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張淯社長|文:陳若憐|責任編輯:李婉晴|核稿編輯:黃家音|圖:編輯部
去年底,原中國電商巨擘螞蟻科技預計在上海科創板和香港交易所同步上市,可望創下史上規模最大IPO(『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的簡稱),建構成認購金額突破兆元的螞蟻集團,據估計馬雲身價將超過3.160億美元,經濟規模甚至堪比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GDP總值!然而,在前途一片看好的螞蟻金服IPO案被中國政府喊停後,其估值瞬間砍半。
就在螞蟻集團即將上市的幾天前,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馬雲指責全球監管機構過度在意風險,還批評中國政府日益嚴格的金融監管阻礙了科技發展,並稱巴塞爾協議是「老人俱樂部」;尤其是將中國的銀行比喻為「當舖」思想,「害了很多企業家」,甚至開始疾呼起:「在當下,我們必須借助技術能力,用『大數據』為基礎的信用體系,來取代當舖思想。」這句話不僅被視為挑釁,更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勃勃,因而惹怒了相關領域的高層。習近平命令中國監管機構展開調查,並幾乎封閉了螞蟻集團的 IPO 之路,由此引發的一系列事件最終導致引人注目的螞蟻金服IPO案被叫停!
如果說螞蟻金服成功上市的話,可被視為人類將正式邁步進入「電子支付元年」,與「金融3.0」──「手機即銀行」時代;那在面對以全球為範圍的數位化浪潮,臺灣該如何站穩腳步?甚至超前部署取得邁向下一波成功勢頭的浪潮?螞蟻金服假如成功的話,我們從中會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首先,由於網路與手機的普及,以及大數據資料的串接與整合之勢;未來新一波的創業潮浪頭將會從網路技術以及行動系統的「整合」開始「擴展」。就像螞蟻集團旗下的多元服務項目一樣,在多元化的服務價值中,串接起消費者以及相關業務提供者的供需關係,成為一座「橋樑」式的角色。
數位化為趨勢
未來市場的機會點將是以競合關係為主基調所擴延開來,並且由擁有龐鉅的大數據資料的平臺拔得頭籌。而這也將是能否順利涉入,並分食金融3.0市場大餅的關鍵。除了競合關係的主基調趨勢外,因為各種數位化的服務與第三方支付的串接關係之趨勢;可以想見的是,一個更開放、多元的金融生態體系將會浮現。不僅更多的業務與支付關係將會被整合進數位化的金融生態圈中,或許就連實體貨幣都將因數位化的浪潮,而慢慢走下時代的舞臺,成為歷史。
在這樣「趨勢化」的現象中,其所預示的意義與啟發是什麼?不難想像,傳統的金融業者在虛擬經濟,即信用式的借貸服務中,已逐漸被雲端化的線上數位化的金融趨勢所侵蝕。由於網路以及手機的普及,無紙化的作業模式以及行動支付已逐漸抬頭。並因疫情的關係,導致消費模式的改變。在電子支付業者的努力串接與整合中,行動支付不僅更為便利,而且具有更多貼近於使用者的生活習慣上的「價值」。
不難想見行動支付的趨勢正在延燒,也不難窺見,這些以傳統金融的營運模式起家的老牌金融業者想藉由併購的方式,活化自己的業務價值,並在數位化的金融3.0時代下超前佈署新局。舉凡行動支付、電子貨幣、線上服務(開戶、交易、借貸),甚至提供使用者數位化的智能型助理功能,方便使用者以更便捷、更好的方式做交易、理財與服務場景的串接、整合之優惠等服務的市場開拓與創新都是併購案背後的「盤算」,為的就是要趕搭上這股數位化的金融3.0趨勢熱潮。
數位金融挑戰
