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首富姚謙 想的和你不一樣

獨家報導記者:張淯|攝影:彭級鋒、陳志城、孟信心

一直是流行樂壇重量級推手,近年來活躍於藝術收藏界,擁有上百幅亞洲當代藝術珍品的姚謙,2012年推出的音樂動畫電影《腳趾上的星光》,讓他多了一個新身分「導演」。曾說「唱片死了,音樂還要活下去」的他,將結合音樂、藝術與動畫,為華人文創產業掀起一場怎麼樣的文藝復興?各界都拭目以待。

腳趾上的星光

失落夢想的一代

資深音樂人姚謙領軍,集合兩岸新生代動畫和音樂創作者,並邀來影后歌手李心潔和人氣偶像林宥嘉擔綱配音演出的《腳趾上的星光》,在講求聲光特效的日漫和3D動畫夾殺下,乍看顯得樸實、清新許多。

但看似純愛的「遠距離戀情」主軸中潛藏的同性議題,手感風格動畫裡,所夾雜的實景背景,又讓這部作品充滿實驗風格,難怪電影未上映前,已有歐洲電視台洽談電視版權。

身兼《腳趾上的星光》原創小說作者、編劇、導演、音樂製作、總策劃及投資者的姚謙,談起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竟是來自於科技首富郭台銘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台灣有好多年輕人,最大的夢想是開一間咖啡館呢?」

面對這群「失落夢想的一代」,姚謙決定以實際行動,Do Something!

姚謙分享,這幾年他最常跑的地方,就是到兩地設有藝術科系的學校,看畢業展。《腳趾上的星光》製作團隊裡的年輕畫家廖震平,就是因為姚謙從北藝大的畢業展,和後來幾次在台灣的群展中,都看過這個名字。「有一次還是在清水的一個小展裡。」其餘如擔任電影配樂及演唱的Woody Woody、梁曉雪、Elin、陳予新,也多半是從校園或小型比賽裡挖掘出來。

「我常想,我25歲的時候,台灣的文藝氣息還很重,同業會互相切磋,老闆願意給機會和資源,媒體也比較友善,但現在的年輕人要創作,相對是艱難的,所以希望在我的能力範圍內,給從事文藝創作的人多一點機會。」

因此,雖然本身是原創小說作者,但在改編過程,姚謙卻放手讓製作團隊去發揮。「因為重點不是要做出第二個姚謙,而是找到一群可以獨立思考的人,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東西,這樣才有意思。」而姚謙所做的,就是善用之前在唱片業的管理經驗,幫助這群年輕創作者進行目標管理。

「夢想的落實,需要紀律與管理,但夢想的開端,卻不該設限。」姚謙分享,《腳趾上的星光》雖然是個愛情故事,但愛情只是糖衣,真正想分享的,還是告訴年輕朋友,有時候,只是放下姿態過日子,記錄一些感受,不再錯過經過身邊的機會也好。就算還沒準備好,也試著做做看,苦一點、窮一點、慢一點也沒有關係。

重量級推手

曾擔任新力唱片音樂總監、維京唱片和科藝百代總經理、大國大熊星大中華區總經理,成功將Co Co李玟、蕭亞軒、劉若英、趙薇打造成天后級歌手,姚謙堪稱是流行樂壇最會「造星」的重量級推手。

被譽為「最懂女人心詞人」的他,所填的詞不僅叫座,也叫好,王菲〈我願意〉、林憶蓮〈至少還有你〉、辛曉琪〈味道〉等膾炙人口的好歌都出自姚謙的手,憑〈魯冰花〉獲得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那年,姚謙還只是個初入行三、四年的音樂新手。

在那個唱片業的黃金年代,姚謙憑著一手好詞,和優異的行銷、管理長才,也成就自己的事業巔峰。「人最不幸的,就是自己曾經幸福得要命。」姚謙在自己的書中曾這麼說道。尤其,姚謙從HONDA的汽車銷售員,轉戰唱片業的第一張唱片就是玉女紅星「江玲」的專輯《分手》,一年後被挖角到點將,更逐漸成為點將一線女歌手張清芳、江蕙、江淑娜不可或缺的音樂製作人。

但姚謙最為人稱道的,仍是擅於將「璞玉」打造為「巨星」的慧眼。Co Co李玟雖然在入行之初,就以「十大最受歡迎偶像歌手」之姿備受矚目,但招牌的洋式R&B唱腔、百轉千迴的完美轉音,加上如泣如訴的嗓音,卻是在加盟新力唱片後,由姚謙結合知名音樂製作人鮑比達共同雕琢而成。

