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芯菱 我靠閱讀創造非凡人生

文:王凱萱 | 圖:沈芯菱提供

二十五歲的沈芯菱是知名的青年公益家、演說家,每年演講超過上百場,演講對象跨越不同族群與世代,卻同樣令人覺得相當有深度,並發人省思,更讚嘆她的邏輯思考力與細膩觀察力。其實,沈芯菱能夠擁有如此超齡能力,都來自閱讀賦予她的養分,而她的閱讀書單更值得細細品味。

「書本是我最好的朋友。」青年公益家沈芯菱談起她與閱讀的關係。沈芯菱講這段話很真實,毫不矯情,從小有無數個夜晚都是書本陪她度過。八歲以前,沈芯菱每天隨著父母到各地擺路邊攤做生意,當父母忙碌時,沒有上幼稚園的她只能自己抱著書本,坐在一旁自修。
雖然那時路邊總是充斥各式吵雜聲,生性沉靜的沈芯菱,還是能夠安靜自在的坐在一旁看書,而真正加深她閱讀動機的起源是她在六歲時,當她看到其他逛街的女孩穿著漂亮的洋裝,她忍不住告訴母親:「我也想要有。」
結果,某一天媽媽告訴她,「我有禮物要送給你。」沈芯菱雀躍的心想:「應該是洋裝吧。」沒想到一打開,卻是一本寓言故事書,「我當下是充滿失望。」沈芯菱坦言,母親猜出了她的心思,隨即告訴她:「漂亮的外表是虛有的,只有讀進腦袋的知識,才是一輩子用得到的。」
簡單的一句話,沈芯菱一記就是二十年,開始與社會接觸後,她對媽媽的這段話更有體會。因為閱讀,促使沈芯菱總是比同齡的人更有同理心、思考力與決策力,若以現實面來看,大學讀人文社會學系的她,竟有辦法同時錄取社會、新聞、管理等不同類科的九間研究所,並成為專業的演說家。

從體會不同階段人生

閱讀與人的關係相當微妙,每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會經歷不同的事,有不同的人生課題,面對閱讀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選擇,沈芯菱的每一個閱讀故事,同樣代表著她每一段的人生旅程,值得細細品味。
六歲時媽媽買給沈芯菱的寓言故事書中,有一個故事是國王要宰相去找世界上最快樂的人,請宰相把這個人的鞋子帶回皇宮,結果宰相遍尋王公貴族,也找不到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後來才發現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是一個很窮的農夫,而且這個農夫並沒有鞋子,「由此可見,快樂與金錢財富是無法劃上等號的。」沈芯菱說。
這是沈芯菱的兒時記憶,其實當你回過頭去看小時候讀的寓言故事,會發現許多小時候不懂的道理,現在卻很有體悟,而這些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也跟坊間許多勵志書籍論點相通,顯然,閱讀應該是沒有界線的。
上了國中後,沈芯菱正面臨祖母過世的衝擊,「心裡很難過為何奶奶要離開,也不能理解身邊的長輩為何會一個個離開人世。」直到她閱讀了美國作家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著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頓時覺得情緒似乎找到一個對應點、一個出口,平靜許多。」
這也是閱讀的意義,沈芯菱坦言,當時她年紀尚小,還無法因為讀了這本書,而參透人生與死亡,但她可以明顯感覺到,有人說中了她的心事,她的情緒也因此有所轉變。沈芯菱指出,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為何生氣、難過,人們卻能因為從書中找到相同處境,而體察出自我感覺,並獲得心靈慰藉。
對照現代工作者,無論是基層員工、中高階主管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時局的困頓不明,更令許多人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即使位處高位,掌握權勢,仍然會有徬徨無助的時刻,而閱讀可提供慰藉與力量。114508001

