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密碼(二):細微處見證民族精神

文:李茗|圖:李茗提供

麥的社會勞動分工已經是很細了,護理行業也是如此。重新走入校門學習一門全新的學科,對於馨然來講,也是始料未及的挑戰。馨然說,「這和過去不同,過去只需要知道怎麼簡單的護理老人就好了,現在,丹麥的學科分類都很精細。」

馨然接受的護理教育非常系統,是一門綜合學科,涉及了營養、藥理、病理、心理學、觀察能力、溝通能力、衛生常識和前沿科學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而這些只是基礎。

馨然選擇的護理教育,相當於華人語境中的專科學校的課程,需要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由於馨然有高等教育的學歷背景,因此,學時可以減免。馨然僅用了兩年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課程的學習。她說,「完成了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如果想繼續深造的話,再學一年半的護士課程,畢業後就可以直接從事專業護士的工作了。」

路德維格·以色列·布蘭德斯(1821-1894)於1859 年創立了第一家名為哥本哈根療養院(Københavns Sygehjem)的私人養老院,目前是丹麥一流的私人養老院。(圖片來源:李茗攝影)

護士和護理

在丹麥,護士和護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行業。護士是屬於醫療系統的職業,通常是在醫院工作,護理的是病人;而護理則是屬於社會服務系統的職業,通常是在老人院工作,或者是為私家殘障智障者提供護理。

社會服務系統的護理又分為護理(social assistant)和護理助理(social-og sundhedshjælpe)。通常,初中畢業生九年級畢業後,直接學習兩年兩個月完整的護理助理課程(social- og sundhedshjælpe),畢業後就可以從事護理助理的工作了。

如果想要從事護士的工作,高中畢業後就需要進行三年半的專業培訓,如果已經完成了護理培訓的,可以享有一年學時的減免。也就是說,完成護理培訓後,再學習兩年半的時間,就可以成為護士了。護士獲得的文憑(professionsbachelor)相當於學士學位。

丹麥的教育非常有彈性。沒有經過高等教育的高中生,經過三年半的護士專業培訓,也就相當於本科的學歷水平了,畢業後就可以直接在醫院裡工作,從事護士的工作了。如果這樣的護士在老人院工作,通常都會被安排在管理者職位。不過,無論是在醫療系統還是社會服務系統從事護理工作,都是需要受過專業培訓、擁有專業證書才能從事這個職業的。

哥本哈根療養院外景。(圖片來源:李茗攝影)

福利系統

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丹麥也已經進入了社會老齡化階段。老人院是丹麥福利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早在十九世紀,丹麥的社會政策主要以扶貧救濟為基礎,如果窮人的「需要是值得的」,他們就可以得到救濟。不過,獲得貧困救濟人,卻要因此而失去投票的權利,並且不能結婚。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人們逐漸開始認識到,教區的私人捐款和救濟是不夠的。1849年修改憲法後,所有丹麥人在無法自給自足的情況下,都有權獲得公共救濟。1891年,丹麥政府對《貧困法》進行了修訂,第一次為看病、助產士和葬禮提供了國家支持。

更引人注目的是同樣始於1891年的老年津貼法,其中六十歲以上且在過去十年中未獲得貧困救濟的「有尊嚴的貧困者」,不僅有權獲得福利,而且不會因此而失去投票權。而在享有保險計畫的其他領域,個人則必須繳費,公共部門只提供補貼。

1892年,丹麥通過了健康保險法,公民可以自願加入並支付會員費,可以在生病期間獲得幫助。到了1907年,另一項針對失業的公共支持的保險計畫——失業保險基金法獲得通過。

1933年,丹麥歷史上最受關注的政治經濟協議之一,總理街定居點(Kanslergadeforliget)達成了。當時,正值全球經濟危機之後,丹麥無論在經濟層面還是社會政策層面,都面臨著岌岌可危的局面。社會民主黨、激進左翼和左翼達成了主要針對經濟的解決方案,並進行了社會改革。

首先,是對1890年至1930年的原法律進行簡化,將社會法律的立法合併為四個主要部分:公共保險、失業保險、意外保險和公共福利。其次,是繼續強調保險的原則。

這次改革中的一個決定性的突破點是:即使公民有經濟問題,也不應剝奪其公民的權利,但酗酒者、流浪者和工作狂除外。

1930年代,經濟危機導致丹麥失業率超過30%。丹麥政界人士擔心,貧困和社會動盪將會加劇。於是,「最寬的肩膀必須承擔最大的負擔」的理念出現了,這是一種以經濟和社會平等的理想為特徵的、為公民提供服務並最終將造福於整個社會的福利體系。這個福利體系的主要構建者是丹麥的社會民主黨。如果沒有丹麥全民較高的道德水準——誠實與信任,這樣的社會福利體系必定會引發諸多的腐敗和社會問題。

1956年,福利體系增加了國民養老金,所有六十七歲以上的公民都有權獲得最低金額養老保險,這是丹麥的第一個普遍福利。到了1960年代,丹麥的福利體系進入了黃金時代。婦女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這導致托兒所、幼兒園、休閑中心、療養院、醫院和教育機構建設的擴張。消費在1957-70年間,增長了75%。

不過,在丹麥人相信經濟繁榮來臨了的時候,卻很少有人關心,福利體系的擴張所導致的稅收負擔的增加。而且,在1970年代發生石油危機、外債和失業率上升的時候,丹麥的公共部門卻仍在顯著的擴張。1950年,公共部門的就業人員只佔就業總數的8%;到了1975年就漲到了23.6%;到了1992年,上升到了30%以上;到了2009年,竟然達到了36%。

丹麥的老人院也是丹麥福利體系的一部分。由於丹麥老齡化的趨勢日益增高,醫院和老人院對護理人員的需求量也是不斷增加。目前,丹麥各大醫院和老人院的護理人員都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

哥本哈根療養院餐廳。(圖片來源:李茗攝影)

吃苦耐勞

在丹麥老人院工作的人員通常有四類:護士、護理、護理助理和臨時工。馨然說,「其實,臨時工一般是要求不要用的,但是,目前特別缺乏護理人員,所以,還是不得不用。」

在老人院從事臨時工的,通常都是丹麥的女生。馨然說,如果是外國人來從事這份工作就很難,必須要專業證書,還需要語言過關。所以,通常丹麥老人院喜歡用丹麥的高中畢業女生。

馨然說:「這些女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並且非常敬業。其實,做這個工作是非常幸苦的,又髒又累,從這個角度將,我覺得丹麥人真的是非常的吃苦耐勞。」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