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op文:社長 張淯 | 獨家報導1144期(8月份)

月天的盛夏,幾日來一連串焦頭爛額的事,讓人更顯浮躁,也讓長久以來的信念,幾乎要無以為繼。但因為一場餐會,一群貴人的出現,讓筆者又重燃信心。

慈善戰士連線

一個遠赴美國打造媒體王國的菁英、憑一己之力為原民奔走的媒體前輩、兩位站在舞台上造育無數知識白領的講師,看似來自不同背景與專業的一群人,卻因為有一個共同的理念,不只在行有餘力做公益,而是將專業融入公益,而聚集在一起。
「公益的觀念,不應該是劫富濟貧,而是培育更多具善心的企業家,讓資金成為一個活的體系,一個可以不斷衍生的系統。」說話的,是十多年前自港赴美國西岸隻手打造娛樂王國的媒體大亨黃總裁。兩次會晤下來,這位企業家多數時候都在聆聽,偶爾的發言也是始終低調謙和,加上曾親見這本刊物在美國華人圈的影響力,更讓筆者對這位年輕創業家感到敬佩。
「在台港民怨甚深的社會裡,普遍的傳媒不斷傳遞負面的消極報導,只會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對年輕的一代更影響至深。因此作為同行傳媒的我們,很難得遇到正視正能量的知音朋友,儘管這股力量顯得較為薄弱,但也期望盡一己之力,無憾作為傳媒的使命,更無憾於自己。」
這位自稱「平凡人」的企業家分享,「09年美國金融風暴爆發,以及中東的茉莉花政變,深層原因都是人民要求還富於民的結果。如果能集合更多慈善戰士,運用企業界的創新活力,或許就能避免這樣的命運在華人世界產生。」企業家的一席話,讓筆者連日來的陰霾,瞬間一掃而空。

多元社會素養

同樣的「慈善戰士」,還有崛起於餐飲業,卻因眼見原民族群許多不公,決定投入打造原民媒體的前輩。
「因為有太多讓人感動的故事,包含十幾歲因為被農機具撞成半邊癱瘓的微笑公主,竟然會說,感謝讓她變成這種狀況的同學,因為上天就是要我做這些事,去讓一些人有一點啟發,才讓我經歷這種事吧!因為有親身經歷,才有力量!」媒體前輩分享。但也承認,更多時候是對多數人對各部落文化的不理解,感到氣憤與辛酸。
「媒體不只要監督社會,更多時候要有教育,或者說推廣的功能。」媒體前輩舉例,像他當初要為小女兒登記戶口時,就因戶政系統沒有考量十四個原住民族群個別的命名傳統,創下史上最長的出生登記。「台灣已經是個多元化的移民社會,但顯然硬體和軟體,是還沒有準備好的。」

「哇!」感動行銷

席間,因為聆聽了許多和筆者有一樣信念,卻更先進、更創新的想法,讓筆者接連幾個月來的沉重心情,明顯感到舒展開來。並想到,去年跟著慈濟到菲律賓募款,看到海外華人如何透過「以工代賑」的方法,讓當地居民得以有「尊嚴」的接受援助,甚至加入志工行列出錢出力,協助自己的同胞。
「上人說:『向窮苦人家募款,為的是募一顆心』。這句話,讓我在回程途中久久不能平復。」我在席間分享,也因為參與雜誌經營兩年來,更體會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給餓肚子的人一碗飯吃,他不但會全力以赴,而且還會感謝你」一句話的箇中心酸。
因為同樣餓著肚子,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因應。有人埋首努力,埋鍋造飯;有人破釜沉舟,壯士斷腕;也有人一步一踟躕,三天曬網;甚至回劍斷席,拂袖而去。對於留下來的人,我始終只有一句話¦只有信任彼此,繼續往前,不斷往前。
「管理,有時候也需要透過感動傳遞!張淯社長,您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回應我的,是許多頂尖講師的老師,同時也是知名電視台營運長的周董事長,年屆耳順之年,卻因為參與「同濟會」志工多年,外表、心態與接受訊息的天線,都保持年輕的最佳狀態,對筆者的鼓舞與打氣,更讓筆者銘感在心。
「基本上,多數讀者拿到新的《獨家報導》,第一個反應一定是『哇!』,因為跟過去大家熟知的《獨家報導》太不一樣了,高知名度和高反差,就已經構成感動行銷的要素。」周董事長分析道,接下來,其實只需要一個引信,有辦法讓更多人看到《獨家報導》的改變,就一定能吸引更多人參與。

新團隊的考驗

「決定企業對外形象的,除了內部人才,一般人都忽略了,外部資源也是很重要的,例如;錯誤的通路策略、錯誤的資金來源,都會讓一個企業毀掉好不容易建立的商譽。」氣質嫻雅,說話時總給人如沐春風之感的李執行長,不僅曾獲傑出企業楷模「金鋒獎」,多年來也為弱勢孩童、犯罪青年貢獻最寶貴的時間,實際參與輔導工作。
李執行長分享,從過去《獨家報導》在聳動煽情的爆料內容外,其實對於弱勢的議題一直非常關注。「周老師十多年前接受《獨家報導》專訪,談的就是針對受刑人的訓練課程,老師也很驚訝,你們怎麼會知道這件事?」
「加上,這兩年來深入扶輪社、青商會、華人講師聯盟,這些重視慈善公益、重視學習的社團,其實是鼓勵很多平常默默行善的企業家。」李執行長認為,如果能有一個平台,讓這些感動,且激勵人心的故事,推廣讓更多人知道,甚至透過電視、電影這樣的大眾傳播媒體,激勵更多普羅大眾,將是多大的功德!
接連幾番話,都讓筆者心情有如三溫暖,溫暖的是,席間前輩以自身經驗,努力讓筆者有「吾道不孤」的感受,但也同時感受到,肩上的擔子,似乎更重了!
在美國,新創事業種子時期的投資者,俗稱「天使」。在台灣,因為創投風氣不普及,加上新創企業陣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讓願意伸出援手的「天使」更加難求。
經營《獨家報導》超過兩年,筆者何其有幸,能在一路以來,擁有這麼多天使相挺。
筆者不敢妄稱自己是伯樂,也已證明自己無力成為「天使」,如何放開一隻手,讓更多天使願意停留,更多伯樂得以進駐;又如何以另一手鬆握韁繩,給予更多千里馬更寬廣的空間,得以不斷往前開闢一片片江山,直到寫下另一個歷史新頁,將是筆者,也是未來新團隊最大的考驗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