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若勇健身體就健康

人稱「北醫營養學教父」的謝明哲,在36年前參與創辦北醫保健營養學系,是臺灣醫學大學院校最早創設的營養學系。從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退休後,仍每星期到北醫和稻江學院上課。一生致力於營養、保健食品、肥胖、體重管理、抗老化等領域的研究與衛教推廣,著有《謝明哲博士的保健食品全事典》(2012)等多本專書。

獨家報導口述:謝明哲博士(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講座教授)|採訪整理:吳亭瑤

電視上常可看到這則廣告:一對老夫妻,做太太的一心想去花蓮太魯閣。則廣告指出,「腳力的好壞」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尤其是在人生的後半階段。

運動天天做 愈走愈健康

俗話說,「腳若勇健,身體就健康」。我們的腳就像人體第2個心臟,所以運動非常重要,多運動自然能養出好腳力。

運動要天天做才有效果。任何運動都好,只要你喜歡且能獨力完成。像「走路」就是很好的運動,隨時隨地都能做。我就常利用等捷運、公車或高鐵的時間走路,或是走一段路再坐車。每天2萬步是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如果在外面走不夠,回家繼續走──這時你就會看到有個人像關在籠子裡的動物般,在那邊繞圈圈。

除了走路之外,我每天一早5點半起床後,還會到附近國小操場運動,慢跑、快走、搓拉耳朵、擴胸、甩手、拉背肌、拉小腿肌、伏地挺身……,想到什麼做什麼,下雨天撐傘照做,做足一小時再回家吃頓營養充足的早餐。有人覺得我這樣很累,殊不知每天一早的運動不僅讓我神清氣爽,還為腦袋帶來靈感,幫助我一整天工作順利。

蛋白質充足 肌肉才健壯

腳力好壞也與營養攝取有關。很多老人家走不久、活動力差,往往是蛋白質營養不良所致。蛋白質是管全身的,我們需要它建造和修補肌肉,也需要用它來製造各種酵素、荷爾蒙、抗體、白蛋白、核酸與肌酸,才能維持好的體力與免疫力。

肉類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但有些老人家可能牙齒不好咬不動以致肉類吃得不夠,或因為茹素而不吃肉,建議可多吃牛奶(和魚),或是透過高蛋白營養補充品來補充平常飲食攝取的不足。有了充足的蛋白質,再配合運動就更棒了!因為運動可以提高蛋白質轉化為肌肉的利用率。

為了讓吃進來的蛋白質用在該用的地方,作為熱量主要來源的醣類(五穀類)與脂肪(肉類、全脂奶品、烹調用油)務必均衡攝取。因為一旦醣類與脂肪不足,蛋白質就會被分解為熱量,不只會使肌肉因為缺乏修補的原料而乏力,還容易生病感冒。

B群讓腳有力 鈣+D保護骨質

和腳力直接相關的營養素還有維生素B群,它能幫你把吃進來的米飯轉換為熱量,讓你的腳有力量。人體所需的八種維生素B大多可在五穀類中取得,唯B2在牛奶中含量較多,不喝牛奶又以精緻白米為主食的人容易缺乏;B12則只存在於動物的肉和肝臟,因此素食者需要額外補充。

此外,骨質疏鬆也會影響一個人腳的持久力。雖說骨鈣的保存在三十五歲達到最高峰之後就只出不進,但我們卻可以決定骨鈣是「緩和」還是「急速」的走下坡。足夠的鈣質和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利用)能減緩骨鈣流失,建議多喝牛奶、多運動、多晒太陽,或直接補充鈣片和維他命D。

咖啡和壓力都會加速骨鈣流失,所以當你喝咖啡時,請記得加鮮奶;當工作把你弄得焦頭爛額時,請設法紓壓轉念、幽默解嘲;當另一半的嘮叨(其實她是出自關心)搞得心煩時,不妨「只聽沒進不還嘴」避免衝突。

健康靠自己

這3年來,我因為興趣陸續完成了日月潭萬人泳渡(雖然成績墊後)、攀富士山(雖然爬到一半就因故折返)和花東縱騎(雖然屁股騎到又破又痛)。倘若你知道我今年剛滿70,你或許會想為我拍拍手。

其實健康還是得靠自己。保養(對身體的作為,如運動)、營養(吃進身體的東西)、修養(心靈與情緒),這所謂的「三養」正是我3、40年落實的養生原則,上面所說的如何養出腳力,也不脫其中範疇。如果你覺得我的經驗還有參考價值,希望你,不管幾歲,都能從「現在」開始身體力行追求健康,有追求才會擁有,天下之大才能不受年齡限制的任你遨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