隨後加盟維京唱片時,更以獨特眼光挖掘出蕭亞軒和江美琪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歌手。姚謙表示,Elva蕭亞軒獨特的中低音嗓音,是當時唱片市場沒有的聲音,而江美琪天生的好嗓音和真性情,都讓他聯想起王菲,因此捨當時《MTV新生卡位戰》歌唱比賽的第一名蔡依林,而選擇了只得第四名的江美琪。

從主流出走

值得一提的是,江美琪接連發行的前兩張專輯《我愛王菲》和《第二眼美女》中,姚謙除了端出超白金的華人製作陣容,更祭出四千萬台幣的宣傳預算,就是為了以較硬調的英倫搖滾,凸顯江美琪具爆發力的歌喉及個性化風格。

雖然因銷售不盡理想,第三張專輯《悄悄話》改走安全的抒情路線,終於被台灣樂迷接受,衝出十萬張的好成績,但2005年,姚謙仍決定說服總公司,讓江美琪在無約的狀態下發行《戀人心中有一首詩》專輯,並邀請了蔡明亮、趙薇、袁泉等跨界名人錄製「歌詞朗讀音軌」,讓這張專輯增添充滿濃濃的文藝詩歌氣息。

《戀人心中有一首詩》在台灣的反應平平,在大陸卻引起廣大的迴響,不僅連續八週登上中國最具指標的「CCTV中國唱片銷量排行榜」,一、二線城市甚至以賣斷的方式搶貨。

「其實,正版部分也只賣了十幾萬張,在商業上不能算成功。但卻讓我正視一件事,那就是台灣和大陸兩地,對於文藝氣息較重的作品,接受度已有很大的差距。」

在姚謙入主李澤楷的大國文化集團,成立大熊星娛樂,為劉若英打造的專輯大獲成功後,更證明姚謙的觀點。「劉若英的專輯在台灣一直不能算主流,但在電影逐漸崛起的中國,劉若英的電影表現加上知性形象,卻是大腕級歌手。」

在大熊星娛樂時期,姚謙更集合在戲劇表現亮眼的趙薇、黃曉明、劉燁,袁泉、吳彤、朱哲琴等各具特色的音樂人合作的作品,及以往的愛將李玟、蕭亞軒等人的作品,發行了一張合輯《大國咖》。

對姚謙來說,這張合輯不管往前往後看,似乎是一種過渡,是一種對過去主流音樂的總結,也包含了對流行音樂的「出走」。

「但過渡時人的脫軌行為,往往有著他更多潛在的價值。」回顧那三年,姚謙這麼總結道。

藝術有價?

事實上,姚謙在主流音樂的成功,和之後對主流的反叛,都和他對美術的愛好與鑑賞有關。

由於父親是一名水墨畫家,讓姚謙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對藝術累積一定的鑑賞力,雖然因為父親認為繪畫難以成為職業,讓他放棄對美術的夢想,在專科時期他仍舊選擇了和美術相關的工業設計科。

姚謙剖析自己在寫詞時,常是「由景生情」。或許也因姚謙的歌詞裡,充滿畫面與細節的情境鋪陳,也沖淡主流音樂裡必備的抒情元素,所帶來的「膩」。

但開啟對收藏的興趣,則是因為1996年在台北誠品看到一場蘇富比拍賣的預展,讓他驚訝的是,這些作品上紛紛標著價格,而且還是兩個價格。詢問工作人員後,姚謙才知道,「原來藝術品是有價格的,而且這價格還不是定價。」當時,姚謙就買下向來以探索原始藝術著稱的劉其偉的「非洲的斑馬」。

「在那之前,我總以為美術品只有美術館裡才能看到,所以我酷愛旅行,為的不是別的,往往是為了到某個城市的某個美術館,去看一眼自己心儀的作品。」

1997年時,姚謙因為出差到新加坡時,看了某國際公司的東南亞拍賣展覽,為那個不同緯度生活的藝術家們創作出來的作品,感到驚豔與莫大的刺激。

回國後,由於東南亞藝術的文獻相對貧乏,姚謙努力地從歷史、人文,甚至經濟層面去拼湊這些和台灣同為西方殖民地的人民,在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後,所產生的撞擊,也因此慢慢累積出自己在收藏上的方向——「二十世紀亞洲西畫史」。

