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壹傳媒出售 黎智英與五財團交易內幕

獨家報導文:翁世恆| 攝影:彭級鋒

老闆虧錢,打包走人;員工飯碗不保,群聚譴責。這是十一月二十八日壹傳媒最現實、最血淋淋的一天。只不過,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打包走人,還帶著一七五億元回香港保本,留下台灣壹傳媒的基層員工,擔心是不是還有明天。

壹傳媒交易案從曝光以來,各種傳言不斷,直到買家身份、簽約時間陸續證實之後,壹傳媒員工才驚覺,自己不過是商人賺、賠之間的一個商品,當年懷抱「實事求是」、「有圖有真相」的新聞核心價值,也抵不過商人以賺錢為目的的現實。

智英在今年四月,開始動腦筋處理每月燒三億元,有播出執照,卻無法取得頻道的壹電視這塊燙手山芋。這樁買賣,黎智英的底價是兩百億元,這只有電視而已。牽線拉出第一個買家「中信辜家」,心裡盤算的是黎智英兩個還在賺錢的平面媒體《壹週刊》和《蘋果日報》。
出售平面,原本不在黎智英的計畫中,賺錢的事業,豈有拱手讓人的道理。但,能帶出最大邊際效應,解決眼前燙手山芋,考量整體,這又是另一件事情了。

一切均在算計

辜家看準黎智英急於脫手壹電視,於是利用這個時機點,開價統包整個壹傳媒,想的是「買一顆爛蘋果,附帶兩顆好蘋果」策略,壓低價格,達到預期設定目標。

從一百三十億元到一百五十億元,買賣雙方透過中間人相互喊價,直到九月四日,壹傳媒在香港聯交所披露有第三方洽購在臺媒體事業,證實第三方就是蔡明忠,這時台灣媒體才知道,除了辜家,富邦蔡家也「進場」購買,更讓人大出意外的是,旺旺中時老闆蔡衍明也在議價財團之列,「媒體巨獸」的反對聲浪,在此時掀起另一波高潮。

但黎智英對價格不滿意,打算藉機找更多潛在買家。在他的算盤裡,兩百億元能實拿最好,縱使平面媒體賺錢,也不足以彌補電視台的虧損,「買一加二」的策略,始終在黎智英手中掌握著,他可以為錢跟員工低頭道歉,但最後贏家還是他。

更重要的是,出售壹電視之後,留著平面媒體,同樣打著「壹」字號的招牌,卻顯得不倫不類,同一個姓,卻有兩個父親,其中一個還是好幾個父親組成,這對黎智英來說,是挫敗的象徵,也是恥辱。既然如此,乾脆一次大清倉,結束這十多年台灣媒體惡夢。

面對辜家、蔡家和蔡衍明赤裸裸欲得壹傳媒的決心,黎智英知道這筆買賣絕對不會虧本,甚至超出他意料之外,「買氣如此高的商品,絕對有加碼的空間。」

九月十九日,黎智英和辜仲諒會面,他打出蔡家這張牌,告訴辜仲諒:「你再加碼吧!」但辜仲諒只對平面媒體有興趣,再加上黎智英不同意辜家提出的一三五億元「包裹價」,雖然提高到一五○億元,但黎智英認為「一加二」不止這個價碼,因此提出不打算出售平面媒體為由,讓辜家自己重新衡量出價金額。
同時,又在壹電視行政總裁王子云牽線下,十月一日和年代練台生洽談購買壹電視的會面。

一動不如一靜

事實上,練台生看中壹電視的先進硬體設施,和全亞洲最完備的動畫製作系統,他想擴充電視版圖,增加頻道數的籌碼,對於平面部分,始終興趣缺缺。

單一出售壹電視雖然是黎智英的初衷,但他看到台灣財團對他的壹傳媒有這麼大的興趣,立即改變商業策略,「放出消息、多方買家、利空出盡、待價而沽」,練台生終究是黎智英拋售壹傳媒過程中的一顆棋子,讓急於購買壹傳媒的財團加快腳步,找出重新談判的契機。

