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張淯 社長|文:編輯部 攝影:張凱鈞|責任編輯:李婉晴|核稿編輯:黃家音
故鄉小琉球的蓊郁蒼翠,睜開眼即可遠眺海天一線,場景更替,角色變換,轉身到都市的鱗次櫛比,從容披上法袍,廣閱章法條文,遊走情理法的交叉路,旁人恐難理解箇中奧妙,唯獨他,陳君瑋律師,用演藝形象重置律師的刻板印象,「法律白話文」是他解譯的手段,從民事紛爭中的理性善辯,刑事案件裡的敏銳思考,到談話節目上的慧心妙舌,每一個案件背後,我們都能看見其堅毅心志,也同時體悟司法制度下的人情冷溫。
一路走來,陳君瑋將律師執業轉化為人生志業,投入情感與熱忱,從經驗裡磨練心性,從交流中觸發感知,但,是什麼信念讓他得以倖存於殘酷的是非對錯?又是什麼想法讓枯燥的律師生活跳脫平凡約束,進一步迸發人生哲學的美好體驗?日本「稻盛哲學」說:「擁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選擇什麼樣的人生,實現什麼樣的人生價值。」對此,他直言,唯有自知、自律與自信,便足以當人生的決策者。
以不到四十歲的年紀就開律師事務所當老闆,陳君瑋用自己在扶輪社的「夥伴」觀念,經營律師事務所,同時與外界保持密切交流,讓他得以拓展人脈關係,也因為這層關係,有幸擔任扶輪社法務幹部、議員法務顧問與公司顧問等職務,經常受邀上節目暢談律師甘苦,甚至成為知名節目「震震有詞」的來賓,樂於分享心得也勇於針砭時事,但,頂著人人稱羨的光環背後,律師工作其實也有其不為人知的一面。
司危∕思維
法律,在黑與白之間沒有所謂的對錯,案件本身就是一個個挑戰,與困難為伍是首當其衝,一般人會找律師,簡單來講就是遇到麻煩,所以,律師相較於其他行業而言,工作內容永遠是在克服問題,即便不合理的案件,也要想辦法讓它合理,達成當事人的訴求。
2015年12月25日八仙樂園彩色派對發生塵爆意外,造成15死、484人輕重傷,案件交由士林地院審理後,將負責人呂忠吉依業務過失致死罪,判刑四年十個月,遭外界質疑輕判,法庭內聽判的受害者家屬更是無法接受,但當時身為呂忠吉辯護律師的他表示:「既然不幸的事件已然無可挽回,重判只能懲罰被告一時,最重要是受害者該如何拿到賠償,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陳君瑋律師認為讓呂忠吉當終身志工,為社會公益盡一份力,同時淨化仇恨怨懟,放下執念與成見,一起向前才是解決問題的正面思考。
他說:「如果我是幫被害人,我當然全力抨擊加害人的負面狀況;相對的我在幫加害者時,並不會企圖讓他脫罪,而是幫他找出法官與被害者都能接受的平衡點。」一般在社會大眾刻板印象中認為會輸的案件,在法律抑或律師的眼中未必沒有可爭執的餘地,不斷的探求是與非、對與錯最後的底線,這便是律師專業的表現。
陳君瑋 小檔案
學歷
臺北大學法律系
臺灣大學法學碩士
臺灣大學法學博士候選人
經歷與現職
總統蔡英文法律顧問
立委吳思瑤、蘇巧慧、林昶佐法律顧問
臺北市選委會監察委員
臺北律師公會候補理事
台北市台南市同鄉會總幹事、常務理事
中華法學研究會理事
扶輪
16-17,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17-18 ,3482地區偏鄉英文委員會公關長
18-19 ,3482地區年會提案主委、地區RYLA副主委、地區社員防止流失委員會執行長
19-20,地區年會副執行長、地區青少年保護主委
20-21,3482地區法治教育主委
媒體介紹
媒體採訪影片
A.談話性:震震有詞、台灣大代誌、俗女家務事、地球人請回答、今晚按個讚
B:政論性:鄭知道了、驚爆新聞線等新聞政論
https://ibit.ly/5u9l
聯絡方式
電話:02-23711002
IG :ppweilaw
粉絲頁:
https://ibit.ly/iBqa
愚論∕輿論
