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建黨及甲午戰後一百二十年台灣何去何從

scoop文:林晉章(前台北市市議員) 

2013癸巳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是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一十九週年紀念,二○一四屬甲午年,為中國國民黨建黨一百二十週年,也是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海戰後一百二十年,正好兩個甲子。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清廷甲午海戰失敗,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孫中山先生在美國夏威夷檀香山發起創立興中會,是現今中國國民黨(一九一九年改名至今)的前身。台灣在一八九五年由清廷割讓給日本統治五十年至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將台灣歸還中華民國政府,所以台灣由清廷領土割讓予日本,與中國國民黨的創立係意在推翻滿清,彼此有時間之關連性。
二次戰後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於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失敗退居台灣。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於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分治至二○○九年已滿一甲子六十年。

中國大陸一九六六起歷經文革十年,在一九七一年取代中華民國加入聯合國,一九七二年中日建交,一九七八年中美建交,一九七八年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大陸的GDP已在二○一○年超越日本(日本自一九六八年以來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次於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依二○一二年發佈截止到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世界各國GDP排名為歐盟二十七國總計為十七兆五千九百七十六億美元,是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如以單一國家計仍為美國GDP以十五兆九千零四十億美元居首;海峽對岸中國大陸GDP以七兆三千兩百一五億美元居次,美國的GDP仍是中國大陸GDP的二‧○六倍(美國人口為三億,中國大陸人口為十三億,二○一三年美國人均GDP為五萬一千兩百四十八美元,世界排名第十一名,第十名為新加坡人均GDP為五萬兩千一百七十九美元,中國大陸二○一三年人均GDP為六千六百二十九美元,世界排名第八十六名) 。中國大陸總體GDP領先第三名日本GDP之五兆八千七百二十九億美元(二○一三年日本人均GDP為四萬四百四十二美元,世界排名第二十三名);總體GDP德國第四,法國第五,巴西第六,英國第七,南韓GDP以一‧一兆美元排第十五名;台灣總體GDP則以四千六百六十九億美元居世界第二十六名,台灣二○一三年人均GDP為兩萬一千一百四十一美元,世界排名第三十八名,而台灣自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播遷來台,歷經一九五二年簽訂中日和約,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一九七一年退出聯合國,一九七二年中日(台日)斷交,一九七八年中美(台美) 斷交,一九八七年宣佈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及開放台灣人民赴大陸探親,一九九六年總統直接民選,一九九七年平安渡過亞洲金融風暴,曾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二○○○至二○○八年換民進黨執政行鎖國政策,台灣人均GDP不只沒升反降,而亞洲四小龍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急起奮進,終於把台灣拋在四小龍之末,尤其韓國更在這期間超越台灣,並於二○一二年六月邁向世界第七個二○-五○俱樂部(是指同時達到人均GDP達到兩萬美元和總人口五千萬人的國家。在韓國之前進入二○-五○俱樂部的國家有日本一九八七年、美國一九八八年、法國和義大利一九九○年、英國及德國一九九六年) 。

二○○八年國民黨贏回台灣執政地位,二○一○年六月二十九日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二○一一年一月十一日歐盟對台實施免申根簽證,二○一二年十一月一日美國對台實施免簽證,自二○○八年迄今對台免簽證國家已由原五十四國增至一百三十四國(淨增八十國) 。

全球屬華人的國家地區其人均GDP依序為澳門六萬六千三百一十一美元,新加坡人均GDP為五萬兩千一百七十九美元,香港人均GDP為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七美元,台灣人均GDP為兩萬一千一百四十一美元,中國大陸人均GDP為六千六百二十九美元。台灣的人均GDP在以上以華人為主的國家地區中低於澳門、新加坡、香港,只高於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因人口太多不予比較,或以台灣因人口較澳門、新加坡、香港多很多,所以人均GDP才較低,但反觀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南韓,其人口超過五千萬人為台灣人口的兩倍多,而南韓人均GDP達到兩萬五千零五十一美元,仍超過台灣的兩萬一千一百四十一美元。會有這種落差,肇因於台灣藍綠惡鬥,整個經濟停滯。同為華人,澳門、新加坡、香港能,為什麼台灣不能?筆者以為台灣應停止藍綠惡鬥,全民拚經濟,發揮台灣做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當年的榮景,先以香港人均GDP三萬八千七百九十七美元做為努力追趕目標,人均GDP就自然能超越南韓。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日聯合報登載國立政治大學財管系周行一教授所寫「您是國家進步的動力嗎?」乙文,極為震撼人心,特摘錄部分內容與讀者分享:

「台灣社會動彈不得,沒辦法進步。台灣人正在互相卡死對方,讓人非常擔心。台灣人才不斷外流、資金不願投資台灣。當有能力的人目睹社會無法改善時,就會離開,接著就是停止投資,這是退步的象徵。
民眾看到社會動彈不得,當然不會有信心消費,伴隨著國內投資衰退,經濟成長動力僅剩政府支出和出口,但是政府預算赤字已到頂,出口也有氣無力(這何嘗不是過去投資不足結果),經濟有走不下去的跡象。情況如再不改善,就會進入所得減少,消費力愈來愈弱,企業不容易賺錢的惡性循環。

台灣有一個很有趣現象,就是到這地步,大家還希望政府或別人解決問題:找不到工作,希望政府補貼;公司要倒了,希望政府挽救;我們希望增加福利支出,自己最好不要付費或健保。現階段能拯救困境的只有自己。只有自己先成為改變社會的動力,國家才有希望。

與其繼續抱怨,不如問一個問題,我真的有盡到該盡的力量嗎?還是自己也是造成社會動彈不得的原因?我們要做的是,不論環境如何困難,每一天都讓社會進步一點,久而久之社會就會有大進步。」
明年中國國民黨及甲午戰後割讓台灣將滿兩甲子一百二十年年之際,願以此文與全台灣民眾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