然而,不可否認地,台灣媒體的經營,無一可比黎智英般的大膽、躍進、敢燒錢、敢投資,拿十多億元上下玩媒體,已經是最極限的投資,單一財團拿出百億元天價買媒體,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黎智英熟稔台灣財團生態,個個希望能掌控媒體為自家企業發聲,但卻毫無膽識獨資自為,於是擺出「一動不如一靜」態勢,讓台灣財團自行整合,「一個兩百億元的價錢在那裡,你們自己去分大小塊吧!」
另一個讓黎智英掌握其中的原因是,台灣雖然是個民主國家,但是對於媒體掌控,也就是幕後金主是誰,仍活在戒嚴時代的心態。他知道,台灣民意不願見到媒體經營過度集中,縱使這已是全球趨勢仍有顧忌。
因此在蔡衍明購買「三中」時,不顧形象地用自家媒體與其對幹,甚至創造「媒體巨獸」的話題,目的就是讓政治立場保守的財團,不敢單獨和黎智英議價。

四方金主現身

高價位、製造媒體壟斷的民氣,熟知台灣財團購買媒體保守,黎智英一一出招為出售壹傳媒鋪路,終於促成了「一加二」市場氛圍。果不其然,十月十五日台塑王文淵在辜家的邀請下,重新與黎智英議價談判。這個時候,黎智英幾乎可以確定,台灣壹傳媒出售年底之前就可以完成。

簽約的時間,似乎比黎智英所預定的早了一個月,出售案的第四組買家現身,台灣最大殯葬業者龍巖集團董事長李世聰將以個人名義投資,拿下台灣壹傳媒的紙媒及壹電視各十四%持股,辜仲諒持股則降至二成。

出售總價一七五億元,分成平面媒體和壹電視兩部分。平面媒體部分,台塑集團王文淵、旺旺集團蔡紹中、辜仲諒和李世聰,持股比重各為卅四%、卅二%、廿%和十四%。

壹電視方面,因蔡紹中未參與投資,除了王文淵、辜仲諒和李世聰各投資卅四%、廿%和十四%外,在律師陳玲玉牽線下,獲得所有參與股東同意,由台灣產物保險董事長李泰宏投資卅二%。

據了解,由於金管會要求辜仲諒壹傳媒持股不能超過廿%,辜仲諒因而邀請多年好友李世聰參與投資壹傳媒,希望在不破壞原有股權分配下,能符合主管機關的要求。

業界指出,四十八年次的李世聰與辜仲諒年紀差不多,二人交情匪淺,辜仲諒還是李世聰兒子的乾爸爸。有著這層深厚的交情,加上李世聰因龍巖殯葬業手握大筆現金,此次願協助辜仲諒解套,並不令人意外。
台塑集團指出,第四方買家是辜仲諒找來的,投資平面部分,台塑集團將由四寶與長庚之外的集團企業投資,持股三成四。唯壹電視股權是否維持三成四,台塑則未證實。

沉痛公開信

對於較多數的基層員工,在這場交易過程中,卻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承諾。壹傳媒公會在買賣雙方簽約前一

天發出公開信指出,「媒體是維護多元民主言論的公器,壹傳媒四個工會再次呼籲及提醒三位新老闆,你們旗下的企業橫跨眾多產業,如果你們購買壹傳媒的目的是要為自己旗下企業護航、美化,或是掩蓋負面新聞,乃至於用來做為將來旗下企業進駐中國後,與當局談判的籌碼,那你們將為社會所不齒,未來將作繭自縛。一七五億,你可以買到壹傳媒這塊招牌及數千名員工,但你買不走我們的靈魂。」

「此外,交易案完成後,壹傳媒四個工會呼籲三位新老闆立即與各工會簽署內含『編輯室公約』(壹電視為『新聞自主公約』)的團體協約,並召開記者會對社會大眾 說明交易經過,同時承諾未來將維持壹傳媒現有的新聞操作與獨立自主,不得將手伸進編輯台,企圖作出影響新聞的動作;並將不裁員、員工薪資福利不變等承諾具體明文化。」

另外,壹傳媒四個工會也再次對黎智英不負責任及隱瞞交易過程的行為提出強烈譴責,『過去十二年來,壹傳媒全體員工為集團寫下台灣媒體最閃亮的一頁,成為全台灣閱看率最高的媒體之一,並獲得多數台灣讀者的信任與認同。』

