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名國際藝壇 大放異采 顧重光是台灣的驕傲

在顧重光的內心深處,有著熱情的藝術靈魂。

獨家報導文:社長 張淯 |攝影:柯信志

擁有多項頭銜,屢創華人紀錄,勇奪十餘項國際大獎,繁花似錦的顧重光,藝術生命春日正盛,手執畫筆五十餘年,他在繪畫中找到自信與快樂的果實,締造了一則藝術史上的台灣傳奇。
不論訴諸任何素材和形式,他賦予畫布生命力,從抽象創作,後來又從抽象轉為具象,走向新寫實主義,總是發人省思,讓畫作有不朽的藝術生命,直接契入人的心靈,他的作品震撼人心。

訪前,記者早已久聞顧重光這位藝術家的大名,尤其他在藝術界的貢獻與成就。就在懷舊情剛復甦,好奇心又接著萌芽的交錯之中,一場「藝壇奇才顧重光專訪」就此展開。

第一次見到顧重光,先是被他那自然、真誠的微笑所吸引。繼而被他那待人親切、豪爽風趣、學識淵博所折服。

明知道他在兩岸當代西畫藝壇中,早已樹立其重量級地位。但,記者實在沒想到,在他的內心深處,竟有著熱情的藝術靈魂。

踏進他位處松仁路的五樓畫室,煩躁的思緒悄然隔絕在門外,簡單大方的休憩兼展覽空間,看得出是經過細心規劃過,每每令人感受舒坦輕鬆。

畫室裡,紙張、書籍、畫具井然有序地散落各處,顧重光就在畫布上作畫,但,作品氣勢雄渾、蒼勁有力,完全沒有因陋就簡的窘迫。

他先是在他那屬於自己小小空間的畫室泡了一壺普洱茶給記者,這是他思考或推及心靈層面時的畫室一角落,也就是在這裡,他談及他的藝術創作生涯。

接受採訪的前一刻,他才剛從台北市中心診所的加護病房探望父親回來,問他父親的現況?他想了想,看看記者,繼續喝茶、聊天。

記者感覺,此刻受訪的他,難免內心煎熬。如同他的畫作一樣,筆觸細膩、構圖嚴謹,頗耐人尋味。

藝術公務員

「牡丹的對位」,130×162cm,2007 油畫。

這就是顧重光。他告訴記者,他是個「藝術公務員」,記者感覺,藝術,是一種最原始的表達方式,他透過最單純、簡潔的符號與色彩,就能表達出內心最深沉的感受。

在這個商業氣息濃厚的時代裡,記者認為,他拋棄洗鍊的文字與語言,用最傳統的方式,以最真誠的一顆心作畫,才是最難得的。

做為一個早慧、才華洋溢的天才藝術家,顧重光的自信在歲月的雕琢下,開始變得沉潛而圓融了。

行事圓融,說話誠懇的他,在藝術界大老們的眼裡,是柔中帶剛的藝壇奇才。藝評家也曾花過不少筆墨形容顧重光開朗的個性、迷人自信的笑容,還有精闢獨到的繪畫技巧,這些都沒有改變。

不過,對他而言,走上繪畫之路,其實並不是個意外。一般認定的藝術養成過程,造就了顧重光,走通他的藝術大師之路。

科班出生的顧重光,接受正規的學院藝術教育,使他在繪畫的深度與廣度,無人能出其右。

當代藝壇奇才

「柿子的對位」,130×162cm,2007 油畫。

在台灣,顧重光的出現,是一座藝術山峰的出現,有人稱他是「當今最傑出的繪畫天才」,有人尊之為「亞洲當代著名的西畫藝壇奇才」,而這些美譽卻是奠基於一個藝術家的紮實基礎功。

然而,他在藝術之路的自我造山運動,卻使他蓄足了創造動力,從台灣出發,穿越亞洲,通向歐美,讓世界的眼光看到了台灣文化所隆起的藝術高度。

這樣的高度對他本身而言,不僅是藝術的高度,更重要的意義,是想種活藝術種子的高度。

九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九十七年一月十七日,他代表台灣畫家到對岸,和大陸畫家進行兩岸藝術交流〈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所舉辦的「形象對話〡〡中國油畫‧工筆重彩‧水墨肖像展」〉,畢生致力推廣藝術文化活動,這次的行程已為兩岸文化交流撐起一座橋樑。