常聽民眾因為某新聞或某戲劇,直言道「律師為何這樣做?媒體為何如此嗜血?」其實對陳君瑋律師來說,每個新聞事件都有其法律觀點,每個法律案件都有屬於它的媒體賣點,觀眾需要社會輿論、專業評點來賦予敘述的借力,這是一體兩面,而律師究竟是幫惡魔代言或是為天使執箭?其實,當律師站立於公平與正義的天秤兩端,追求的不是絕對值,而是一種相對真理,從案件中窺見法律的意識結構,藉由條文的抽絲剝繭來訴諸真相,以達事實的理性追求,此時,律師不是職掌生死的判官,更像是守護權利的鬥士。
律師的任務,不外乎從混亂的時空排序中找尋人性的光輝,更要從晦暗的悲歡離合裡擷取學習的途徑,成為未來的借鏡。翻開歷史事件簿,從「白玫瑰運動」衍生「恐龍法官」一詞,當時社會輿論認為司法審判就等於正義,而「刑罰」就是伸張正義的最佳途徑,但,當判決不符合社會期待,一陣司法改革浪潮就此崛起,大家急於在失序的世界追求秩序,放棄追求真相時應有的質疑與覺察,透過大規模的集結與高分貝的發聲,意圖改變司法既定的遊戲規則,這種根植於不完整的資訊與不客觀的判斷,陳君瑋律師認為這才是司法危機的開始。
陳君瑋律師對此案件有深刻的體悟,他說:「事件深究的不應侷限表面的血腥無情,不論輿論帶來何種氛圍,凝聚何種意識,律師該思考如何讓真相背後隱藏的晦暗向陽,雖然一直以來法律都是角色上的衝突,舉凡原告與被告、法官與檢察官,甚至事件與觀眾等等,相互抗衡外也尋求平衡點,關鍵就是相互信任,不管案件為何,以互信為開始,一起面對司法體系的迷思與困境,藉由理性修法,將國家帶往正確、公義的方向,這才是全民的福祉。」
修型∕修行
網路上稱陳君瑋為「最接地氣的律師」,這與傳統律師形象大相逕庭,面對這些評論,他常會心一笑地帶過。他認為,每個人看法不一樣,專業形象因人而異,我的人生從工作中獲得圓滿,內心由助人得到快樂,這點與當醫師一樣,幫助病人從傷病苦難中解脫。從佛教洗禮中體悟,「我和他都是在修行,從他的人生經驗中獲得我的人生智慧,這是律師的天職,也是實踐人生哲理的途徑,沒有所謂階級高低或是能力強弱,兩者是一種相互關係,共生共榮。」
陳君瑋律師上遍各大節目,分享實務案例與「法律白話文學」,以詼諧幽默的表達方式,探討法條背後的涵義,深入淺出地透析法律奧秘,把自己懂的艱澀法條變成一般人淺顯易懂的知識,不僅引導觀眾主動思考、剖析脈絡,更成功建立雙向溝通。
有的觀眾稱讚陳律師顏值與身材兼具,有些則質疑他的能力,但仔細思考,近乎完美的他,是否也代表身心管控佳?陳君瑋律師說,「我不浪費光陰也不苟同虛度,『時間分配』精準得宜,隨時都能讓自己處在最佳狀態!」外界常戲稱法律系畢業只有律師、法官或總統三種選擇,念書是唯一配備,但他成功跳脫框架,寫出制式流程外的新答案,這不是一種驕傲,是一種自我肯定,說到這,陳律師強烈建議大家,不論何種身份,做好「時間分配」,相信能對生活帶來明顯助益。
時艱∕實踐
在日本被譽為「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提出「成功方程式」,強調思考方式是決定一個人一生成就的關鍵!建立正確的人生哲學,讓心性面對困難時也不迷惘。這與陳君瑋律師的人生哲學不謀而合,不埋首於工作,以正面、積極、開放的態度自我鍛鍊,對外保持暢通,汲取新資訊,也從行動中思考,活用新知帶來的感知,給予思維上的微觀刺激,邏輯上的具象衝擊,兩者加乘,對工作帶來幫助,也輝映出生命的圓滿。
對他來說,小琉球是臺灣唯一的一座珊瑚礁島嶼,也是他人生的起點,家族成員都是基層勞工,從爺爺一人出海捕魚開始,直到帶動整個家族事業,生活才漸趨穩定,對比律師這個高壓職業,除了不一定是高薪的保證,加上工作內容變化較大,本質來說更是一種24小時待命的任務,沒有決心與能耐真的很難堅持下去,但,事實證明,他做到了。
當律師是一種成就,陳君瑋律師期盼能用積極、熱情的心,發揮所學所長,在法界上貢獻己力。「我誓不作高塔主人,勇於當市井智者,當媒體成為明鏡,照出自我的不完美,就能砥礪自己要更好,也盼所望之地,處處開花。」與此同時,融合世界趨勢,結合社會脈動,為小市民發聲,協助弱勢族群爭取權益,打造全民生命共同體,攜手將夢想偉大,也讓彼此的夢想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