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德制教育 學生免當白老鼠 適性教育為十二年國教解套

獨家報導文:萬文隆|圖:編輯部

十二年國教影響在學的七十多萬名國中生,以及之後一百三十萬名小學生,是台灣有史以來影響最深遠的教改,近日北市家長會自辦特招模擬考,用行動展現對十二年國教的不信任,也為即將施行的第一屆十二年國教蒙上一片陰影。

教育界日前出現史上頭一遭,也是世界少見的活動,由台北市國三生家長找民間出版商命題,比照正式考試,自行舉辦高中會考的模擬考,更讓人嘖嘖稱奇的是,據統計,基北區七萬五千名考生,竟有一萬三千多人報名,蔚為奇觀。由會考參加的人數,以及家長們預計今年四月還要再辦一次的態勢來看,顯然民眾已經用行動表示對十二年國教的不信任。

十二年國教,自馬英九總統拍板決定實施起,就引發一片朝野爭議聲浪,儘管以「免試、免費、免強迫」為訴求,但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五花八門,沒完整配套措施,不僅學生無所適從,家長們更是焦慮。
為了精進目前國內教育品質,解決未來十二年國教可能引發教育品質低落的困局,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積極推動適性教育,將透過各式活動宣導適性教育(adaptive education)的理念,讓孩子能「適性揚才」,熱情且有競爭力的學習。

教改愈改 學習意願愈低

台灣的教育發展,自一九八七年起結束了長達近四十年的戒嚴時期,黨禁、報禁紛紛解除,教育改革的思潮也風起雲湧地衝擊著台灣教育體制,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遊行後,台灣推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多元入學方案、建構式數學、九年一貫課程、廣設高中大學等,希望能減輕學子升學壓力、帶好每位學生、提升教育品質,這些措施雖然立意良善,但實施至今,效果並未彰顯,根據《親子天下》一份調查顯示,有四成的國中生上課時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部分學生學習怠惰的狀況,令人憂心。

然而,過去教改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十二年國教又將於今年上路,以採取排富免學費、大多數免試升學等方式,冀望能成就每一個孩子、提升教育品質及國家競爭力,目標固然美好,但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王立昇卻認為,依現在規劃方案,未來多數高中將招收到不同性向、興趣、能力的學生,如何針對差異性較大的孩子,進行教學工作,確保教育品質,及與高職、高工各專業學校結合,相輔相成,是一個刻不容緩要面對的課題。

王立昇指出,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如果各校入學學生的性向或能力差異過大,可以預期的是,現行的教學方式可能造成部分學生素質的降低而影響國力,要解決這個問題、要處理入學方式的紛擾與爭議,讓能力相近的學生一起學習,教學效果最明顯,因此,落實適性教育實為不二法門。
王立昇舉台北市高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於兩年前曾作的一項民調為例,有七三˙二%的家長認為「找到個人興趣與志向」是高中學生最重要的學習目標,遠高於「進入理想大學」(四九˙五%)。所以,若可依據適性教育理念,如同在德國,學生在十歲即開始探索自我,進行分流、適性發展,將能讓學生得到最適合的學習機會,十二年國教才能真正做到「適性揚才」。

適性才能揚才 推動差性化學習

王立昇表示,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所提出多元智慧理論,語文、邏輯數學、空間(藝術)、肢體運作(體育)、音樂、人際、內省(文學或哲學)、自然探索等八大類智能,可以透過 適性教育,依學生選擇,提供學生適合其能力、性向、興趣、經驗、風格、文化等不同特質的課程與教學,以發展這些智能,有的人邏輯數學智能高、但人際智能卻可能很弱,適性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使得具不同智能和需求的學生均有機會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

而理想的適性教育,應該是在學生進入學校時,就初步評估其各項智能,了解特質,據以設計適合的教學方法,並於施行過程中進行學習效果評量,再依據該形成性評鑑的結果調整學習方式,調整的項目包括教材(基本、一般或進階)、進度(放慢、正常、加快)、規模(班級、小組或個別教學)、時間(正常上課時間、課後補充教學、課後精進教學)、模式(個別、競爭或合作學習)、師資(依師生互動狀況調整)等。

不過,適性教育理念要能真正落實,關鍵除了學生之外,還必須從教師身上著手。日前配合十二年國教升學變革,全國中小學已完成兩階段的志願試填,但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彙整全國的狀況,發現適性輔導推動的最大盲點,是國中教師普遍沒有技職經驗,不懂技職在學什麼,也不清楚技職生未來的出路,難以給學生良好的建議。

因此,中華適性教育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周韞維也指出,協會自成立以來,就積極透過舉辦適性探索親子研習營、教師適性輔導研習營,與國內各大學的師培中心合作,並且與家長、老師、學校充分溝通,以「適性教學、適性學習、適性輔導、適性分流、適性發展」等步驟,讓小孩能逐步適性學習與發展,長期則希望由協會來經營國小、國中、高中等學校,塑造適性教育的典範。

至於學生何時開始探索自我興趣呢?王立昇與周韞維都認為,從國中,甚至從國小開始,可以藉由課內或課外活動,就開始探索,一旦找到本身的多元智能,就能提前分流,若是性向不明顯,則繼續探索,直到確立未來適合學術或技職傾向。

周韞維指出,與其消極地宣導不要迷信明星高中的觀念,不如積極在各高中實施適性教育,提供差異性教學的學習環境,如果差異過大,甚至每人擁有不同的課表,如此則不但升學制度的紛爭可迎刃而解,而且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最適合的學習機會,使得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的理想教育目標能同時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