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紫砂文人壺傳奇 陳曼生八壺驚豔問世

杭州八壺精舍原貌複刻的八把曼生壺今年九月正式發表。

獨家報導文:編輯部

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清代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至今仍無人能超越,開創壺藝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八壺精舍為讓世人能一睹大師的壺藝風采,耗時6年,將8把茗壺原樣呈現,在今年9月正式公諸於世。

115905001
複刻重現的八把曼生壺印有精裝本的詳細解說圖冊與絲綢絹印的銘文詩句。

開中國美術史,肇始於唐代、濫觴於宋元,極盛於明清的「文人畫」,風格明顯區隔於民間畫工與宮廷畫師之外,講求筆墨情趣、強調氣韻,重視文學、書法修養與畫中意境的締造,創作表現強調詩、書、畫、印結合。

代表人物有唐朝的王維、北宋蘇軾、元代趙孟頫,以及明代的唐寅、沈周、文徵明等。由於文人畫的興起,不僅促進了中國山水與花鳥繪畫的發展,更使得中國繪畫包含豐富的文學性、哲學性與抒情性,影響至為深遠。

而始於18世紀清朝中葉的「文人壺」,卻是宜興紫砂陶藝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由於文人的參與,將繪畫、書法、鐫銘、設計等各種藝術注入紫砂壺,讓壺器開始有了新的生命,茶壺製作也從單純的工藝提升至藝術創作的層次。

曼生十八式 為中國文人壺奠基

文人壺的濫觴首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陳曼生(1768~1822),他本身雖不制壺,卻設計壺型、撰寫壺銘,注入詩、書、印於一體,他所設計的「曼生十八式」,至今仍無人能超越,開創壺藝前所未有的風采與藝術成就。

陳曼生本名陳鴻壽,字子恭,「曼生」是他的號。不過,「曼生十八式」卻不僅僅18種,共約有38種壺型傳世,造型多以線條之美呈現,最重要的是創作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邊,如柱礎、井欄、瓦當等源於建築構件;笠蔭、傳爐、石銚則源自生活用品,還有源於蔬果的葫蘆、瓢、匏等,卻都大膽呈現抽象之美,將他的自然情懷與仿古意象,經由或直或曲的抽象傳達;再透過楊彭年、楊鳳年兄妹的巧手製作,留給世人無限的想像。

由於曾任溧陽縣令,陳曼生還曾將溧陽景點設計在壺上,一如今天許多文創業者紛紛將知名景點以電腦刻印在鳳梨酥上,可說最具前瞻性,且集造型、立意、雕刻於大成的壺藝第一人了。

杭州八壺精舍主人劉鈞深是曼生八壺複刻版的最大推手。
杭州八壺精舍主人劉鈞深是曼生八壺複刻版的最大推手。

八壺精舍取得授權 耗時6年複刻成型

可惜「曼生壺」現今留下的真品並不多,除了上海博物館珍藏1把、杭州市立唐雲美術館藏有8把,皆為杭州書畫名家唐雲(1910~1993)生前所捐贈,而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皆無,可說彌足珍貴。

不過,唐雲美術館珍藏的真品一直鎖於庫房內,一般人無緣親睹。因此在唐雲美術館內以BOT方式設立的「八壺精舍」,董事長劉鈞深為了讓世人能一睹曼生大師的壺藝風采,特別在2010年取得唐家後代授權,在真品不得攜出庫房的嚴苛條件下,精確度量再3D繪圖,從選取相同的陶土、養土、檔胚拍身筒製作,至篆刻銘文與印章等,透過8位製壺匠人的巧手,總共耗時6年,將8把茗壺原樣呈現,還以名滿天下的杭州絲綢逐一絹印銘文詩句作為襯墊搭配,更印有精裝本的詳細解說圖冊,將在今年9月正式公諸於世。

陳曼生與唐雲均出生杭州,陳曼生是清代乾嘉盛世的文人,唐雲則是經歷了中國二十世紀動亂與變革的畫家,兩人卻因紫砂壺而在相隔一百多年後的時空款款對話。唐雲熱衷收藏,一人獨得8把曼生壺,名聞天下,「八壺精舍」正是他引以為傲的齋號。「緣起紫砂,情歸西湖」,說的就是「八壺精舍」的前世與今生。

