重視投資及培力女孩,讓女孩獲得應有的人權與照顧,特別指定10月11日為「國際女孩日」。臺灣政府從善如流,並自2013年開始設立「臺灣女孩日」,積極推動「提升女孩權益行動方案」,為女孩們培力。

110年度臺灣女孩日活動。(圖取自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sfaa.gov.tw/photos/pcb.4216676151775390/4216654581777547/?type=3&theater)

自十月起,不僅行政院各部會有與性別平權相關的各種行動方案,就連地方政府也各自有支持的性別方案與展演活動。例如,衛福部宣導如何避免胎兒的性別篩選,避免女孩與男孩比例失衡。教育部則鼓勵學校營造性別友善的跨域學習環境,以避免傳統性別刻版印象和性別隔離現象;並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開「臺灣女孩的未來日記」特展,鼓勵女孩參與科技學習。法務部持續強化婦幼案件的專業偵辦能力與性別平等觀念,以取得更具性別正義的審判;文化部則多側重媒體識讀案例或教案,推廣青年學子的媒體判讀能力;並在諸如臺南生活美學館辦理相關書展來推廣正確觀念等。

透過圖像說故事方式,讓大家看見臺灣女孩的故事,這個展覽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展出,展出至10月17日。(圖片取自2021臺灣女孩日:臺灣女孩的未來日記臉書)

在地方城市治理層次上,則有許多與臺灣女孩日相關的策展活動。諸如臺中市政府辦理女兒館成果系列發表會;新北市政府配合聯合國終結月經貧窮來擴大宣導並提供衛生棉用品;彰化縣政府辦理踩街及走秀活動;嘉義縣政府與國家婦女館合作辦理「百女圖:當代女子一百貌」的縣市巡迴線上展覽;高雄市政府則也有女孩發聲的線上展等等。可以說是全國總動員式地卯盡全力來促進性別平等觀念之拓展。

性別主流化改革在中央已行之多年,在觀念導正和組織改造上已有明顯成就,然而在城市治理上仍有諸多可進步的空間。首先,六都和地方縣市長共28人之中,女性首長只有七位。大部分縣市的女性一級主管尚未達到憲法所規定的三分之一。而諸多性別平權相關的議題多半呈現在活動形式上,而不是制度和組織的改革落實,值得進一步關注。

城市治理和地方事務多半與民生議題接近,是人民勞動力再生產與日常生活重要的分配和管理單位,因而與婦女實際生活、分工角色和權益更加接近。然而,除了性別宣導特別成功的新聞、社會、文化或福利相關局處業務符合性別平權之外,諸多局處因仍由傳統男性主掌而處於「性別盲目」狀態。換言之,諸多城市議題表面上看起來很客觀中立,諸如住宅、交通、社區、基礎設施、建築與建設工程、公共藝術等,事實上則都有性別相關的面向和課題。

以住宅課題而言,乃牽涉勞動力再生產最關鍵的所在。許多人以為住宅只是中性的城市課題,殊不知住宅與女性角色息息相關。以作為當前國家關鍵政策的社會住宅為例,弱勢家庭中經常就包含有許多女性單親或單身家庭,更不必說,一般核心家庭或三代同堂家庭多半還是女性操持家務,因而住宅相關的事務必須要有女性參與決策,才能提供更符合現實的意見。而以交通而言,也絕非僅止於開路鋪柏油的科學事務,而是必須重新考量女性駕駛越來越多,道路相關的設施必須要考量女性司機的需求;同時,大部份弱勢女性對公共運輸的依賴度高,交通設施則要特別注意夜間安全和性騷擾防範機制之設立。

在建築與基礎建設上,要特別注意過去建築物和社區的疏離現象,如何造成危險的公共空間,而我們應該如何通過女性優質的社區組織者身份,讓社區與建築親近性融合得更好。例如,美國為了解決黑白種族隔離和族群衝突的社會因素,美國芝加哥市千禧公園曾經做了一個動人又成功的高科技設計。他們為了讓婦女和孩童勇於突破社會隔離到公園中嬉戲遊玩,特別將社區中居民的臉部表情拍攝下來,然後利用投影技術將父母們的笑臉投射在公園中的牆上,讓孩童們得以從科技所穿透的熟識面孔及其親近性而得到安全感,最終使得托育空間、親水設施與公園環境被整合起來。

由於臺灣過去威權時期的公共建物多半嚴肅而缺少表情,在公共領域中只有威權人物、民族英雄和至高聖人,且大部分是男性,缺少柔軟、親民和陰性的公共元素。因此,在性別主流化的思考下,公共建築的設計應思考如何加入性別元素,讓象徵性的環境設計元素可以更活潑動人,尤其是與社區結合得更為緊密的公共藝術。在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個案中發現,有許多社區一反過去慣常制式的日本庭園設計,而將焦點放在社區中活躍的中老齡婦女和女童,並將她們轉為公共藝術雕塑的主題,讓女性銅雕身影變成社區入口意象,反而讓整個社區景觀極具特色。再者,像是英國工業城曼徹斯特就曾設法將女性勞工的工作故事和身影做成地景設計,讓社區中的後代有線索來追溯她們勞動的祖先。而在許多有同志社群和市長的同志城市中,公共街道上常有許多同志親密擁抱的意象,打破了異性戀布爾喬亞(bourgeois)的拘謹而重建有情慾元素的街道秩序。以上都是可參考的性別空間範例,足以讓我們所生存的城市更加活絡迷人。

話說回來,期望國際女孩日和臺灣女孩日不只是一場場活動展演和廣告宣傳而已,而是藉著活動提醒我們,城市治理缺少了什麼性別面向,城市中的女性和同志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有無被關照,城市的領導者和決策權掌握在誰的手裡。如此一來,我們踴躍熱情地慶祝這些節日才具有真正的意義與力量。正如臺灣女孩日代言人詹喬愉所說:「追夢的過程就像在登山中不斷挑戰自己一樣,鼓勵每個女孩勇敢追夢!」而,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今年度臺灣女孩日宣導活動的主題「Yes, Girls! Let’s創造未來!」, 同樣也期待我們的年輕世代女性可以從此越來越自信強大。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