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翻倍的時間管理術 做得更少 成就更多

獨家報導文:馬爾斯|圖:麥田出版社提供

想要實現理想的生活,不是要做更多,而是要做更少。就如蘇格拉底所言:「幸福的秘密不在尋求更多,而是培養出享受更少的能力。」

間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不管高成或低就,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時。但你是否好奇,為什麼那些成就非凡的人,面對繁雜事務時,總是能表現得游刃有餘呢?
《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作者夏.瓦茲蒙德 (Sháá Wasmund)指出,其實他們讓成效大UP的絕招,就在於懂得避免當現代版的無頭蒼蠅,把精力放在落實一件件觸手可及的小事!

愈忙碌 愈容易錯失最重要的事

你是否把這輩子最大的夢想擺在最後一位呢?
當工作陷入泥淖時,我們不斷運用推陳出新的工具,試圖解決手邊的問題,例如大量瀏覽網頁填補知識空隙,運用FB和Line進行社交運作,但是忙碌了半天,成效還是有限。
可使用的工具愈多,我們反而顯得更忙碌。
我們不斷地把時間塞滿,但是收獲甚微。
而最重要的事情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啟動呢?腦海中的夢想已經退到不能再退,可能只剩下辭掉工作,或是休個長假,甚至準時下班接孩子放學而已。儘管如此,我們又得開始憂鬱,不從早工作到晚的話貸款怎麼辦?陷入這樣的循環,我們很難相信自己能抽空去做想做的事,更遑論人生中真正的優先順序。
看到這裡,或許你可以給自己5分鐘的安靜時間,試著想想下面的問題:
你到底把時間花在哪裡?

  • 利用周末,回顧上周做了些什麼?盡量用條列式的方式,把人事時地物舉列出來。
  • 你在那一周所做的事當中,在職場及生活 上,哪一項讓你得到最大的回饋?
  • 你何時感覺到做起事來如魚得水?當時你正在做什麼事?
  • 你錯過哪些希望完成的事?
  • 你做了哪些其實能夠拒絕的事?
  • 你做了哪些其實交由他人來做可以做得更好,而你無法承擔的事,結果導致浪費時間?

大多數的人相信自己總是要多做一些,但其實他們只需要做重要的事,過濾令人分心的因素,專注在那些能夠讓自己達到豐盛、領導他人、躍進的「關鍵事項」即可。
如果想在這方面游刃有餘,我們必須給自己一點時間和空間放鬆,展現真正的自我,等思路清楚之後,就能更輕易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個時候,才能有自覺地排出真實的優先順序,辨別哪些事能幫助我們成長。但是,如果你一心追求「完美」,反而會導致思路愈理愈亂。

真正的完美時刻並不存在

我們都知道成功的事業來自健康的身體,假如有統計數據,相信減肥一定是全球工作者「今年願望」的優先項目。但實際的情形又是怎麼樣呢?
想像你決心解決超重10公斤這件事情。當你吃飽飯後坐在位子上,拉扯自己的褲頭,你心想:「真的要減肥了,得開始跑步。」然後恐懼又再度露臉,你開始替自己設下一層障礙。
「不過外頭冷得要命,明天再開始好了。」你的腦海中開始一連串的對話:「假如採取無碳水化合物飲食法,可能比較簡單吧。」或是「喝果汁禁食一周好了,不過下周有一大堆午餐會議,下下周再開始吧。」接著你開始覺得累,然後又想:「我真的很需要再來一杯咖啡,吃點甜的,替自己帶來一些活力。」

這個情境是不是很熟悉?無法成功減掉體重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個是我們一直打斷原本的計畫,幫自己找理由待在舒適圈。第二個就是我們一直在為行動做「準備」,更準確地說,我們為了有一個完美的演出,而採取過度的確認行為。