「黎智英先生,過去你給員工優於其他媒體的福利與待遇,這只是你身為一個媒體老闆最基本該做到的,但這不代表今天你可以抱著一七五億一走了之,不要忘了這一百七十五億是集團員工十年來為你打拚努力出來的價值,如果你還有一點點良知,如果你不想在晚年留下罵名,我們再次呼籲,你應該立刻返回台灣,向台灣壹傳媒員工道歉,並拿出誠意具體解決各工會所提員工權益的相關訴求。」

記協串連港媒

從公會發出措辭強烈的聲明內容可以看出,過去從不批判自己老闆的員工,在面對飯碗不保的當下,昔日所有不滿的情緒,在這個當頭一次宣洩出來,正也說明了在過去幾年,外界對黎智英的定位,始終用商人的的角度認定,而非新聞人、媒體人、文化人。

 

工會成員聲嘶力竭地捍衛自己的權益,但內部則傳出,黎智英願意將員工二○○五年一月一日前的年資結清,結清條件為二N(年資乘上二),最多可領約四個月,但多屬中高階主管。壹傳媒多數基層員工,仍舊還是這筆交易案下的棋子。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陳曉宜表示,台灣壹傳媒出售案抵定,黎智英將從台灣帶錢回香港,當地股價應聲大漲,顯示香港投資人看好壹傳媒未來發展。

但檢視香港壹傳媒數度發表重大公告,均僅就交易對象、日期說明,並未指出台灣壹傳媒出售案仍有變數,包括來自公平交易法、金控法、保險法與衛廣法等層層審核。

陳曉宜也直言,工會與記協一連串的舉動,主要是逼黎智英出面,和台灣壹傳媒員工坐下來談團體協約,保障全體員工勞動權益。她表示,黎智英先前說過有旺中集團蔡衍明資金就不賣,如今證實有蔡衍明資金,卻避不見面,可謂背棄承諾。

此外,陳曉宜指出,她與香港記協聯絡得知,壹傳媒出售案在台炒得火熱,但香港僅在集團首次停牌時引起注意,但旋即消失於無形。雙方目前已展開合作,盼能結合跨海公民社會力量,壯大聲勢。

保障員工權利

壹傳媒內部十一月二十九日貼出新資方公告,包括員工現有權益不變、平面媒體現狀不變、壹電視維持現有營運政策、壹傳媒舊老闆黎智英會結清二○○五年勞工退休金條例(勞退新制)實施之前的員工年資、現有員工留任滿一年,會發給一個月留任獎金。

壹電視工會跟壹電視行政總裁王子云洽談「新聞自主公約協商」。壹電視理事長鄭一平表示,舊資方可以接受將新聞自主保障放在團體協約之中,但勞方提出未來若經過一定人數連署,可以罷免總編輯,資方對這一點有意見,雙方還要繼續洽談。

包括蘋果日報工會理事長蔡日雲、壹週刊工會理事長林宜聰、爽報工會理事長陳康宜等人表示,重點在訂定編輯室公約及員工權益保障,跟舊資方談判編輯室公約,重點也在保障新聞自主,避免不當外力介入,希望新資方保證維持現狀,並尊重新聞自主。

王子云說,勞方提出條件,她大致都接受,尤其不接受關說、新聞自主一直是壹傳媒優良傳統,但她畢竟是舊資方,無法代表新資方同意總編輯的罷免方式。

順利入主未知

事實上,包括壹傳媒內部、在野黨、學生學者有少數人在意識型態上因為「理想堅持」或「激進意見」而反對,終將找不到可以真正持續抗爭的核心能量支持。

媒體人王尚智分析,終究還是無法去抗爭包括「壟斷媒體、箝制新聞自由」並未具體發生,或者難以黑白舉證的抽象意識。對於抗爭者的論述,社會大眾其實也是冷漠的。

因此,王尚智建議壹傳媒內部,即使抗爭也應該「回到專業上抗爭」!「成功的新聞報導、賺錢的媒體運營」才是媒體人應該依恃的生存本質!一旦自己是虧錢運營活不下去的媒體,原本就沒有不被裁員,還要老闆繼續出資的機會或權力!

台灣壹傳媒交易案簽約,只是個開始,黎智英未必如願地脫手台灣壹傳媒,抱走一百七十五億元回香港。台灣五大財團雖然分割持股,但在「媒體巨獸」的氛圍下,還得經過公平會、金管會和NCC等單位逐關審查,最後是否順利入主?仍是個未知。但,無論最後的結果如何,黎智英終究還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