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園深耕文化種子 陳勝福點亮藝術的光 孫翠鳳展現亮演軟實力

獨家報導文:張淯 | 圖:聯合線上UDN提供 | 獨家報導1145期(9月份)

身為明華園主要領導角色的陳勝福、孫翠鳳夫妻,兩人都曾是歌仔戲的逃兵、門外漢,但在堅守傳統、又創新求變的過程中,兩人攜手面對挑戰,也讓明華園擺脫傳統歌仔戲團的宿命,創造出一次又一次的歷史與奇蹟。

年前,上海虹口足球場,在黑色天幕下,由奇幻詭譎的雷射燈光、多媒體投射的抽象圖騰,和足足四百噸大水所構成的「水漫金山寺」,不僅改寫了現場兩萬五千名觀眾對歌仔戲的印象,更為台灣藝文團體挺進大陸市場,拉開新紀元。
這場以天為幕,以地為席所上演的《超炫白蛇傳》,為明華園二○一○年在上海登場的「台北文化周」所做的開幕公演,也是第一次領略以「東方歌劇」享譽國際的明華園,現場的演出魅力。
鏡頭一轉,當筆者還為過去幾十分鐘的演出怔忡,在主辦方所舉辦的宴席中,只見一對夫婦快步走向媒體席,兩人行走交談間,始終肩並著肩步履協調一致,可以看出多年培養的好默契,不難想見他們為什麼可以只花二十多年,就把一個台灣的傳統地方戲曲,打造成令國際驚艷的當代新劇種。

歌仔戲逃兵

「他像《李靖斬龍》中的李靖,有腦袋、有才華、有魄力。我呢,就像是白素貞,雖然本來也是個女強人,但嫁給許仙後,就乖乖對他臣服了。」在台上是令人傾倒的無敵小生、移山倒海的女強人,下了舞台後,只要跟陳勝福在一起,孫翠鳳就瞬間變回小女人,言談間盡顯對老公的崇拜。
但話說回來,身為明華園總團長及地字戲劇團團長的陳勝福,近年來引進現代科技當代劇場元素,並透過企業化與集團化管理,將明華園從一支傳統戲曲的勁旅,打造成一個年營收近兩億元企業的傳奇,的確值得崇拜。

明華園在彰化演出「白蛇傳」,場面盛大
明華園在彰化演出「白蛇傳」,場面盛大

能將一個發源自地方,以閩南語發音的傳統戲曲,改造成跨越語言藩籬,讓非閩南語系的觀眾都能接受的戲劇演出,追根究柢,原因或許就在於陳勝福與孫翠鳳兩人本來都是歌仔戲的「逃兵」。
「她因為從小住在台北,在學校講出父母是演歌仔戲的,總是被嘲笑,再加上看到父親演《羅通掃北》,在舞台上被打又被摔,所以打心底討厭歌仔戲。我是小學一年級有一次跑小龍套,因為那場戲實在太長了,我忍不住在台上蹲了下來,結果前場大笑、後場大罵,被迫斷送我的演藝生涯,只好去拍電影。」陳勝福幽默談道,言談下每句都是戲,難怪二十幾歲在電影界初試啼聲,就以《大地勇士》、《人肉戰車》等電影,創下賣座紀錄。
但其實,陳勝福因為從小跟著長輩到廟口演戲,看著廟口一邊是乞丐,一邊是戲班子搭戲的地方,從小就立志「不要當戲子」,甚至為了學醫去念屏東空中補校、自己找外科實習,就為了出人頭地。
陳勝福說,年輕時成就動機很強,學醫不成,就決定自創電影公司,從校長兼撞鐘,到拍出《大地勇士》成為票房冠軍,就覺得以後凡事都那麼順了。「畢竟,算命師說我的命格有七兩重,是將軍命。」
但連拍了幾部賣座電影後,陳勝福創新的腳步一下子邁得太大,最終因為投資失利,只能和結髮妻子回到屏東老家。

明華園的光與影

「我常開玩笑說,婚前我比較像那個移山倒海的樊梨花,婚後不知道為什麼就變成王寶釧了。」從小生長在台北,加上念貿易會計學有專精,婚前孫翠鳳就是典型的都會OL,加上不吝於展現姣好身材,常是迷你裙、露背裝裝扮,打扮十分時髦。
「跟老公回到屏東後,因為不會煮飯,每次看到大灶就哭。」孫翠鳳說,幸好公婆和家族裡的人十分體諒她這個「外省媳婦」,讓她這個王寶釧適應得很快。
開始動念學歌仔戲,是因為被這個大家庭對歌仔戲的熱愛與團結所感動。
孫翠鳳說,剛開始看到弟妹才把魚下鍋,就馬上粉墨登台,甚至不需要她幫忙翻魚,因為弟妹早已算好時間,不怕魚焦掉。「那時候如果我們晚餐吃滷肉,一定是弟妹剛好演王寶釧,因為王寶釧有半小時寫血書的戲,拿來滷肉剛剛好。」
剛進明華園前幾年,孫翠鳳每次遇到過年,就特別難受。因為明華園的傳統是由公婆發紅包,晚輩則不需準備紅包給公婆,為的是慰勞所有團員一年來的辛勞。「連我這個對明華園一點貢獻也沒有的門外漢也有一份,剛開始我都拿得很心虛,跟公婆說我會賺錢,不用他們破費,公公還是堅持要我收下,因為只要是陳家的一份子,都要有一份,不能有例外。」

