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霸氣搶第一 頂新魏家稱雄中國

獨家報導文:張煌仁 | 圖:資料照片 | 獨家報導1148期(12月份)

最近,從風光的鮭魚返鄉,到成為人人喊打的黑心企業,頂新魏家讓台灣人經歷了一場商業三溫暖。

這個在大陸發展第一名的台商集團,其主導的魏家四兄弟是如何從台灣鄉下小食用油行起家,20年後成了中國最大食品飲料業台商?在不可勝數的西進台商中,為何他們不只活下來,還做到第一?他們又是如何挑戰中國本土企業,甚至敢向可口可樂叫陣?

去20年,前進中國的台商可說不知凡幾,頂新康師傅雖經歷兩次存亡考驗,最後仍翻身成為中國第一的台商。根據2012年的統計,康師傅旗下共有4萬業務大軍,世界第一大泡麵工廠,571個營業所、607條生產線,產品銷售點最遠可以把速食麵賣到喜馬拉雅山。

這一切,靠的正是頂新大董魏應州說的「快、狠、準」,阻絕競爭對手不留情,甚至在最弱勢的時候還敢爭主導、不退讓。面對國際合作對象,不管是日本人、美國人,都呈現十足霸氣,甚至向全球最大品牌可口可樂叫陣!

首次登陸失敗 靠泡麵翻身

1988年時,魏家四兄弟前往大陸發展,第一個落腳處是只有一片荒煙蔓草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園區。一開始,頂新仿照在台模式,找來台灣藝人吳靜嫻推出清香油、蛋捲等產品,沒想到根本賣不動。因為,當時大陸還停留拿公家糧票、領油、領糧的時代,根本沒有自由買賣這件事。

而頂新這次失敗所付出的代價,是新台幣1.5億元,在20年前可謂天文數字。只是,原本打算打包回台灣的頂新,卻在1991年出現了轉機。當時老四魏應行搭火車時,發現大陸人愛吃泡麵,於是,魏家四兄弟再集資,推出紅燒牛肉麵,並發動萬人大試吃的造勢活動,一舉打開了泡麵市場,並奠定頂新國際的基礎。

當時,正巧是鄧小平南巡,市場準備開始開放的年代。那時西進的台商,許多都掌握到這波的機會財。只是,這當中很少有人像頂新魏家一樣,在蓋生產線時,還在管理制度上進行布局,例如培育高階人才的「四百專案」,並透過「制度中心」的設立,以整頓康師傅來自於不同企業的雜牌軍,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企業文化。

建立情蒐文化 外商都辦不到

雖然滿地是黃金,但是台商在中國做生意,最大風險之一就是市場資訊混亂。依據《康師傅中國兵法:頂新魏家教你世界規格集團戰略》一書,頂新康師傅在1993年時,就在低調不顯眼的企業總部內設立了「商情中心」,這個當初只有10人的單位,卻要負責非常多的事。小到天津港的進水量,大到中國五年經濟規畫的影響,甚至是世界級企業的最佳管理實務,都是其資訊蒐集範疇。

商情中心對國際企業來說,是很平常的單位,但在台商中甚為少見。雖然,這個商情中心之後因唯恐踩到中國國安敏感神經主動解散,但蒐集資訊的習慣卻化為頂新的企業文化,除了做為企畫商品時的策略規畫參考,各地營業處也習慣將通路蒐集的第一手市場訊息回報總部,這些都逐步強化了頂新在大陸的競爭能力。

就這樣,管理制度只是奠基,再加上魏應州的剽悍戰法,讓頂新的競爭力如虎添翼。「我不是霸氣,是霸道!」魏應州曾如此形容自己的領導作風。最重要的策略轉折是1998年,康師傅開始「通路精耕」,透過一連串策略,強勢取得通路主導權。

在當時,中國大陸還處在大經銷商掌握民生消費品銷售的時代,一個省的銷售就由幾個人說了算。經銷商想賺錢,想向康師傅拿最熱門的紅燒牛肉麵銷售,就必須由這幾個通路商作主。所以,魏應州開始以營業所取代這些大經銷商的功能,「全中國一千多家大經銷商,說砍就砍!」

大陸經濟日報出版社的《康師傅背後的魏氏家族》一書指出,「除了魏家老闆,別人有這心也沒這膽!」但是這個作法的後座力很大,不僅許多經銷商聯手倒貨,也引發各種違法舉發的官司。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魏家還是堅持這個作法,即便是後來,魏家四兄弟回台投資味全,造成企業財務危機時,也沒有改變過。

114805301堅持通路改革 改善財務危機

1997年,魏家四兄弟從股市玩家阿丁的手中買進味全持股,頂新為了這筆投資,甚至拿康師傅股票向銀行融資。1998年5月,頂新取得味全經營權,但味全創辦家族兄弟鬩牆,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味全股價由新台幣72元跌到15.9元,魏家護盤不成,幾乎面臨斷頭的命運。

