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台灣 絕對中國 陳念舟金銀壺驚豔兩岸

金工藝術家蔡長宏創作全然不同於日本的銀壺。

獨家報導文:吳德亮 | 圖:吳德亮 攝影

無垢舞蹈劇團團長陳念舟,是登上北京嘉德拍賣史上第四位「活人」,他所設計的銀壺驚豔全場,為他贏得「兩岸銀壺第一人」的封號。

115405001
陳念舟以「適出」燒水壺將水徐緩注入壺蓋開口的「廣納注泉壺」內。金工藝術家蔡長宏創作全然不同於日本的銀壺。

2015年11月,北京嘉德秋拍「承古融今」盛大登場,其中最受矚目的是嘉德有史以來,第一次以「當代文人雅趣」為主題的專場,受邀的三位主角,都是兩岸目前在實用藝術創作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大師,包括王鵬的古琴、王耀的歙硯與多種文房器物,以及唯一來自台灣的陳念舟金壺與銀壺作品。
正如專刊引言所說「不僅將古時之技藝傳承發揚、融合了現代設計及美學理念,更與當今人們生活融合在一起並產生共鳴」。而且儘管價格不菲,拍賣依然「叫好又叫座」地風光落幕,尤以陳念舟的銀壺最驚豔全場,話題至今仍在兩岸收藏界延燒。

兩岸銀壺第一人

沒錯,放眼近年在兩岸被炒得漫天價響的銀壺,幾乎全來自日本,無論新品或江戶時期傳承至今三百多年間,所留下的許多質地細膩、造型優雅的精品,都成了藏家競相蒐羅的目標,驚人的飆漲幅度令人咋舌。
因此,陳念舟全然中國風、台灣情的金壺或銀壺創作,更值得國人驕傲,其作品不僅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為他贏得「兩岸銀壺第一人」的封號,價格也不遑多讓。包括單柄的瀹茶壺與大型提樑燒水壺,無論霧光或拋光,壺面忠實反射內斂的貴氣,並以近乎矜持的質感,含蓄地表達禪定的意境。
陳念舟創作的瀹茶銀壺幾乎多為單柄,也就是臺灣茶人習慣稱呼的「側把」,材質則全為昂貴的原木,包括紅花梨木、黑檀木、紫檀木、蘭心木等。而彷彿閃爍著鑽石般眼睛的壺鈕,細數之下,也有或紅或黑或橙的瑪瑙以及雞油黃瑪瑙,或青金石、冰種白玉髓等五、六種之多,顯然光是配件的選擇,就費了相當大的考究與功夫。

陳念舟銀壺的提樑以積成材曲木相疊為如意或祥雲造型。
陳念舟銀壺的提樑以積成材曲木相疊為如意或祥雲造型。

不過特別引起我注意的,卻是壺蓋上方不設壺鈕、反而開了個方形缺口的「孔方注泉壺」,或圓形開口的「廣納注泉壺」,置茶與注水皆無須開蓋,類似早年某些陶藝家設計的「懶人壺」,只是開口更小,司茶人恐怕要更加小心,才不致將水外露而燙傷吧?陳念舟表示,為避免茶人因掀蓋注水而導致茶香溢散,除了增添注水的樂趣;由於必須全神貫注瞄準注泉,也是對茶人心性的修練。
我想起多年前應邀赴湖南長沙銅官窯遺址考察,其中一把讓我大為震撼的出土單柄壺,注泉開口與單柄的設計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果然陳君表示型制的靈感正是來自銅官窯,相隔1400多年,陳念舟團隊凝聚眾達人之力,所成就的無垢金銀壺,不僅重現晚唐的風華,更徹底區隔日本銀壺的風貌,而鍛敲出非常台灣、也絕對中國的銀茶器。

陳念舟銀壺的提樑以積成材曲木相疊為如意或祥雲造型。
陳念舟銀壺的提樑以積成材曲木相疊為如意或祥雲造型。

以無垢自許 追求至善至美

「無垢」在佛語意為「淨白無玷」,也是陳念舟與「無垢茶活」至真至美的藝術追求。自稱「無垢茶人」的陳念舟,不僅是一位宣導回歸生活、貼近人性的茶文化器物研究設計家,也是台灣最著名的現代舞蹈表演團體「無垢舞蹈劇場」的團長,舞蹈名家的愛妻林麗珍則擔任藝術總監。舞團從臺灣本土素材出發,卻不受限於本土;而前衛的視覺風格、沉緩細緻的獨特美學,更為各界所稱道;除了經常性巡迴全球各地公演,也在日前「故宮南院」開幕時受邀盛大演出。