和中國當代藝術家結緣

近幾年來,姚謙分別在台北和北京,都布置了一個窩。每個窩,都像一個風格獨具的藝廊。

位在台北牯嶺街元大欽品的家,客廳以大面灰色牆面,掛滿十多幅常玉、畢費(Bernard Buffet)、奇斯林(Moise Kisling)、陳澄波等名家畫作的設計,靈感來源是古根漢美術館樓下的一間咖啡廳,其餘空間從普普風擺飾,到古董家具,讓到訪的客人每走一步就驚嘆一次。

而在北京的70坪房子,雖然謙稱沒有太多昂貴的收藏,但臥房床頭的巨大畫作陳文驥「漸離」、客房仿磨石子地板燈光投影的暗黑畫作,和充斥其間的個性雕塑,可以看出到了古城北京,姚謙的思緒更加沉澱。
很多收藏者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自己的收藏又增值了幾番。對於姚謙來說,這些收藏在拍賣會上價值多少,對他是沒有意義的。

「反正老了都要捐給美術館的」,姚謙說。包含他的最愛之一,買入時為1,000萬元,現已飆到近4,000萬的常玉〈裸女〉,也包含許多劉野、劉小東等已飆漲上百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

事實上,姚謙和這些中國當代藝術家結緣的過程,很單純,也很偶然。

姚謙回憶,2002年正好是他對台灣主流音樂困惑最深的時候,所以當時有機會到大陸出差時,他最常往有美術系的大學學校,或是當時還十分破落的北京九七八特區裡跑。

姚謙說,當時劉野正思考以中國「二十世紀初悲劇女性的形象」為主題,除了阮玲玉、周璇外,張愛玲是他最難取材的一個人物,因為當時張愛玲的書被中國當局列為禁書,身為張愛玲迷的姚謙,立馬答應下次幫劉野帶一系列張愛玲的作品讓他參考。

而曾以《三峽新移民》,刷新中國當代藝術品拍賣世界紀錄的劉小東,彼時還只是個需要遠赴台灣進行交換教學,才能勉強糊口的清苦藝術家,在透過友人找到姚謙擔任一個專題畫作的模特兒後,姚謙立即慷慨答應。

「當時,我為了緊接的一場棘手的記者會,整個臉是垮的,加上前前後後站了8小時讓他畫,臉色肯定不太好。」姚謙笑談,最後這幅畫,自然也以「友情價」落入他手裡,現在價值可翻了一百倍不止。

但其實,姚謙從台北到北京的家中,多的是新銳藝術家的出道之作。北京家裡以大象為題的雕塑,就是四川藝術學院一名學生的畢業作品,姚謙開出4萬元人民幣,相當於當時的18萬台幣,讓剛出校園的新人大受鼓舞。

自我的拼圖

姚謙曾說,「收藏,本來就是自我對美術的拼圖。」在十幾年的收藏史中,姚謙不僅拼出自我對收藏的邏輯,也對流行文化有了另一番解讀。

姚謙表示,曾在一篇藝評中看到一句話:「現在華人當代有點走入近親繁殖的結果」,讓他覺得非常有道理,因為他過去二十年所待的台灣唱片圈,就是這樣一個環境。

「有時高度商業化的結果,反而會窄化了這個產業。」提到自己的老本行,姚謙總不免語重心長。

而唯一不因窄化,最後被迫走向陌路的方法,姚謙認為,其一是走出去,其二,則是鼓勵年輕一代勇於創作,記錄屬於當代的生活樣貌與共同記憶。

姚謙觀察,台灣無論歌詞或藝文創作,都比較關注「自我」,大陸的作品則較具「時代感」。但對於新的一代,則有個共通特質,是在網路世界溝通久了,總會形成一方面很大膽、很放肆,另一個層面又其實極為封閉與自我防禦。

笑稱,近兩年來才開始接受自己已步入「中年」事實的姚謙,對應「中年後情結」的態度,卻是善用自己累積的Credit,幫助更多年輕有創意的人繼續創作,讓文化產業有更多不同邏輯與思維。

而姚謙集合兩岸一群Under 30的文創及音樂創作人,耗時兩年完成的《腳趾上的星光》,就是希望打造一個超越原有流行樂壇的高度、深度與廣度,體現「藝術即生活」的文創音樂電影。

並希望兩岸文創人才,能透過文化的力量,在一幅沒有左右、沒有色彩,也沒有包袱的畫布上共同創作,創造出屬於華人這一代的永恆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