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到底反什麼「共」?

文|圖:莊伯仲 教授

著退役少將于北辰宣稱國民黨「不反共」了,憤而退黨轉而支持民進黨;以及1月13日前總統蔣經國逝世紀念日到來,藍營人士痛心小蔣「反共、革新、保臺」的理念已被民進黨接收,沉寂已久的「反共」,一時又成為熱議的顯學。

不過,這個從小到大跟隨國人,再熟悉也不過的名詞卻是一個模糊概念。因為問了周遭的親友學生,大家都說要反共,但到底反什麼「共」?有回答共產黨、共產主義、中共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還有說馬克思、毛澤東、習近平的,甚至是反攻大陸的。當然,還有思索半晌答不出來的,只留下尷尬的沉默。可見是「一共各表」, 一個反共,各自表述。

如果蔣經國再世,問他反的是什麼共,恐怕也講不明白。儘管小蔣和他爸老蔣同被視為「反共鐵人」,表面上堅持漢賊不兩立的「三不政策」(即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但私底下一直有密使穿梭兩岸,扮演國共調人。此外,也別忘了小蔣晚年推動的開放老兵大陸探親,如果是反共反到鐵板一塊,老死不相往來,又如何跟對岸政權洽談開放探親呢?可見小蔣雖反共到底,但仍是有其針對性。

大家都說要反共,但到底反什麼「共」?(圖片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經查即便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和「維基百科」的詮釋也不一樣,前者講的是反對共產黨,後者則是反對共產主義,兩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差別。追本溯源,1920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開始是國共合作蜜月期,但兩黨於1927年閙翻,展開了你死我活的全面鬥爭,國民黨人士才發明了「反共」一詞來對抗。可見最初反對的應該是共產黨的理論、制度、統治。不過問題來了,共產黨執政的國家現在至少還包含越南、寮國、古巴,反共要不要連他們一起反?以越南為例,我國可是越南的第五大貿易伙伴,而越南人也正是我國東南亞新住民中的最大宗,要怎麼反?

那麼反不反共產主義?這是源於馬克思與恩格斯的一種政治思想,自十九世紀誕生後即受到各國重視,而有充足發展。國內大專院校有不少相關課程,博碩士論文少說也上千本,所以要做研究,而不是搞反對。要不要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呢?它可是我國的最大出口國,以財政部公布的2020年「海關進出口貿易初步統計」來看,其中出口中國的貨物占比創歷年新高,達到43.8%,也就是在對外貿易依存度上超過了四成。而且我國對中國的貿易存在鉅額順差,我們多賣給人家的貨物高達1,405.2億美元。光以農產品來說,去年雖因介殼蟲問題,鳳梨、釋迦、蓮霧無法外銷過去,但貿易額仍成長一成,中國繼續蟬聯我農產出口最大國。就連日前在新店犯下行刑式槍決的黃姓嫌犯落跑到對岸,也被廈門警方緝獲後,依「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遣送回臺偵訊。所以國人要思考的反而是如何跟這個鄰居好好相處,和平共存,又要從何反起?

至於把反共當成反攻大陸的更是傻傻分不清,這可是兩回事。話說在內戰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於1948年5月10日施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這是動員全國人力物力來支援軍事行動,以戡平共產黨叛亂,達成國家統一的最高政策指導原則,讓行憲後的《中華民國憲法》立即架空。不過該條款在1949年底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才徹底實施,自此進入威權統治,也才有反攻大陸一詞。然而1987年解除戒嚴後,進行憲政改革,經由國民大會表決通過,總統李登輝於1991年5月1日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並公布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這對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來說,正意味對中共定位的重新調整。因此昔日的「共匪」已轉變為「中共政權」或「大陸當局」,不再被視為叛亂團體。換言之,此後再也沒有「消滅萬惡共罪、解救大陸同胞」這回事了,已成歷史名詞。

反共算是國人有高度共識的議題,不過未必說得出所以然來,不管作為意識型態、政治話術、還是動員手段,都有必要釐清。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中共政權也在變,尤其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之後。如果嘗試在國人的反共意識中建立最大公約數,那麼要反的也不會是當年那個搞大躍進、三反五反、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的中共了,而是現在一黨專政極權體制、侵害自由和人權、不平反六四天安門事件,以及強銷一國兩制、叫囂武力統一、不願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也不肯承認兩岸政府對等地位的中共。盲目地「逢共必反」,只是讓自己走上絕路,不是嗎?

 

 

1條評論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