儘管如此,在整體性的金融創新來說,仍遭遇到各種尚待解決的問題;如在推廣以及落實部份,由於民眾缺乏認識與理解,且有「數位落差」的問題。在電子化的貨幣流通與交易中也會有不肖人士的「涉入」,如詐騙。該如何讓民眾能卸下對數位化交易的心防,安心地信任數位化金融的環境是一大隱憂。故使用者的個資安全也成重要關鍵,所幸在網路安全方面目前已發展出的生物識別技術(biometrics),如指紋、聲紋辨識、臉部辨識、筆跡識別;以及透過資料加密保護、區塊鏈(block chain)等技術來提升使用上的安全度。
但能否在大數據資料的演算中,讓業務交叉匯流疊合到使用者的意欲以及需求,同時要確保使用者的個資安全,隱私以及交易記錄等考量,在便利性與安全疑慮問題中該如何平衡?則仍是一個考驗著業者與執政者智慧的課題。
而生活習慣的改變也不可能經由一次的嘗試,或多次的政策宣導廣告就能到位;所以還需要相應的配套措施與更緊密的合作,才有可能讓相關業務的連接與交易進行系統化的整合。例如收付款業務的成功率問題,需要業界更積極的連接、串聯與整合,以及相關業務分潤拆帳的串聯與推廣。
但最重要的是要將支付介面進行「統一」,以更友善於使用者的使用介面(User Interface)之優化來降低使用者涉入的門檻與熟悉的心力時間,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使用者去「習慣」來自數位化趨勢的種種變化。
整合符合人性
在數位金融的問題是市場的推廣,要做到普及化需要將傳統銀行的風控思維觀念放下;具體作法是可以透過審核的門檻下放,並輔以大數據資料來進行有效的篩選用戶,並且讓開戶以及相關的服務更加的簡便化才可以有效提高使用者,拓展市場。
在業務的多元化方面,可以透過換位思考,來設身處地著想使用者在生活中所需面臨到的問題與需求,從而規劃、設計出相應的衍生性服務或產品。例如個人隨身的數位化理財幫手,消費或投資上的資訊整理等;都能藉由更強大的人工智能模組的優化來提供相應的服務價值。
但在市場的推廣與涉入前,真正需要做的其實是產業間的串聯與服務價值的整合。即如何在食衣住行育樂中的各個環節中將彼此相異領域的業者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進行對使用者有意義,且真正提供價值的串接與整合;並輔以行銷學,提高使用者的誘因,才能真正「接地氣」。
轉型勢在必行
傳統銀行或產業,該「如何」因應數位化趨勢?才能走出故步自封的傳統高牆?擁抱新時代的趨勢需求?首先,產業在服務/產品或通路管道的數位化將成為勢在必行之舉。因此可以開始思考業務模式、通路管道的「數位化」,例如利用人工智能來更快速的回應客戶需求,同時以此降低營運成本,並以使用者為核心思考,在產品/服務上,透過換位思考的方式來規劃創新服務的設計方向。
若要推廣數位化的新服務,要讓市場看到,並讓使用者能藉由「體驗」去感受,甚至因此去「習慣」新服務所帶來的價值與功能是否適切需求。所以在數位化的轉型服務中,應該更著重在對使用者「體驗」的「介入」,並將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 design,簡稱UI)進行「優化」;例如針對跨語系的使用者,提供其母語的系統介面,並換位思考,深潛入客群的生活,理解其需求後,才能運用大數據資料,真正提供其切身需求的服務。
在大數據演算之下的交叉業務串聯、整合,也需要擁有對產業以及跨領域的經驗人才。因此在未來的轉型中,可以想見的是,需要具有對電商數據資料分析能力的人才、鑽研使用者介面優化的數位內容行銷人員、懂得異業結盟,擅長跨領域資源整合者,甚至是社群經營的人才都會在轉型趨勢中被重用。
現在的數位化趨勢,需要的絕對不是故步自封於自身框架,且擁有本位主義傾向的「專家」;數位化趨勢的人才需求更需要能跨領域的綜合性能力均衡發展的「全才」;唯有對整體情勢具有宏觀性視野的人,才能透過顛覆傳統的創新思維,創造符合新時代市場中所需求的產品/服務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