明華園活耀於各鄉鎮與國家戲劇殿堂,足跡廣佈,深入人心
明華園活耀於各鄉鎮與國家戲劇殿堂,足跡廣佈,深入人心

好勝心半路出家

但從一句台語也不會講,到成為能文能武、生旦皆宜的名角,孫翠鳳卻是在台下費盡苦功。孫翠鳳說,第一次上台,是因為明華園拿到全台冠軍,爭取到國父紀念館的演出,平常都在台下打雜的她,忽然被人找去化妝,之後用一堆「三嫂畫古裝真美」的迷湯,讓她糊裡糊塗的上了台。
「我這個人就是好勝心強,第一次上台後,因為不會講台語,後來都只能演一些路人甲、甚至禽獸的角色,加上老師說了一句,『生過小孩才要開始練功很難啦』,更激發我的鬥志。」孫翠鳳說。
但也因為這個鬥志,讓孫翠鳳打破「女生只能當文生」的慣例,憑著一股氣,連難度極高的「僵屍倒」都只花了常人一半的時間就練成功。「剛開始,老師要我先練撞牆功,那時候弟妹只覺得奇怪,三嫂怎麼一天到晚在撞牆。」
「我這個人就是這樣,可以讓你笑一次、兩次,但絕不可能讓人家笑第三次。」因為這股鬥志和超凡的毅力,讓孫翠鳳只花了七年,就達到歌仔戲金字塔頂端的角色——反串小生。
「當然,我老公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我投入歌仔戲前,我都覺得我老公就像是彌勒佛,臉上總是笑笑的,看了很歡喜。但自從我跟他說過我的目標後,他就變成鍾馗了。」孫翠鳳笑著說,臉上卻滿溢著幸福與驕傲的神情。

接掌明華園扛起重擔

陳勝福的壓力,其來有自。夫妻倆剛班師回屏東的那一年,雖然明華園才剛迎來文建會國家文藝季的邀約,成為第一個進駐國家藝術殿堂的野台劇團,甚至與中視簽下迷你歌仔戲《父子情深》的節目約,但因內有當家小旦年屆四十的接班危機,外有野台戲班分食市場的紅海,這個擔子隨著陳勝福夫妻回到屏東,自然就落到兩人身上。
一般人的印象,總以為陳勝福是在一九九七年老團長過世後,才接掌明華園。但事實上,陳明吉在陳勝福回屏東的第二年,就開始鋪排他的接班之路。
對此,陳勝福謙虛的說,「我父親是生旦淨末丑、前場後場樣樣精通,本來想自己的兒子只要有一個會唱戲就好,沒想到我們每個兄弟都遺傳到他一部分『功夫』,全都走上歌仔戲,老大負責打鼓,老四勝國擅長編導,老五從小活潑調皮,是學丑角的料,老六當武生兼管道具,老七則負責樂師加布景。」陳勝福說,只有他,什麼都不會,從小又比較內向,只好培訓當團長。
饒是老團長慧眼識英雄,陳勝福接掌明華園後,只花了七年,就讓明華園營收首度破億。
「一場廟會的戲頂多三、五萬,工地秀卻是六十萬起跳,而明華園的觀眾都是攜家帶眷的,剛好是建商要的族群。」陳勝福說,在工地秀全盛時期,明華園一年接演上百場工地秀,不但為自己日後的各種創新累積銀彈,更為布袋戲、交響樂團等開闢一個新戰場。