我們不斷設計進程,好讓「完美時刻」到來,所有事畢其功於一役,但是所謂的進程,反而成為一道道的「障礙點」。
當你想要謀取更高的職位,卻想著還要再等個「兩年」。當你想要再拿一個學位,又覺得現在也許不是最佳時機,必須先存夠錢,然後把家庭安頓好,再切割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時間,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成績。
因此,瓦茲蒙德建議,想要跳脫「當……之後就」的陷阱,可以進行以下的練習:
首先,想出因為某個狀況(或藉口),而一直拖延的某件事;然後從相信「不可能會變可能」開始進行。
接下來,不要直接跳到結局,想出一個實際步驟,讓自己能朝那個目標邁進。停止等待「準備就緒」開始去做就對了。

最後,再想想能做什麼來幫助你開始進行呢?然後,現在立刻就去做。
把你的恐懼當作是成長的訊號,而不是想逃避的難關。
現實生活很多事都是且戰且走,當我們一心一意打造完美時刻,反而忽略了那些可以立即進行的小改變,導致人生不斷原地踏步。

做得更少 成就更多

你經常感覺花一整天的時間「竭盡所能」,最後還是完成的很少嗎?如果你想要開始過自己的生活,就要進行評估,瞭解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摒除任何現存的期待,重新自問:「我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許多科學研究顯示,一個人愈快樂就愈可能成功。所以「我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或許不是以成功為目的,而是探討我們該如何才能「過得幸福」。
《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的作者尚恩.艾科爾(Shawn Anchor)曾指出,如果我們做令自己快樂的事,給自己時間找出熱愛什麼,以及想要什麼,盡力消除那些無益或負面的元素,就能以做得更少但做到重點的方式,得到更多成效。

哈佛商學院和世界各地近4,000名高階主管進行訪談,發現高效率的商業領導人,通常擁有一種共同能力,就是細心結合工作、家庭與社群生活。他們慎選哪些是同意或回絕的事,而不是無止盡投入救火行動。
人類的行為慣性是不斷補強弱點,但我們都相當清楚「八十/二十法則」不是嗎?我們其實並不需要擅長每一件事,而是該努力讓自己成為所熱愛事物的世界級專家。
根據蓋洛普優勢中心調查發現,每天運用自身優勢的人,能夠投入工作達6倍之多。當我們專注於擅長的事,而不是攬下所有的事,將會發現自己處於可以把注意力放在目前能改變,而且會造成「最大影響的那一件事」,然後擬定從目前位置到預期目標之間的步驟,就能開始將點子變成事實。

例如我們可以先拆解出「職業」、「金錢」、「情感」、「健康」四個區塊,然後把焦點放在其中一項。
在這個區塊中,以1到10分(1分是很糟,10分是極好)來看目前的狀況,看自己還需要做些什麼才能讓分數升到10分,知道需求是什麼之後,能做哪一件事來達到這個條件。
我們也可以利用心智圖進行思考,因為心智圖具有視覺效果,可以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各項元素究竟如何結合。它不是單向度的清單,如果擺在腦海中,理念看起來會像是網絡,其中有個非常清晰的中心點,並且朝著各個方向散發出許多路徑(計畫)。

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 

「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眾所皆知小企業資源有限,如何找出最關鍵的核心事務並專注其中,可以說是它們唯一能跟大企業抗衡的武器。
在《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夠了》這本書裡面,瓦茲蒙德很有系統地說明跳脫瞎忙、時間管理的要訣、分割目標、強化支持網這些簡單而重要的概念,並且提供大量的練習與工具,運用清楚指示以及激勵行動計畫,教導我們如何立刻做出改變。

比如在正面說「不」的練習中,瓦茲蒙德指出,事情總是會無止盡地出現,這時候最該做的就是說「不」。避免預設對方的反應,不要擔心拒絕後對方會怎麼評價自己,違反直覺的事就是該拒絕的事,這就是從桎梏中跳出來的第一步;而若是不確定是否要答應的事,最優先要做的是替自己爭取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立即給予明確的答覆。
「當我們願意停止做那些不重要的事,就能創造一個更好的人生。想要實現理想的生活,不是要做更多,而是要做更少。」就如蘇格拉底所言:「幸福的秘密不在尋求更多,而是培養出享受更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