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現值永遠是未來低點?!

獨家報導文:潘正華(潘正華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得十五年前,我還在建設公司任職的時候,當時台北市中正區的房價大約是四、五十萬,公司在新店、板橋地區推出預售屋的房價,約莫均價是二十至二十四萬,有些案件甚至已經創當時當區的高價了。以當時月薪四萬五千的我,都覺得買房是遙不可及的事;時任老板的秘書跑到淡海新市鎮去買房、也建議我移居淡水,那時候當地的推案不過一坪十至十二萬左右,她的想法是:寧願每天用上下班多一點五小時的時間來換取空間跟荷包(當時可沒有捷運)。這在當時聽起來的確是件美好的事,但事實上卻是:惡夢才剛要開始。

地段是王道,一窩蜂是短利

好景不過一兩年,就面臨到股市在民國89年的大崩盤,緊接著就是建設公司一家一家的倒下,當時我任職的公司也不例外。房價如江河日下、跟美國次貸風暴一樣,淡水房價跌到八萬元也沒人要買,整個淡海新市鎮猶如空城一般。當時、斷頭戶、爛尾樓處處可見,法拍屋一間接一間的登出,最慘的地區就是市中心以外的地區、地段不好的地區,包括淡水、八里、汐止、五股等。
至於台北市中心,我指的是中正、大安、信義等區,房價僅僅下修了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而且多是交易量縮減,其實價格空間也不大,也許大多是自用住宅,或是口袋較深而不受影響,但確定的是:好的地段、價格就是跌不下去。
上個月、光輝的十月,有緣參觀大安區正中心地段推出的新建案,當時銷售公司原本打定主意要準備長期抗戰,以今年以來房地產的去化速度而言,其實是很正確的決定;沒想到十四層雙拼大坪數的銷案,竟然在兩週內就完銷了,而售價更是令我眼睛突出來、舌頭差點收不回來(目前還不便透露、總之就是貴到頭皮發麻)。
所以近期的現象就見怪不怪了:從9月的928檔期以來,五都的移轉棟數僅臺北市逆勢增加,其它四都的買賣件數都處在「衰退注意」的黃藍燈;然而台北市及新北市(雙北)預售屋房價還是在漲,甚至續創新高;這代表的只有一件事:地段就是房地產售價的保證。

跟著政策走,立於不敗之地

世邦魏理仕執行長哲思博近期談到「亞洲房市的時代已結束,該離開了。我會減碼亞洲,加碼歐洲」。他談到的是,亞洲包括中國、日本、澳洲,除了房價到頂,政府政策的影響其實更是退場的主因。
台灣政府從金融海嘯過後,逐年對房地產勒緊腰帶,包括實施實價登錄及奢侈稅等,而且預計明後年就要實施實價課稅;雖然在實施實價登錄時,還信誓旦旦說不會冒然實施實價登錄政策,不過沒關係、我們也已經習慣了政府的謊言。此外,央行總裁彭淮南對房貸利率示警,財政部為防炒預售屋、針對三千萬元以上的預售屋交易加強嚴查所得稅,國稅局對年交易逾三戶就鎖定…等等。
我想,大家應該都看得出來、政府極力在壓制房地產交易及價格,以期預防因低利率引發過多的熱錢流入,造成房地產的泡沫化。與此同時,台銀、土銀、合庫三大行庫內部評估:若央行升息幅度達兩個百分點,房貸戶所承擔的利率將比目前多出一倍;也就是說,到時候勢必面臨房貸戶為避免現金套牢、而不惜降價求售、以求自保。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是馬總統答應汐止捷運線最快明年底要動工,話剛說完、台下歡聲雷動,汐止房價應聲上漲。所以政府現在是明打房地產的投資客跟短線炒作,但實際上又要穩定房地產價格、不讓它快速崩盤。要看得懂政府、對房地產的兩手策略,才能看懂未來房地產的走勢,立於不敗之地。

房產現價,永遠是未來低點

目前看來,美國QE退場時機,預期將是自2014年中到年底,以較為緩和的方式逐漸回升利率,雖然不致對市場造成嚴重的衝擊,但是全球利率回升已是共識,只剩開始的時機點,台灣當然也不可能置身其外。若是自明年底開始逐步升息,預計一年後,即2015年就會影響房地產市場,屆時,推升房價的投資客必將大幅退場,之前,或說近期被炒得沸沸揚揚的二線城市及補漲的地區,勢必面臨價格修正的壓力。
那麼現在到底還能不能投資房地產?我們看看一個簡單的例子:美國房地產在次貸泡沫前大漲了五成,在金融危機後跌了四到五成,六年後已經回復到泡沫前的水準了;這代表了什麼?如果你在十年前買進信義計畫區的房子、當時帝寶一坪僅賣七至八萬,或是在五年前買進新板特區的房子、當時均價不超過四十萬,即使在經歷過房市大跌、股市崩盤、金融海嘯等起起伏伏,到今天看來,當初沒投資豈不是錯失良機。
不過,千金難買早知道;買賣不動產仍然要記得的兩件事、那就是房地產的聖經:「地段及政策」。眼光放長遠來看,房地產的價格絕對不會回到過去,通貨膨脹跟幣值貶損永遠是房地產的最佳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