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台灣人的悲哀還是光榮?

獨家報導文:林晉章(前台北市市議員)

國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宣布台灣成為美國第三十六個免簽證國的候選國。這是台灣再一個光榮時刻。1949年英國第一個與中華民國斷交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二年後當兩岸簽了ECFA後,英國率先給予我台灣人民免簽證,也帶動歐盟給台灣免簽證。聯合國至二○一一年為止,共有193個成員國。中國邦交國172個,4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免簽證或落地簽證,而台灣邦交國只有23個 ,卻有124國家和地區提供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加上美國為125國,這是台灣的光榮。

曾經羅大佑一首「亞細亞的孤兒」唱出當年我們的心聲,李登輝前總統對日本司馬遼太郎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但馬英九總統在總統府一樓展廳展示一句話:「台灣是亞細亞的孤兒還是寵兒?」。我要改說「生為台灣人的光榮」。

羅大佑:臺灣是亞細亞的孤兒。
馬英九:臺灣是亞細亞的孤兒還是寵兒?

李登輝:生為臺灣人的悲哀。
林晉章:生為臺灣人的光榮,台灣是「風中之葉」的光榮。

台灣是一個蕞爾小國,其有四百年來不由自主如「風中之葉」的命運,歷經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都曾經於不同時期活躍在台灣這個舞台上。明末鄭成功、清末劉銘傳、日本殖民時期等經營台灣的經驗顯示,台灣發展的目標應該是當時荷蘭商人以及鄭芝龍所設定的全球商業中心,而非作為二戰前日本、二戰後美國等強權遂行其戰略目標的「基地」,台灣未來的發展應在全球的政經布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二○○二年○八經典雜誌以「風中之葉」為該輯之專題,其在楔子有如下記載:「『台灣的歷史被隱晦在疑雲中。』作者蘭伯特先生這麼說。確實,在西方人『發現』台灣以前,這裡只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原始社會,當時的中國統治者,將台灣視之為一處瘟疫蔓延、土著凶悍的化外荒島,因此在中國的早期史料中,與台灣有關的記載極為罕見。直到公元一五四四年,葡萄牙水手航經台灣海岸,驚呼了一聲:『美麗之島!』才喚來了西方世界對台灣的注意,也把台灣推向西方海權勢力覷覦、駐足的舞台,台灣在國際上的戰略地位與經濟上的重要性,方才顯現出來。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來臨,不畏驚濤駭浪、遠渡重洋而來的外來者,包括了漢人、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波蘭人、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美國人等等,他們都曾經於不同時期活躍在台灣這個舞台上。這些外來者,有的是商人、傳教士,有的是領事、投機分子,有的是探險家或博物學家,他們以文字紀錄、繪圖或口述等不同方式,向其國人報導了這塊土地上的一切。這些人分別見證了某一特定時段的台灣,包括當時的歷史、地理、人文、自然風光與各種文化現象。從他們所留下的紀錄、報導及圖像資料,我們可以意外而客觀地拼湊出這段時期的台灣--『汪洋大海上的『風中之葉』,其不由自主的命運』」。

繼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美國宣布將台灣列為免簽證之候選國後,隔天十二月二十三日聯合晚報刊載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之專文並引用英國經濟學人專刊,指二○一二年台灣每人GDP經「購買力指數」(ppp)調整後,每人真實所得將超越日、德、法、英。該資料指未經調整之台灣每人名目GDP為22,170美元,雖低於日本之50,830元、德國之43,740元、法國之42,930元及英國之39,770元,但經過購買力平價指數調整後,台灣以43,120美元領先德國之40,280元、英國36,310元、法國36,220元及日本之36,000元。亦即日法英德諸國賺了錢來台灣花費很好用,但台灣賺錢到這幾個國家消費就會覺得物價實在太高,再一度感到生為台灣人的光榮。我們應珍惜這一成果,發揮全球更大的影響力,展現台灣汪洋大海中「風中之葉」的命運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