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滄桑 華山園區重現光芒

scoop文:何世芳 | 圖:周元楷 | 獨家報導1146期(10月份)

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原為酒廠,在酒廠搬遷後,曾閒置超過十年,被視為廢墟;自二○○七年後,經營權由台灣文創公司取得,將其改造為台灣的藝文勝地,現更已成為文創產業的指標。

了生技產業,文創產業被視為台灣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近年來,將閒置空間改建為藝文空間,已蔚為浪潮,包括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台中市二十號倉庫、嘉義市鐵道藝術村、高雄市衛武營與駁二藝術村等;其中,又以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最為成功。
鄰近台北市八德路的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歷史可追溯至一九一四年、日治時代的酒商「方釀社」,今年正值一百周年。「方釀社」成立後,歷經幾番波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為台灣省政府菸酒公賣局所接收,更名為「台北第一酒廠」;但「台北第一酒廠」於一九八七年遷至他址,閒置超過十年以上。

華山一九一四文創園區如今被成功打造為複合藝文展演空間
華山一九一四文創園區如今被成功打造為複合藝文展演空間

經營權曾多番易手

114611601
華山一九一四文創園區如今被成功打造為複合藝文展演空間

這十餘年,「台北第一酒廠」舊址雖位於首都精華地段,但卻宛如鬼城、廢墟,深夜更無人敢靠近。二十世紀末,數個藝文表演團體要求政府釋放此空間;於是,在一九九九年時,酒廠舊址轉由台灣省政府文化處代為管理,並改名為華山藝文特區,作為國內藝文創作者展示、表演、交流之平台。
不過,從一九九九年起,華山藝文特區先後曾委託數個單位經營,但營運始終未見起色,各界批評聲浪未曾間斷。一直到了二○○七年,其經營權由台灣文創發展公司取得,營運終於步上正軌,更成為台灣文創產業的新亮點,目前該址的正式全名為: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台灣文創公司活動企劃部總監林羽婕坦承,在接手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初期,由於沒有前例參考、借鑒,一路跌跌撞撞、不斷修正,外界並不看好;但到了二○一三年,其整體營業額已突破十六億元,參訪人數已超越兩百萬人次。而在二○一四年,其業績、參訪人數皆可望再上層樓。
當下,每到夜晚、假日、節日,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裡遊客如織,每個展館、店鋪、餐廳,無不人潮川流不息,更不乏日本、中國、香港的觀光客;林羽婕表示,幾家較熱門的餐廳,如果不提前一至二星期預約,就得排上一、兩個小時,方得入內。

複合藝文展演空間

如今,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成台灣藝文創作者實現夢想的最佳舞台,展覽、表演、講座與各式活動接連不斷。林羽婕略帶驕傲的說,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成功沒有任何秘訣,靠的便是一檔又一檔高水準的展覽、表演、講座、活動,日積月累人氣與能量,方吸引諸多店家、餐廳、藝廊、文創產品商店進駐,藝人周杰倫亦在此開設餐廳。
林羽婕直言,台灣文創產業仍處於萌芽期,並無成熟的商業模式可遵循,而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官有民營,與紐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等自發性藝術村落大不相同,亦難「無為而治」,只能持續的摸索、嘗試、修正,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
「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證明,文創產業確實富含商機。」林羽婕感謝的說,大多數台灣民眾文化水準大幅提升,願意付費參與藝文活動,實為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成功的關鍵因素,並澤惠諸多藝文團體逐步自立更生,創作更多優質的作品,不再仰賴各級政府的補助。
台灣文創的營運策略是,對不同的藝術型態、文化活動一視同仁,從最前衛、最實驗性、純學術到純商業的展覽與表演,在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皆可看到。若干民眾到此,有時並非參與藝文活動,而只是單純散步、用餐、與親友共聚,享受浪漫、優雅的情調。

華山一九一四文創園區如今被成功打造為複合藝文展演空間
華山一九一四文創園區如今被成功打造為複合藝文展演空間

有多元成功可能性

「即使在相同產業,每家成功企業崛起的模式亦大異其趣。」林羽婕分析,文化創意產業有多元成功的可能性,必須因地制宜,難以複製、仿效;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地理位置優越,但受期待也最深、最大,而營運過程所遭遇的最大困難,當屬藝文人才的培育與養成。
林羽婕不諱言,台灣文創新進人員幾乎清一色都是「藝文青年」,他們雖熟稔藝文,卻不見得可適應職場生活,無法適應的原因大多是,想像與現實的落差過大,原想著天天免費觀看展覽、表演,沒想到就職後,日日忙於各種雜務、庶務,與大大小小的會議。
「大多數『藝文青年』到文創企業求職前,未曾深刻領悟到,文創產業亦屬服務業;從業者必須具備服務精神,方能勝任愉快。」林羽婕觀察,文創產業新進員工都可「體諒」,文創企業事事都得考量成本、效益,但卻難以戒除「藝術家性格」,面帶微笑的面對客戶、參訪者,處理修電燈、搬桌椅、回答民眾大小問題等雜務。
從數年前起,台灣文創更積極拓展網路業務,成立「藝集棒福利網」;「藝集棒福利網」旨為協助無力經營網路的藝文團體售票,主攻各大企業的福委會,媒合其購買團體票。而在可見的未來,林羽婕指出,將投注更多資源於網路業務,以迎合青年世代的消費習性。

致力促成異業合作

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不僅是藝文創作者一展所長、相互交流的最佳舞台,亦是藝廊、表演團體找尋千里馬的勝地,其亦激起多朵異業合作的浪花,有助於強化文創產業的體質,醞釀更多優質的藝文作品。林羽婕微笑的說,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營運模式,更已吸引諸多中國各級文化機構前來觀摩,並力邀台灣文創跨海拓點。
除了開拓網路業務,林羽婕透露,台灣文創未來的佈局計劃,將繼續深耕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推出更多高品質的展覽、表演、講座、活動,並引進更多企業的資源;並期待可在台灣、中國拓點,擴散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成功經驗。
「在中國,台灣文創最可能拓點的城市,當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三大城市;這些地方較為國際化,成功機率較高。」林羽婕解釋,中國國情特殊,文化景點皆屬國有,台灣文創倘若西進,應是協助中國地方政府、企業經營文創園區,尤其是業績每下愈況的文創園區。
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面積約為七.二一公頃,數次前往中國考察的林羽婕直言,中國文創園區面積大上數倍,想要移植台灣經驗,可說是一大挑戰;況且,台灣為移民社會,對新事物、新觀念較為包容,中國以歷史悠久自傲,又非民主、自由國家,禁忌既多且雜,還有令人畏懼的審批制度,經營文創園區之難度,將遠超過台灣。

因地制宜調整策略

「縱使是台灣餐飲業,若要順利在中國搶灘、插旗,亦要針對當地民眾的飲食習慣,略為調整口味與烹飪方式,不可自視優越。」林羽婕坦承,相較於其他產業,文創產業「在地性格」更為強烈,無法全盤移植台灣經驗;在海外拓點,一定得先進行市場調查,深入研究、認識消費者,否則未戰便已知勝敗。
台灣追求小確幸,中國卻要爭世界第一;林羽婕觀察,撇除政治禁忌,中國藝文創作者常比台灣藝文創作者更具企圖心,更勇於超越現狀;台灣文創現有的優勢,在於與庶民生活結合,其亦可望是進軍中國的最大利基。

114611701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