櫃買中心 創櫃板 讓群眾成為文創產業的伯樂

獨家報導文:張淯

這幾年,台灣設計者在國際大賽上頻頻奏捷,文創產品輸出卻名列全球倒數第八!台灣的文創產業,究竟缺了哪一塊拼圖?

文化部遭立院抨擊,台灣文創產業雖列為「愛台十二建設」、「六大新興產業」之一,但在過去10年,全球文創產業成長達240%的情況下,台灣竟只成長53%,文創產品輸出更是全球倒數第八!台灣文創產業競爭力的低落,是一大警訊!

與此同時,文建會的統計資料,卻顯示近幾年台灣在德國iF、美國IDEA等國際大賽中,就拿下980餘個獎項,足見台灣有豐沛的創意能量,也有成熟的設計人才。

東風與伯樂

照理說,台灣還有製造業的全球產業鏈經驗足以撐腰,從製造的質,到量產與都不成問題。那麼,台灣文創產業所缺的東風,到底是什麼?

資金,或許是所有人第一個冒出來的答案。但事實上,這幾年撒在文創產業的經費並不少,從330億的「文創基金」,到文化部對各地創新育成中心的補助,創投部分,規模15億的「開發文創價值基金」,國內積極想投資文創的創投少說也有20家。

只是,前者屬於補助性質,為顧及公平性,難免有重重限制與審核過程,後者受限於台灣的企業規模小,有半數以上的公司資本額還不到1,000萬,也更難以獲得投入資金動輒數千萬的創投青睞。

所以,資金雖然是所有答案的第一步,但對於規模較小,產銷與研發、行銷等步驟還得來來回回修正,甚至是提供虛擬服務,或屬於破壞式創新型的新興文創產業來說,伯樂,或許不是政府或創投,而是同樣在尋找創新產品的社會大眾。

當紅,群眾集資

事實上,創業資金走向「群眾集資」,已是全球趨勢。倫敦的「AIM板」(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另類投資市場),香港的「創業板」和新加坡的「凱利板」(Catalist)早已行之有年。不管是成立近20年,名為另類投資市場的AIM,興起於達康風潮的香港創業板,和2007年啟動,鎖定成長型企業的新加坡凱利板,都是為了鼓勵當時尚未被理解的新興產業。

只是,由於創業板證券的限定相對寬鬆,後來也衍生出許多弊端。倫敦AIM板因為沒有公司市值或發行股票數量的要求,原本是導向主板的輔導機制,反而逆向成為大型企業逃漏稅與規避條約的黑洞,2005年甚至有40家公司從主板市場轉向AIM,而只有兩家公司從AIM成功導向主板。香港的創業板則因達康泡沫破滅後,充斥太多劣質公司,也逐漸走向交易低迷的狀態。

為此,「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在設定屬於台灣的創業板時,就制定了「資本額限5,000萬以下」、「掛牌後每年最多增資1,500萬元」等限制,以及「掛牌後最多3年需上興櫃,否則取消掛牌資格」的退場機制。

雖然創櫃板沒有最低資本額門檻,也沒有設立年限與獲利等限制,只需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但在登錄前,須接受櫃買中心在公司內控和會計制度建立等輔導,輔導期最多2年。最後,在獲得市場認同,集資成功後,才能正式登錄。

為了保護投資大眾,創櫃板也限定一般民眾在1年內,在所有創櫃板公司的投資金額,最高上限為6萬元,以控制投資人可能承擔的風險。

買中心預估,明年可順利登錄創櫃板的公司,預計會有70家,籌資金額可望達到2.1億元,等於平均每個企業可在創櫃板上,籌措大約達300萬的資金。

而創櫃板的所有辦法,將於今年年底建置完成,並於明年初上市。櫃買中心評估,除了文創產業外,許多農企業也可望在這個平台上籌到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