提升思考層次與視野

高中時,早熟的沈芯菱正積極從事公益工作,那時她閱讀了好幾次顧玉玲所著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這本書忠實的呈現了幾位菲律賓移工在台灣的故事,記錄這些移工們很努力想要成為「我們」當中一份子的渴望,卻如何一再受挫的過程。
透過過書中人物的真實經歷,沈芯菱體驗了不同的人生,雖然她一開始也為這些移工們感到難過、不捨,但書中最後道出的一句話,卻給沈芯菱極大的震撼,書中寫著:「但他們始終相信幸福是可能的。」確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重要的是人不能放棄希望與努力,幸福才有可能實現。
除了體會,更重要是成長,沈芯菱直言,反覆看過這本書幾次後,她最大的學習是從同情到懂得同理,思考層次不在於高姿態的同情弱者,而是拉開視野去同理這些移工的情境、心情與無奈,同理對領導者人而言,加深思考層次的基石,而且有同理,領導才會更有力。
沈芯菱的下一段閱讀故事則在大學時期,由於她讀的是人文社會學系,她便開始鑽研關於人類、社會與哲學等相關書籍,其中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作品她就看了六本,包括《新聞的騷動: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擁抱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我愛身分地位》等。
其中,風靡英美各地的《我愛身分地份》道出了價值的衝擊,書中談論到人生的兩種愛,一種是兩性之愛,一種是對身份地位的追求,人往往不正面承認他們對第二愛的渴望,但其強度卻是很強的。
在書中,沈芯菱體會到人的地位焦慮症,包括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顧慮自己在他人眼中是成功還是失敗,更為了妝點門面而過度消費等,其實這都是人對身分地位的盲從,人們應該釐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尤其在講求功利的時代,如果無法釐清需求,盲目追求只會使人永遠無法快樂。
從沈芯菱的一個接著一個的閱讀故事,可理出沈芯菱藉由閱讀,逐步墊高個人思考格局與視野的脈絡,而成就她的超齡思考力。

將閱讀內容轉為實用知識

整體而言,閱讀搭配思考是沈芯菱一貫的閱讀方式,翻開她讀過的書本都不會是乾淨的,上面會有折頁、畫線、鉛筆筆跡。她的習慣是每讀完一個章節,就會先停下來想一想,這個章節帶給她的思考是什麼,她的生活與工作是否延伸運用這些概念,然後再用鉛筆在一旁寫摘要,或用錄音筆錄下心得。
然後,等到她有比較長的空閒時間,她便會用電腦寫出較為完整的讀書心得,在她的電腦上,就有一個專門收藏讀書心得的資料夾,這些讀書心得都不會只摘錄佳詞美句,最重要是記錄她的體會與啟發。
尤其沈芯菱工作時經常要面對不同類型的族群,她也會去思考書本的概念是否也能套用在不同族群身上,即使沒有真正的職場經驗,但沈芯菱這種換位思考力,是職場競爭力的必備條件,對此,沈芯菱便直言:「因為有了思考,閱讀才會是自己的東西,才會覺得受用。」
整體而言,沈芯菱現在一個月平均看六本書,量算多,面對現代人總是喊著沒有時間讀書,沈芯菱笑說:「對她而言,閱讀就跟洗臉刷牙一樣,是每天都要做的生活習慣。」她的包包裡隨時都會放一本書,而她隨時隨地也都可以看書,即使在吵雜公車上也是如此。
有別於其他人,需要安靜的空間才能閱讀,閱讀反而是沈芯菱進入安靜的儀式,她透過閱讀,將自己從繁雜的世界中抽離,進入心靈沉靜的狀態。反觀現代人總是庸庸碌碌,每天都不知道在忙什麼,其實這是因為少了安靜思考的時間,學學沈芯菱的閱讀想法,或許你會發現人生多了更多無形的財富與時間。

沈芯菱一生反覆咀嚼的五本好書

●書名:《旅行的藝術》
作者: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書名:《愛因斯坦的夢》
作者: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

●書名:《辛波絲卡》詩集
作者: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

●書名:《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
作者:彭明輝

●書名:《生活十講》
作者:蔣勳

114507801沈芯菱小檔案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在學中)

經歷:
青年公益家,現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學生
從11歲起致力於公益
2005、2011年,兩度分別獲得獲總統教育獎
2005年獲頒全國傑出青年獎章
2012年獲頒台灣十大傑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