陳念舟銀壺的提樑以積成材曲木相疊為如意或祥雲造型。
陳念舟銀壺的提樑以積成材曲木相疊為如意或祥雲造型。

有人說陳念舟是當今少見的真性情人,從無垢舞團強調的「靜、定、鬆、沉、緩、勁」身體美學六字訣來看,1980年代開始醉心於茶、也曾經設計壺型、委由宜興名家製作紫砂壺的陳念舟,近年所創作的金銀茶器,無論美感呈現、注湯節奏,與千錘百鍊成就的韻律動感等,彷彿也與身體語言的舞蹈交融。
除了造形設計的獨特風格,陳念舟創作茶器最大的特色,就在他結構嚴謹、美得令人窒息的提樑:以黑檀、花梨木積成材形塑祥雲型制,再取木小圓角層層相疊構成。與日本銀壺編織籐皮隔熱,或將提樑兩側尾端崁以牛角斷熱全然迥異。陳念舟說木質絕對隔熱,但木質提樑要求優雅,且結構牢固則十分不容易,因此才精心計算結構張力,以數十木片膠合在模具中成形的積成材曲木,以如意、祥雲或三足的造型,為整把銀壺畫上完美句點。

捨砂就金銀 源自晚唐茶書

堪稱「知性與感性兼具」的全方位藝術家,陳念舟早在多年前就擔任臺灣茶業改良場顧問至今,也是臺灣杜鵑育種的先驅,培育或開發的杜鵑美品不計其數;更具有景觀建築設計的專業背景,對於壺柄設計稱手與否、壺嘴的茶湯流暢等,每個細節都一絲不苟、絕對符合人體工學與品茗講究。他說美學素養來自家學,同時以自然、傳統為師,從絕對的感性出發,仍須縝密嚴謹的理性思維,兩者相容並蓄,方能成就傳世的精品。115405202 例如靈感來自清代製壺名家陳鳴遠的「神燈」壺,陳念舟更設計出具圓潤與霸氣的「凡燈」壺,飽滿的水柱與適時的停歇,都彰顯了茶器出水與斷水的俐落。他也不斷引述晚唐茶書《十六湯品》所說「湯器之不可舍金銀,猶琴之不可舍桐」,強調金銀器泡茶可以使茶葉完整舒展、香氣充分釋出。果然舞動的茶香不僅將白色小瓷杯的波光蕩漾,一一回射在光潔無暇的壺面上,輕啜一口入喉,幽幽花香浸潤的味蕾更多了一分雨前的圓潤。
接著,他再以另一把「如意」單柄銀壺沖泡紅烏龍,透過銀壺的浸潤,口腔內瞬間填滿小葉紅茶的甜醇滋潤,而烏龍的香氣卻在是飲罷後才從喉間徐徐回吐,杯底散發出陣陣的幽香,更顯活潑靈動,讓我大感驚奇。
為了進一步讓我感受「銀生金水」的曼妙,他再取出2001年的福鼎老白茶緊壓圓餅,剝開些許置入他獨創的鍛造銀缽,先以電磁爐煮沸後品飲。就在老白茶如泉湧般於喉間釋出飽滿熟韻丰姿的同時,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只黃金鍛造的單柄瀹茶壺,頗為自得地將煮至第五泡的老白茶注入金壺,再倒入德化白瓷杯後品飲,原本已帶有粽葉與些許雜氣的茶湯,頓時被漱得清晰亮麗、精髓盡出,讓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創作功力。115405301
在手上沈甸甸感受十足份量、重達11兩的999黃金,光是材料成本就高得嚇人,果然是180萬台幣售出的同款名壺,用來詮釋已近尾聲的老白茶,茶氣又猛然被喚醒,可說痛快之至矣。
看他「臺灣系列」的「珊瑚」銀器燒水壺,橘皮質感的肌理,加上寶石割切鍛痕的珊瑚礁表面,呈現出臺灣海洋的豐富意象,無論金瓜或團花型制,逐一鍛敲出的一個個大小不一、蘑菇狀或蜂窩狀的凹洞或紋飾,層次卻出奇地清晰,更像一層層透明的珊瑚在壺面怒放,讓人在品茶的瞬間感受臺灣風采。比較起日本銀壺引以為傲的乳釘玉霰,顯然更令人動容,也高明多了。
陳念舟告訴我,一把銀壺或金壺從設計到完成,必須經過繪圖設計、金銀料挑選、金銀板碾作、鍛錘成型、零件設計、零件精工鑄造、零件細修、壺鈕石材挑選、壺鈕雕刻、建構焊接、木料挑選、提梁曲木製作、單柄刻磨製作等,共十餘道繁複工序。科學的精準計算搭配藝術的精緻表現,才能成就茶藝美學與實用性。

知古融今 每一細節都不放鬆

陳念舟說自己醉茶賞茶近40年,從玩物之人起心動念,不僅深入探究茶生活,更進一步創作茶器物,將金銀與竹木玉石完美搭配,打造了全然不同於日本的金銀壺器,以999純金或9999純銀為材,胎體厚重而飽滿,線條則務求簡潔流暢。
清代文人壺的開創者陳曼生大師,畢生「創作」壺而不「製」壺,陳念舟也不諱言,銀壺的製作係由團隊通力完成:在壺器的手稿完成後,先用三D繪圖進行模擬,再經過至少數萬次的鎚打才能成形,令人難以想像。至於木質把手、玉石壺鈕等小配件,還需找到手藝精湛的師傅來雕刻,每一個小細節都不得放鬆,底部則一律以「無垢」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