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前,冷氣團連三波報到,平安夜當天,光是雙北就有二十四人猝死,現代人三高引發的心血管疾病,再度引發各界重視,也讓催生《獨家照護誌》的團隊更不敢鬆懈,看著各研究單位陸續發佈的數據──台灣每六點六分鐘有一人中風,卻有近八成的民眾不清楚引發中風的主因,肩上的擔子,感覺更重了!
除了以「長期照護」及「熟年健康生活」為訴求的《獨家照護誌》,加上籌備中的《汐止民眾體育報》,讓我們短時間內,得以和更多不同族群接觸,除了有長期照護需求的家庭、為混亂的外傭制度所苦的為人子女,到籌辦體育報過程中,從學校乃至家長湧進的心聲,這些長期被主流媒體忽略的聲音,因為被看見、被聽見,所湧現的感動與感激,同樣也溫暖了團隊成員的心。
一時間,我想起當初接下《獨家報導》時,來自各方的勸解,甚至勸退,「害一個人,就讓他去辦雜誌、辦報紙」,更是不定期會由不同對象在耳邊複誦的經典台詞。
沒想到,兩年之間,《獨家》不僅活了下來,規劃中的《獨家房產》等主題的特刊,也即將大張旗鼓搶攻不同通路,期望吸引不同族群的眼球。而未曾預設,卻更快來到世間的《獨家照護誌》和《汐止民眾體育報》,卻比原來規劃的任何路徑,更直接點中了《獨家》二度重生時所設定的主軸──更在地化的內容,更全球化的網絡。
二○一三年,巴菲特在給股東的一封信中宣布,波克夏在過去十五個月內買進二十八家日報的決定,讓波克夏擁有的地區型報紙突破一百家。巴菲特的理由,「沒有人會在讀到和自己切身的故事時停下來」,以及在美發行量一萬份左右的地方性報紙中,有七成維持獲利等數據,再再證明在全球化風暴中,深耕在地的必要性。
這樣的方向,靈感來自於過去兩年間,一次次參與扶輪社、青商會、e時代總經理聯誼會等社團餐敘會議過程,來自各領域菁英的心聲──除了名人八卦,台灣沒有更令人重視的新聞了嗎?除了在五百大、千大企業間冷飯重炒,台灣產業就沒有新的亮點了?讓我們更確立,趨勢如果只是拾國外的牙慧,缺乏在地資源與法令的輔助,這樣的趨勢過於遙遠,報導如果只是換湯不換藥,拿已經成功的經驗冷飯重炒,對於民間蓬勃的原創活力、創業能量,又有什麼助益?
「在這個既熱、又平、且擠的世界,為台灣挖掘下一波產業新勢力。」成為我們對於「scoop」的最新詮釋與期待。
但這一切,如果不是因為在《獨家報導》最冷的寒冬裡,有一位現今還不願具名的《天使投資者》的協助,《獨家》或許還像加護病房裡裝著葉克膜的病人一樣,雖然一息尚存,卻難起死回生。
曾問這位天使投資者,為何要願意幫《獨家》一把,他只淡淡地說:「這麼好的雜誌,這麼用心的團隊,不能讓它消失。」讓每每出刊後,總是還要雞蛋裡挑骨頭,為更多未曾深入的角度、不夠完整的報導懊惱的我們,提供一劑強心針。
「批評的媒體已經太多了,願意去挖掘更多對眾人有益的資訊、報導社會良善美好一面的媒體卻不多。」更是我們每每面對「不夠主流」、「過於天真」的批評時,最有力,也最溫暖的後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