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產品要賣體驗 金堂紙品顛覆傳統營收翻十倍

獨家報導文:萬文隆 | 圖:編輯部

從傳統紙品包裝出發的金唐紙品,是臺灣少數存活至今的紙製品公司之一,更是全球紙贈品龍頭。自2007年創立第一家紙的創意園區,7年來已在臺灣及中國連開11家店,營收破3億元。它是如何從傳統紙業出發,玩出全新天地?

進位於臺中市北屯區的紙箱王創意園區,你將經歷一場驚奇連連的「紙文化」之旅。接近園區大門,巴黎鐵塔、荷蘭風車、北京天壇……,這些世界知名地標,矗立眼前,明明是大雨傾盆的午後,只見一車車的人潮,不畏雨勢、絡繹買票進場,吸引這些遊客的,不是因為這些模型是世界地標,而是因為它們其實都是紙做的。
想出把紙模型放在戶外,承受風吹日曬雨淋的點子,其實是源自全球紙贈品龍頭「金唐紙品」的突發奇想。把原本平面軟弱的紙,變成讓人驚奇讚嘆的實用產品,金唐紙品把三十多年、兩千多種創意,全都濃縮在創意園區裡頭。

這,真的是紙嗎?!

占地一千六百坪的紙箱王創意園區,以大坑店為起源,自2007年以來,在臺灣及中國已連開11家店,幾乎每家店營收都不錯,讓金唐紙品也因為「紙箱王」這個年輕品牌,在7年間年營業額由3000萬翻10倍到3億元。
當然,有今天的成績,並非一蹴可幾。創辦人黃芳亮說,紙箱王創意園區的發展,可說是「無心插柳」的結果。「這間印刷廠原已閒置,一度改建為植物染布的染色廠,但染布事業並不成功。這時,他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紙是每人生活中的必需品,親和力更強,於是2007年決定將之改建為紙藝展示空間。誰知,原本作為向客戶展示的空間,不覺間吸引了廣大民眾的興趣,他索性重新定位為對外開放的創意園區。」
近年許多企業熱中籌辦「觀光工廠」,卻少有成功。觀察紙箱王的園區規劃,發現園區的豐富度及親和力就是它的成功關鍵,連曾經營紙園區失敗、執國際家具牛耳的IKEA瑞典總裁都曾到訪取經。它標榜「一園一特色」的規劃,讓每個園區,除了保留基本的主題館,亦融入當地文化元素,例如臺中烏日店位於高鐵站內,就以火車為主題,以月台為餐廳場景:南投草屯店則充滿昔日寶島年代、重拾童年回憶的懷舊光影;中國周庄店位於水鄉古鎮內,則有小舟、雙橋及沈萬三公仔。遊客到了每個園區,都有不同的體驗。
「我不喜歡說自己是文創產業,文化總顯得有點高高在上,我們比較接近生活產業。」這也是黃芳亮的成功之道。

堅持理念,將創意變生意

事實上,臺灣許多曾經叱吒風雲的世界級公司,正迅速地凋零,反而這個當年籌設資本額只有800萬的小公司,卻能異軍突起,成為全球品項最多的紙製生活用品龍頭。當中際遇的天壤之別,耐人尋味。
談起這段過往,黃芳亮面帶笑意表示,關鍵只在於他壓根「不把紙當紙」。
1984年,在外地當了5年學徒的他,決定回台中創業,但他發現,做文化紙,比不過永豐餘;做特殊紙,也不如埔里幾家的老紙廠,所以只有顛覆傳統,才可能不被淘汰。於是,在創業之初,黃芳亮就選擇挑戰傳統,他認為紙的功能不該只是一個印刷的介面,因此在埋頭苦思下,他以只當作載體,從平面變成立體,製作出各式各樣的用具。
這樣的理念,剛開始並不被市場認可,但他卻不死心,反而於1998年正式成立金堂,在反覆試驗下,終於成功開發出一體成形的彎彎盒,後來,他將這樣的巧思應用在楊桃汁廠商的贈品包裝盒上,將盒子做成立體楊桃的形狀,引起空前的回響,自此打開了金唐的知名度。
不過,除了創意之外,做工精細與速度才是金唐能屢獲國際訂單的關鍵。曾經為製作帆船飯店模型,黃芳亮親自跑到杜拜實地勘景,並且像建築師般的精算每個元件等比例距離,對他來說,「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線條一定要精準,才能扎實的相互結合。
另外,金唐創新的速度,也讓同業大嘆「連抄都來不及」,每年至少有四、五十種的品項問世,讓金唐成為全球品項最多、應用層面最高的廠商。而金唐也是國內第一家走向紙品客製化的廠商,光是專利發明就有百件以上,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熟悉他的客戶都知道,無論文具、餐具、家具、玩具、建築模型,再怎麼無厘頭的訂單,他都能用紙化想像為現實。例如,我們在統一超商所見用來盛裝熱碗的網狀藍色紙袋,便出自黃芳亮的發明。
時至今日,金唐不只能用紙做出包裝紙盒,還擴展紙製品的應用層面,做成筆筒、燈罩、立體公仔、幾可亂真的建築模型,甚至巧妙地將鐵、木頭等元素植入紙製品中,製作紙家具,徹底顛覆人們的想像。
隨著全球經濟型態的改變,人們講求的消費者不只是產品的品質、外觀、價格,取而代之的是想進一步從消費中買到「體驗」。黃芳亮透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將生活周遭的點點滴滴,轉化為產品創意,他認為,只有讓人有感才是價值。

看金堂紙品怎麼贏?

不做Me too,只做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