以高78mm、口徑32mm的「笠蔭壺」為例,壺身有曼生銘「笠蔭喝,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簡約卻寓意深長的詩句,加上樸拙但獨一無二的書法,充分顯現陳曼生「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的人文精神。

陳曼生設計創作的壺。
陳曼生設計創作的壺。

而「阿曼陀室」的底印與「彭年」的把下印,更彰顯陳曼生強調「團隊製作」的無私胸襟吧?壺身造型源自當時炎炎夏日所戴之「箬笠」,而命名為「笠蔭壺」,外觀簡樸且色澤古雅。
據說笠蔭壺本為江蘇畫家亞明所藏,唐雲初見後即念念不忘,返回上海寢食難安,數度趕往南京亞明家中反覆觀看,往返多次而愛不釋手。亞明見唐雲已老,生怕往返勞頓出事,便慨然相贈,成就八壺精舍的一段珍藏佳話。

陳曼生創作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邊,八壺中令人驚豔的「井欄壺」,造型顧名思義,就是源於井欄。由於古代人掘井多置井欄,使井口高於地面,可防止沙塵或污水流入井中,井蓋還可阻擋歹徒向井中投毒。短流且圓把,流短小而偏上身的這把井欄壺,出水因而特別順暢,圓潤中透出古樸與笨拙的韻味,十分討喜。
透過精印的圖冊說明得知,原來在清嘉慶年間,負責制壺的楊彭年來訪,與當時擔任溧陽知縣的陳曼生在庭院相飲甚歡。剛好有一丫環彎起腰身如彩蝦般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陳曼生在凝視中逐漸將井欄化為壺身,丫環則化作優美的壺把,當即取來筆墨紙硯在石桌上設計描繪,再透過楊彭年的巧手,終成井欄壺傳世。

此外,像是「朱泥合歡壺」,是陳曼生在宴席間看見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不僅當場寫下「八餅頭綱,為鸞為䍿,得雌者昌」文字,更從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得來靈感,乃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飽含吉祥與幸福之意。

杭州市府在西湖邊長橋畔興建的唐雲藝術館。(劉鈞深提供)
杭州市府在西湖邊長橋畔興建的唐雲藝術館。(劉鈞深提供)

樂茶瀹茶 開啟人生與茶陶的對話

1993年,唐雲仙逝後,家人依他的遺願,將他的作品加藏品共195件,捐獻給杭州市政府,世人矚目的曼生壺當然也在其中,包括紫泥合歡壺、朱泥合歡壺、扁壺、瓢壺、匏壺、提梁壺、笠蔭壺、井欄壺等八把。杭州市府特別在西湖邊長橋畔興建一座古色古香的唐雲藝術館,於1999年落成啟用。

劉鈞深說2009年因杭州西湖申請世界遺產,而意外與唐雲藝術館結緣,開始投入後院的改建工作,還專程來台委請設計名家,在參考國內外著名藝術館,並結合現有空間條件與文化背景下,從設計、裝修至開幕共耗時一年完成的「八壺精舍」場館,完整呈現了唐雲茶與壺、書與畫、禪與儒的人文精神。

劉君說藝術不是一件作品,而是一種態度,藝術的精神可以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道可能存身於小物之中,正如一把曼生壺,不僅僅是器物,更承載了無數的歷史記憶。乾嘉勝世陳曼生讓紫砂壺由俗入雅,近代唐雲則以曼生壺瀹茶或把玩,又將藝術品帶回了日常生活中。因此劉鈞深認為:曼生壺是藝術與生活的交集,從曼生創作壺到唐雲藏壺,再到八壺精舍對壺的虔敬複刻,現代人在瀹茶時不僅能感受「詩書茶畫」的文人雅趣,更可以在現實中觸摸「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溫度,文化的厚度也得以層層累積。

正如唐雲生前所說「此壺係身外之物,當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變身內之物,方能達到物我兩忘」。為呼應這樣的理念,八壺精舍推出的曼生八壺999組複刻版,就特別要求藏家無論居住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務必親赴杭州領取,由精舍提供來回機票與食宿,為的就是要藏家瞭解陳曼生創作八壺的旨趣與典故,更能實踐唐雲「常用」的叮嚀,而非束之高閣成為「身外之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