「我小時候繪畫的目的,是要征服觀賞畫作的人;現在我要觀賞畫作的人感覺到『這個藝術世界我很用心投入』,而不是我有多偉大,」顧重光對自己的繪畫生涯有了新的詮釋。

一位備受矚目的畫家,被喻為當代藝壇著名的奇才。他不做朝九晚五的工作,大部分時間卻都靠著繪畫閱歷人生。

他好像脫離城市規矩的架構,按著自己的節奏,品葡萄酒、喝普洱茶、吃飯、睡覺和走路,一天花八個小時沈浸於藝術世界。

他的繪畫,就如同他的生活,不只是「用功」,更是沒有目地的繼續埋頭繪畫。對他來說,二十一世紀的意義不過是鐘敲十二點,太陽升起又是另外一天罷了。

很多人都不禁懷疑,在他年過六十歲的身軀裡,應該住著一個熱愛繪畫的大男孩,只顧著一直畫,一直對畫布張望,累了,就休息。

記者觀察,除了年輕時不得不按部就班的工作之外,他真的是一生把繪畫當事業,做到了古代文人漂泊世間的境界。

新寫實風格

「年幼時,在母親收藏的小盒子中,看到剪紙的小畫冊等,受到了啟發,尤其是剪紙的作品,給予最大的鼓舞,」就這樣顧重光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憶起自己為何會走向藝術創作之路,顧重光描述得很簡單,「初中時,父親從美國運回一大箱全套的繪畫用具和繪畫材料,給予我最大的支持,」果然從此開始他的畫家生涯。

他於大學時代起,即活躍於台灣藝壇,參展獲獎無數,並曾多次參加巴西聖保羅及法國加城等國際雙年展,而立之年即受到肯定與推崇,是一位早熟型的藝術家。

後來又跟著廖繼春、李石樵學油畫,跟馬白水、李澤藩學水彩,師大藝術系的基礎教育加上自我鞭策,融入中國書法的手法加上西方油畫的表現,展現不同的風格,使他有更堅實的底子。

曾在美國住了一年,剛去時感覺還不錯,住得越久越覺得中國人無法融入美國人的社會,一年後決定回台灣,重新出發,他以新寫實畫風,畫了許多台灣傳統閩南式建築,有著濃厚鄉土情感。

他是台灣畫家踏入新疆的第一人,他愛上黃河以北的風光,被人視為辛苦的絲路之旅,他去了八趟,拍回來的幻燈片、照片,多達六千張,一一記錄了新疆大漠的風土人情,表達在一張張的創作上,讓絲路的特色,藉由他的畫筆彷彿鮮活了起來。

新疆的繪畫色彩濃烈艷麗,而且人物畫遠多過山川描繪,他對當地風土民情興致高於景色欣賞。

東方精神護旗手

著重高度新寫實技巧,藉由對比、排列、組合、架構呈現奇妙的視覺感受,他早期追求抽象創作,後來又從抽象轉為具象,走向「新寫實主義」,亦可稱「照相寫實」,且以鄉土寫實畫為表現重點,周遭生活環境皆是繪畫題材。

記者認為,他懂得取用中國書法技巧和繪畫藝術,透過靜止的筆觸展現來表達藝術家躍動的心緒。顧重光的藝術創作是二十一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迷思、驚喜及鼓勵。

創作了五十餘年,他頻頻推出精緻作品,他的作品,一路走來形式風格多樣,但,他忠貞於東方中國的心靈,盡力提昇台灣現代藝術的深度,絕對夠份量擁有「東方精神護旗手」的號稱。

記者認為,他心中有著一份極濃的古老的懷念,而他的表白是屬於現代的,他總是以現代的感受,表達東方古老文學。

近年的「新寫實—再現自然」顧重光創作展,展現他過去與現在的創作脈絡,他以踏實的作風,破除當代藝術被視為小眾文化的世俗框架,與精英主義偏執的藩籬。

愛畫水果的他,記者看著一幅黃澄澄的柿子圖,透著透明的光澤,有如剛採收的新鮮柿子。一幅嬌艷欲滴的草莓圖,讓人忍不住想一嘗它的鮮美。一幅紅得發亮的蘋果圖,更令人想咬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