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玲:台灣企業接班規劃不足

獨家報導文:萬文隆 | 圖:彭級鋒 攝影

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薛明玲表示,家族企業傳承(或退場)的方式,股權與經營權都由下一代接手,全球的比例是41%,而台灣的比例則高達57%,且台灣企業對接班規劃普遍不足。

國人說:「富不過三代」,西方人則說,從藍領再回到藍領階級,也是三代。財團法人資誠教育基金會董事長薛明玲擔任會計師三十餘年,自稱從接任所長後,就開始思考接班的議題;以他的經驗來說,仔細的規劃接班,成功機率也不超過50%。若順其自然不去規劃,接班問題的嚴重性就會浮現。

從1950年代台灣光復後至今,企業面對的經營環境完全不同,這就是時代的快速變遷。對現在中小企業來講,中國大陸是一個重要因素。從1980年改革開放至1990年經濟起飛,提供台商發展契機,但最近幾年台商的發展,包括大企業如鴻海、台達電,所面臨的經濟挑戰更加嚴峻。中國大陸快速地模仿學習、強烈的企圖心,不可小覷。

對於「家族企業」的定義,全球各異。在歐美國家,只要持股20%以上,就算是家族企業;但在台灣,創業者或他的家族成員對公司有控制的股權,像是上市上櫃公司佔有約20%的股權,家族成員有參與經營或有權決定經營者是誰,就算是家族企業。

面臨嚴峻考驗

台灣家族企業未來五年面對的挑戰,前三名分別是一、持續創新的需求;二、經濟環境變異;三、價格競爭。後兩者是外在因素,持續創新的需求是內在因素。

針對中小企業傳承議題,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目前約有130萬家中小企業,全國約有850萬人於中小企業任職。中小企業中,成立歷史10~20年的年數最多,約占25%。20年以上居次,約23%,亦即約有半數中小企業正面臨接班傳承議題。

台灣中小企業第一代多屬藍領階級起家,有創業家精神,欠缺傳承的經驗;因規模不大,以人治為主,因此相對缺乏有經驗專業經理人、以及輔佐第二代之機制。下一代因時代變遷及所受教育的影響,與上一代對於企業經營的觀念常有歧見。

家族企業傳承成功機率,根據研究機構於2010年的統計,家族企業的歷史平均為24年,從第一代傳承至第二代約40%,再傳承至第三代約13%,而傳承至第四代的機率,僅3%。其中以中國大陸家族企業的壽命最短。

傳下一代比例高

家族企業傳承或退場的方式,股權與經營權均由下一代接手,在全球的比例是41%,台灣的比例則高達57%;股權移轉與經營權分離,全球的比例是25%,台灣則是百分之十七;選擇退場出售或上市櫃的比例,全球與台灣都是17%。在退場機制中,多數家族企業傾向賣予第三人,佔33%,而非上市。

當然,選擇傳承或退場方式,隨個別家族企業所處經營環境及情形各異,而有不同的考量及方式。比較其利弊,若將股權與經營權都交由下一代接手,好處是權責合一,降低經營代理人風險;此外決策效率高,經營上有長期的考量。缺點是較缺乏外部監督機制,不易吸引有經驗之專業人才及導入外部資金。

股權移轉與經營權分離,優點是交予專業經理人經營,公司制度易建立;專業人才有較好的發揮空間;落實所有權與經營權區分。另方面需有好的公司治理、績效評估及獎酬制度,降低代理成本,避免經理人追求短期績效,且家族仍需有一套處理股權及利益分配問題的機制。

西方人通常是將豬養肥後賣掉,而華人則是養肥之後,捨不得賣。退場出售或上市方式相當單純,只要選擇好的時機及方式,家族需接受企業轉由他人承接經營之事實。
規劃家族傳承時,應有足夠時間規劃、實踐及作適時修正。因此宜儘早作好準備,包括凝聚家族共識,諮詢專業人士,評估各種傳承的可能選項,分析其利弊,以做出最佳決定。

身教是最好的家教

家族上一代要以身作則,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及其經營能力的培養,尊重下一代的意願及想法;身教是最好的家教。

另外,家族企業繁衍速度超過企業成長速度;家族成員增多,因環境成長過程及教育的差異,家族成員間,有不同之看法及主張。因此家族企業領導人需長期考量,評估可能的意見分歧或衝突,研擬預防及解決機制。尤其傳承應以發揮企業的核心價值為前提,如此才能確保家族精神的傳承,以及家族整體利益的長期優化。

第二代接棒應積極培養的特質,這邊整理出五個重點。第一、傳承前代的創業精神及勤奮的態度;第二、保持熱忱、捲起袖子、彎下腰來,踏實而謙虛的學習企業經營的基本功;第三、請益有經驗的前輩及專家,以長期經營的視野,規劃及建構家族企業的藍圖。不難觀察到很多家族企業,常在一波科技變動後就消失了,就是因為沒有掌握到轉變契機;第四、洞察科技及產業結構的變動對本身企業的影響,以前瞻及創新思維經營企業;第五、尊重有貢獻的資深職人,作好良善的請益溝通。

總之,面對接班課題,家族企業宜未雨綢繆,思考自我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