雖然,就因為在這麼艱難的局面下,康師傅仍然堅持通路改革,才能擁有現在的優勢,但其實,康師傅當時的財務危機不只味全這一條,從魏家四兄弟到大陸創業以來,魏家一直採取高度成長策略,不只做垂直擴張,也做水平多角化,在財務上採取高槓桿。

1996年,頂新四兄弟因中國大陸即將取消進口設備租稅優惠,在公司股本人民幣4億元、負債5億元的情況下,大舉買進未來五年成長所需設備。再加上,頂新旗下多角化事業多半還在賠錢階段,頂新轉投資的德克士炸雞就賠了1.5億美元,飲品事業也有上億人民幣的虧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的外部因素,造成消費者購買意願低落,就在康師傅本業疲弱,內憂外患又同時爆發下,終於在1998年出現1億美元現金缺口。

恩人情義相挺 度過危機

一億美金的缺口,相較於康師傅當年5億8,600萬美元的營收,金額或許不算大,但因為財務槓桿過高,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全盤皆輸,兵敗如山倒。

幸好,魏家透過人脈找到已故的英業達董事長溫世仁相助,再加上日本三洋集團創辦人井田毅看到報導,主動釋出善意,同意注資入股。有這兩大恩人的相挺,魏家四兄弟打下的江山,才總算保住。

魏應州回憶,那段時間可能是他一生之中,最痛苦的時候,除了高階主管紛紛離職、會計師事務所撤簽、銀行催債,競爭對手也虎視眈眈,等著魏家讓出經營主導權。

但即使如此,魏應州在和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統一談判時,仍不改霸氣,堅決不讓出康師傅的經營主導權。面對動搖的企業團隊,他說,「我們絕不認契父」(台語,意近「義父」)。

其後,因為有三洋集團派駐的管理團隊,所提供全球的生意網絡,讓康師傅在中國的大格局戰,從此有了強而有力的夥伴。

夥伴談合作 魏家主導一切

2002年後,魏家兄弟與日本三洋、伊藤忠、英商Tesco、美國百事可樂,展開合資、策略聯盟或換股。在談判桌上,對百事可樂,談下其他一百個國家都沒有的條件,例如;讓百事可樂在濃縮液供應計價標準上讓步。

此外,和日本伊藤忠商社談判戰略投資時,魏家開給日商的三個條件:「想跟我合作只有三個前提;第一就是要聽我的,第二還是要聽我的,第三就是要聽我的!」更在商場上蔚為奇談。

而任何的策略,優點往往也是缺點;競爭優勢,也就是經營壓力點。康師傅過去高度垂直整合,什麼都自己做,在效率不佳的中國市場,他們相對勝出。然而若與「哇哈哈」相比,康師傅的獲利率卻只有對手的1/3(2011年稅後淨利率只有6.35%),因為什麼都自己做,人事的變動及設備投資固定,也相對會墊高成本。一旦競爭對手攻入康師傅的通路,侵蝕其市占率,淨利率下修時,局勢很可能隨時都會翻轉。

競爭內憂外患 康師傅面臨壓力

從2011年,統一在中國擴張通路,統一中控稅後淨利率只剩下1.84%,就知道這種策略的風險。加上中國市場變化極快,對手互相模仿,新品的生命週期極短,旺旺、統一等對手近年的毛利率都在下滑,康師傅也不例外。

2011年11月4日,魏家四兄弟買下全球第二大的飲料集團品牌百事可樂在中國業務。這個策略聯盟意味著,魏家四兄弟希望將前方與後方戰線同時拉開,要打一場越級賽。

所以,頂新除了增加近2萬員工、通路冰箱數由45萬個增加至近百萬個,就為了跟可口可樂正面交鋒。更不用說,頂新不得不併入的24個地方合作夥伴,因為不這樣做,就將重陷百事可樂年虧損1.75萬億美元泥淖。

康師傅在過去20年的征戰,已交出非常驚人的成績單。目前康師傅市值1,134億港元,已是大陸最大的食品上市集團。目前統一(中國)市值約179.25億港元,雨潤市值288億港元,蒙牛是399億港元,在深圳上市的雙匯發展是人民幣299億元,在上海上市的伊利乳業是人民幣214億元,只有旺旺682億港元,比較接近康師傅。

對在大陸市場幾乎戰無不克的康師傅,這次遭逢可口可樂這樣的跨國企業,才知雙方力量有多懸殊。如今還有食安問題纏身,是否會因此重創,最後導致競爭對手蠶食鯨吞下而全面的潰敗,還有待後續的觀察。

 

頂新集團魏家四兄弟旗下公司

  • 頂新製油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味全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台灣康師傅股份有限公司
  • 順胜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頂伸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 正義股份有限公司
  • 統一眼鏡
  • 應宏科技(魏宏帆股份佔51%,王文洋49%)
  • 崑山帆宏複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台灣之星電信
  • 松青公司康師傅
  • 德克士
  • 廣州市福滿家便利店有限公司
  • 康師傅私房牛肉麵
  • 全家便利商店(中國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