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茂巨擘李奇茂馳名國際

獨家報導文:社長 張淯| 攝影:彭級鋒|圖:翻攝自網路

國父紀念館十二月十四日起展出「李奇茂大展」,副總統吳敦義、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行政院政務委員黃光男均出席開幕式,十五日「李奇茂藝術風格學術研討會」更吸引國內重量級學者與會。

李奇茂為國內水墨畫大師級人物,除一手推進水墨人物畫歷史,為讓東方水墨藝術得以傳承、開枝散葉,更踏遍歐、美及亞洲各國,在海內、外造就無數人才。

二月中旬,水墨畫大師李奇茂近兩百幅作品在國父紀念館展出,繼二〇一〇年位於山東曲府的「李奇茂孔學書畫館」揭牌,今年(二〇一二年)十月佔地四千餘坪的「李奇茂美術館」在山東高唐開館,此次由文化部舉辦的「李奇茂大展」,及集合國內水墨藝術重量級學者的「李奇茂藝術風格學術研討會」,除了讓北台灣的藝術愛好者在歲末年初(展至二〇一三年一月六日)有了最佳去處,亦將讓兩岸水墨藝術創作與學術研討更上層樓。

李奇茂為國內重要水墨藝術大師級人物,出身自政戰系統的他,早期長於描繪國父行誼及戰地烽火,中期轉向關注常民生活,近年作品則將東方水墨藝術,融合西方後現代思潮,不僅一手推進東方水墨人物畫的歷史,更是兩岸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使者。

奔牛

兩岸文化大使

二○一○年「李奇茂孔學書畫館」的揭牌儀式,吸引大陸全國人大常委、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梁國揚;山東省政協副主席栗甲;濟甯市委常委、副市長侯端敏,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劉成文,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殷允嶺,市政協副主席李良品齊聚一堂。今年「李奇茂大展」,副總統吳敦義及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亦出席開幕式給予祝福肯定。

但即使每次展出都是冠蓋雲集,一言一行動見觀瞻,屆齡八十八,創作生命已超過六十年的李奇茂卻仍認為:「最好的作品還沒有畫出。」

比起個人殊榮,更重視水墨藝術傳承與開展的他,不僅在國內長年以獎學金、競賽性美展推廣水墨藝術。為宣揚中華文化,更踏遍韓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透過畫展義賣為僑校挹注教育經費,在海內造就無數人才。

九○年代,因眼見大陸東西思潮此消彼長,西畫作品動輒拍賣破億,最能代表東方人文精神的水墨藝術,卻不受年輕創作者與學者關注,於是展開為期二十餘年的兩岸藝術與教育交流。

對於兩岸藝術發展的異同,李奇茂認為,台灣因五十年前就開始接觸歐美藝術,形式較開放、多元,大陸的畫家則是有很強的創造力。兩岸的藝術教育應重在協調,要從基礎做起,在藝術教育、創作、交流中形成更多共識,為下一代創造好的發展機會。

常民生活到後現代

李奇茂一九二五年出生於安徽渦陽一個圈養馬匹的大牧場,由於祖父李延選是牧場主人及馴馬高手,從小生長在無邊無際的大漠戈壁,跟隨祖父和馬、羊群等動物嬉戲,讓李奇茂的畫風有著北方的豪氣。

一九四一年,十六歲的李奇茂因為跟著朋友到上海旅遊,卻因此被迫隨著蔣緯國的軍隊遷台,隨後在政戰體系中擔任文宣工作。評論家公認,政戰體系的訓練,並沒有讓李奇茂的作品成為政令宣導的工具,反而充滿著時代悲歌下的愛恨交織。
反而是漫畫式「戰畫」所練就的「動態素描」功力,讓李奇茂的作品充滿著「以刀入畫,以書入刀」的況味,前者係以剛克柔,後者則是以柔克剛,讓他的作品真正達到「書」、「畫」相融。

但讓李奇茂確立為當代大師,則是一系列以「常民生活」為主題的畫作,不管是〈大夜市〉、〈蚵仔麵線〉、〈媽祖出巡〉,或此次展出的〈北淡捷運〉和〈林家花園〉系列作品,都將台灣多元族群融合的社會元素、市井小民的人生百態,活脫於畫紙上。

但在西風東漸下,如何讓水墨藝術由黑與白交織的世界,輝映時代新思潮,遊歷歐美各國進行講座與學術交流的李奇茂,〈林家花園〉系列中,以線條將中國的庭園樓台、磚瓦迴廊,化為簡單明快的圖式符號,已將水墨畫與後現代符號學結合,二○○九年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更跨界進入「裝置藝術」領域,掀起「新水墨」思潮。

水墨藝術傳承

但無論是常民生活主題,或是畫風演變與思潮推展,李奇茂念茲在茲的,並非是一己的學術地位與私利,東方水墨藝術的傳承與開枝散葉,才是他所關心的。

李奇茂曾說,之所以要推動水墨人物畫,是因傳統強調氣韻空靈的山水畫,會讓學者難學,因而心生畏懼。

學界亦認為,李奇茂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反傳統中國畫家要求師承老師的形式與面貌,成為自己風格延續的畫派,而是鼓勵學生保有自己的創作風貌,在當今台灣藝壇,實為清新與珍貴的教學理念。
前台藝大校長、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黃光男指出,作為一個人物畫家,最重要的難處是如何超越時空的現實感,如何在長遠經營的畫境中得到一份永恆性。黃光男認為,李奇茂的珍貴,正在於他提煉了複雜後的單純,成為時代的代言者。

李奇茂則在二○一一年的《有形無形,自然意象》序文中說道:「藝術列車奔馳於時光隧道……藝術生命的延續,在不斷變異中獲得新生;若過份強調現有,不捨包袱,把自己囿於執著,那將是藝術長河中飄下的一片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