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憂鬱症有新招 傳統醫學從治本做起

scoop文:總統兩岸醫療政策白皮書撰稿人、湖南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吳長新 | 圖:資料庫 | 獨家報導1152期(10+11+12月份)

甫過50大壽的華碩財務長張偉明,疑似因憂鬱症燒炭尋短,引起外界對企業名人「精神健康」的關注。事實上,高科技產業這群高壓力族群的高階經理人,因罹患精神疾病而走上絕路的事件頻傳,寶來證券集團總裁白文正、前太平洋證券投顧姚南光董事長等人,同樣疑因憂鬱症,走不出心中鬱悶選擇結束生命,足見憂鬱症危機四伏。
只不過,一位剛從國外出差回來,每天平均工作超過12小時的高科技業事業群的總經理說道:「我很遺憾(張偉明的辭世),但大家還是繼續這樣工作,不然怎麼辦?」遺憾的是,目前醫學界除了以藥物控制憂鬱症之外,對此文明病仍舊是一籌莫展。

台灣,依照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時期,以台灣人憂鬱症量表進行2萬多人社區人口的調查,台灣每4個人當中,就有1人有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病症。調查發現15歲以上民眾有8.9%罹患中度以上憂鬱,5.2%罹患重度憂鬱;其中年齡65歲以上有8.4%罹患重度憂鬱,其次是15-17歲有6.8%罹患重度憂鬱。

憂鬱症如同「心靈感冒」 發作隨時要人命

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列為現代人的三大文明病。其中憂鬱症更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
再者,癌症與愛滋病都清楚可測,唯有憂鬱症最不易被察覺。憂鬱症不像感冒,去醫院可以量體溫、檢視喉嚨有沒有發炎;也不像任何外傷,有個明確的治療標的。憂鬱症就像是「心靈感冒」,沒人能夠預料何時發作。
事實上,憂鬱症是種很難清楚界定的症狀。相信有許多人可能也想問自己:「我也是憂鬱症一族嗎?」
其實,會這樣問也是正常的。畢竟,忙碌的現代人面臨種種壓力,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會憂心、煩惱、失眠、食欲不振,很多人問,當發生這種情況時,就是得了憂鬱症嗎?似乎,憂鬱症可以和「經常、長期心情不好」畫上等號。
就以張偉明為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憂鬱症,在事故前一年到美國出差時,就曾累暈在拉斯維加斯的飯店房內,差點無法出門參加記者會。據其遺孀向警方透露,張偉明常有自殺念頭,幸賴她苦勸與安慰才稍微有改善,不料最後仍走上絕路,再也無法挽回。
張偉明已經有10多年的憂鬱症病史,原因是龐大的工作量與壓力,自我要求甚高、責任感重難以放鬆。日以繼夜的工作,體力難以負荷,然而這些不正是「高科技高壓力、易憂鬱尋短」的寫照?
大家都知道要休閒、要運動,要適度放掉壓力,但是對事業的理想與責任心,又讓他們不可能(也不願意)撥出太多時間從事休閒運動,只能放任病情持續惡化下去。

善用傳統保健之道 有效改善憂鬱症

事實上,發現憂鬱症並不困難,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高階經理人以及從業人員,更是有脈絡可循。
只不過,若只是單純的勸說、看病、吃藥、休息,都不是究竟的解決辦法,有時反而會加重病情。真正對症的做法,就是「有病看醫生、健康靠自己」,在不耽誤工作的同時,隨時隨地做些簡單易學、安全有效、且具體有醫理的保健調理方法,協助患者紓壓、思考、恢復體力、增進健康,才是根本的治療之道。
然而,為什麼時至今日,憂鬱症的病情症狀、症候診斷、治療調理與自我檢測,都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以至於治療的效果始終不佳?究其原因,主要關鍵在於西方醫學近百年來強勢崛起,席捲全球,造成民眾對「傳統醫學」的排擠。「傳統醫學」的特色是「預防保健」,但西方醫學讓民眾益發著重在快速治療,忘了預防勝於治療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真理,導致人們反而越來越不健康。
聯合國注意到此狀況的嚴重性,WHO更接連發出2次「傳統醫學戰略」,強烈要求世界各國積極提升自己的「傳統醫學」,目標在「持照行醫」。而全球也積極響應,唯獨台灣毫無動靜,仍然照著老路繼續背道而馳。
2千年前,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就已揭示:上醫治未病(預防),中醫治將病(保健),下醫治已病(急救),三者融合起來,才是「完全醫學」。經過長期推廣發現,將中、西、傳統醫學三者融合,對憂鬱症的預防保健,確實能夠發揮作用。
以我長期推廣的「輕鬆快樂拍打」為例,沒有器材與地點的限制,只要有時間,隨時隨地都可以拍打,當全身拍打到熱絡,血液循環加速,氣血就會活絡,只要堅持做,即使每天1次、一次3~5分鐘也可,如此成為習慣,久而久之自然健康無病痛。當然團體習作更為有效,公司、工廠每天固定時間播放訊息口令,全體員工一起操練1~3分鐘,還可以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預防保健,防範於未然」是維持身體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憂鬱症的主要成因,是長期壓力造成身心靈的疲憊虛弱,因此,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事先預防或配合各種醫藥調理疏解,不使患者累積成病,甚至更加嚴重。尤其隨時隨地、一點一滴的促進心肺功能、加強氣血循環,增強體力,發揮隨時紓解壓力的功效,必定能讓憂鬱的症狀逐漸減輕,有效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