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刪Q過關 看網紅政治的終結?!

文:台灣獨家傳媒智庫總顧問 張益贍|圖:編輯部

上週六由國民黨發動的罷免「中二」選區立法委員陳柏惟投票結果出爐:在「藍、綠」對決的情勢下,以高達52%選民投票,創下自「罷韓」以來一連串的「報復性罷免案」最高投票率,最後「刪Q」過關,同時也成為是臺灣民主史上第一次被罷免的國會議員。罷免成功的原因除了有:選區藍綠基本盤、對執政黨防疫及振興政策的不滿、選前爆發同是綠營臺中市立委黃國書的「抓耙子」事件,以及綠營內亂而導致動員危機之外,但核心關鍵還是在陳柏惟「3Q」本身所代表的臺灣「網紅政治」的崩解。

陳柏惟從代表臺派小黨「基進黨」高雄議員選舉崛起,就是以一口流利的臺語,透過基層庶民俚語高舉「臺獨」大旗,而成為網路臺派的年輕「網紅」偶像。再加上被民進黨從高雄「喬」去臺中參選立委,因緣際會對抗對抗臺中顏家(被網路酸民稱為『消波塊』),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至年輕網路世代,在2020年總統大選網路世代的高投票率「水漲船高」的帶動下,成功擊敗「顏家」長期經營的組織系統動員,奇蹟似的當選立法委員,成為年輕世代的「網路新英雄」!但卻在短短兩年間迅速殞落,映證網紅政治變動的快速與不穩定性。

陳柏惟網紅政治所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其「網路人設」和民眾對立委職務期待的落差。這就像在網路爆紅的「眼球中央電視臺」主播視網膜,被邀請到華視當主播九個月之後就因收視率太差而離職的情況類似。在網路上無論對「言論尺度」、「真實性」、「論述的嚴謹性」的要求並不高,其發言的目的都是為了創造傳播效果。但一旦進入到立法院成為國會議員,民眾及媒體對於其問政質詢的言論內容及品質有極大的不同,所以之前「3Q哥」的人設:「臺獨」、「敢言」、「臺語俚語」的人設,反而成為陳柏惟在立法院質詢上的罩門,被拿來操作罷免案的網路負面動員題材,「大港你贏!(三字經的臺語諧音)」臺派年輕人聽起來很爽,但卻讓許多中間選民聽起來相當刺耳,而認為這不是國會議員應該有的水準!

政治網紅操作的第二個錯誤就是盲目追求「網路聲量」。為了創造流量,每天追著熱門新聞發言,由於新聞週期越來越短,為追求速度,常常在還沒瞭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錯誤判斷、標題式發言」,也因此雖然「聲量很大」卻多是負面聲量。但對於網紅的操作而言,負面聲量也是聲量,處理的方式不是去澄清或道歉轉正,而是再去創造另一個「聲量議題」。也因此導致不斷地惡性循環,累積強大網路「負面聲量」。而為「追求聲量」也常會怠忽立法委員應有的職責,選前陳柏惟在公督盟的評鑑中未獲任何獎項,在國防外交委員會的12名委員中排名倒數第三;而在立委兩年期間,也常被罷免陣營譏嘲在選區看不到人,只能在「網路直播」看到。事實上從這次基層動員過程與結果,幾乎是傳統「藍綠對決」,陳的現任立委並無有任何突破與優勢,可見其「地方服務」的不認真!

網紅政治第三個問題也是這十年來網路操作對臺灣政治造成最負面的影響:「網路集體霸凌」。由於網路匿名性的特性,使得各種在政治上對立的政黨或團體,得以用「假人、假訊息、假立場」,並透過「諷刺性的酸民言論」或者「謾罵式的人身攻擊」來造成對手在社會觀感甚至是在個人心理上的傷害,不斷地在「朋友之間找敵人」,進行言論審查。陳柏惟所代表的基進黨,就常以臺語或「統獨立場」質問綠營執政團隊對臺獨的忠誠度,也造成綠營內部的許多不滿。依照基進黨的論述,除非高舉「臺灣獨立,建立臺灣共和國」外的其他主張,都會被質疑成「統派」,其實與「中國小粉紅」的處在網路上檢查「臺獨言論」的做法,並無二致!

劍橋大學教授大衞·朗西曼(David Runciman)在其新著《民主會怎麼結束?》(How Democracy Ends)一書中,談到資訊科技的革命徹底改變了民主制度賴以運作的條件。而從太陽花學運的崛起,我們第一次在臺灣見識到網路科技如何對政治造成強大影響,也從柯文哲大起大落到韓國瑜、王浩宇、陳柏惟的被罷免,見證了這十年來網紅政治操作的終結,臺灣民眾越來越清楚網路流量和風象操作的邏輯,政治人物在網路上資源投入的邊際效用越來越低,而臺灣在未來的可能熱門接班人選,無論是民進黨的賴清德、鄭文燦、林佳龍,亦或者是國民黨的侯友宜,都是屬於「接地氣」務實型的政治人物。所以無論是執政或在野,不要再迷信「網紅操作」的政治效果,應該回到網路工具的溝通本質,理性的討論政策且回應民眾的意見與需求。否則網路就如同民主選票一樣,可以賦予一個人權力,也可以隨時收回,甚至毀滅你!

推薦閱讀:

《民主會怎麼結束:政變、大災難和科技接管》(How Democracy Ends

作者: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

譯者:梁永安

出版社:立緒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