自己人更沒有特權

在人前,孫翠鳳永遠是鎂光燈注目的焦點,一九九六年曾當選十大傑出青年,近幾年更是許多公益與商業廣告青睞的代言人。唯有在下了戲後,回到老公身邊,孫翠鳳才還原成她加入這個大家庭的初衷——陳勝福的妻子、明華園第二代的三媳婦。
「我是個性很保守的人,他就是專門出點子讓我們追,永遠都追不上。」孫翠鳳說,從第一年臨危授命接下中視《父子情深》的小旦,到兩年後首次在《劉全進瓜》擔綱女主角,一九八八年更為了在《紅塵菩提》首度反串小生,特地拜朱陸豪為師學武功,並和戴綺霞學唱腔。
「第一次在端午節公演《白蛇傳》,本來想,這次演許仙還真輕鬆,沒想到他就跟我說,要我演白娘娘。拜託,那可是青衣加上武旦,還要學很多東西耶!但團長大人一句話,說不管了,已經決定了,我們也只能照辦。」談笑間,也看出孫翠鳳在明華園一路走來的堅持與突破,全都是為了支持丈夫。
「當我的太太很辛苦!」陳勝福說,因為要負責一個團,幾乎所有家人都在裡面。所以當他在工作時,第一眼絕對不能先看到自己太太,一定要同時顧及所有人,不過,當劇團要做出什麼突破與犧牲,自己人卻又要第一個犧牲。
所以,當孫翠鳳為了挑戰武旦角色,一天要練踢槍五百次,練到連路都沒辦法走,跑來跟團長老公撒嬌時,陳勝福也只能當著大家的面說:「為什麼不早一點練?功力不好才會這樣!」讓孫翠鳳當場就很想上演一齣水淹金山寺的戲碼。
但也因為陳勝福夫妻身先士卒,凡事帶頭向前衝的作風,讓明華園在九七年陳明吉過世後,還能承襲老團長「家族要團結」的遺訓,在台灣傳統戲劇日漸凋零的情況下,繼續像個變形金剛,在反芻當下情勢與社會氛圍後,不斷重組出屬於當代的戲劇,贏得更多年輕族群的眼光。

114501101
明華園白蛇傳在國家音樂廳演出,當家小生孫翠鳳扮演白蛇,練習吊鋼索凌空大戰三頭蛇橋段

公益與薪傳

從二○○四年起,每逢端午節都刷新戶外劇場觀賞人次的《白蛇傳》,到近兩年「全球百大名校巡演」,以及文化園區與首次公開募股(IPO)的規劃,都彰顯著陳勝福接下來二次革命的重點——文化的薪傳。
陳勝福說,過去十年,明華園以登上國際舞台為目標,為的是確保自己的演出能克服地域的疆界、語言的障礙,淬煉成更多人能接受的戲劇表演。
「但要持續有創新活力,就需要更多生力軍加入。」陳勝福說,目前明華園每年近一百二十場演出,有四分之三是年輕族群,還曾有過線上售票系統秒殺售罄,被年長戲迷「客訴」的經歷。
在陳勝福心裡,歌仔戲的人才培育需要有三部曲,第一是透過BOT的方式,培養在地的歌仔戲人才;然後要透過學校的體系,不管是加設歌仔戲科,或是戲劇大學的成立;最後,是輔導更多劇團像明華園的八大子團一樣,能夠自立更生。
明華園自九七年陳明吉過世,隔年依二代各房分為天、地、玄、黃、日、月、星、辰八大獨立子團,與四個協力團隊,「分枝而不分房」的作法,成為家族企業二代傳承的美談與典範。
在重大演出時,強調軍令如山的陳勝福,對「明華園集團」的治理,卻很有現代企業家的精神。
「沒辦法,在現場演出又是水、又是火,還有一堆機電設施,一個閃失就會出人命,所有流程必須要嚴謹。」陳勝福強調,但在平常的營運,既然已設定了各單位「自負盈虧」的規則,總團能夠做的,就是透過四個協力團體,讓每個子團將團長的特色與理念發揮到極致。
目前,陳勝福除了繼續擔任總團長的角色,原本兼任的地字戲劇團團長,也在長女陳昭婷的成長下,逐漸分擔掉更多校園教育推廣與文化深耕的工作,這讓陳勝福得以為「台灣文化界第一個上市公司」全力以赴。
而孫翠鳳,除了身兼多項公益活動的代言工作,近幾年,更因隨著慈濟前進非洲馬拉威,親見佛法與戲劇,對當地遭棄養、病痛纏身的愛滋孤兒所帶來的鼓舞與幫助,開始帶領明華園第三代也投入志工行列,並透過《菩提禪心》的錄製「以法入戲,以戲說法」。
從第一代凝聚家族的力量,為逐漸式微的傳統戲曲留下一息命脈,到第二代融入各種創新元素,將中國經典戲劇銘刻在國際舞台上,接下來落在明華園第三代的使命,益加沉重,也彌足珍貴。

明華園小檔案

台灣本土規模最龐大也最著名的歌仔戲團之一,今組織已成規模龐大的文化事業體。明華園為陳明吉於1929年(日治昭和四年)創立。1997年陳明吉過世後,陳家第二代子女繼承明華園,在時代潮流的激盪中,是台灣第一個以現代化、企業化、制度化手法經營的傳統劇團,其創新、獨有的經營哲學,開創傳統藝術嶄新的契機。

由總團長陳勝福領軍的明華園戲劇總團,目前旗下共有8個子團與4個協力團隊,是台灣最具規模的表演藝術團隊,足跡遍及各大都市、小鄉鎮,甚至外島、醫院、監獄、勞工界、校園等各階層的明華園,也是台灣足跡遍佈最廣、觀眾階層最廣、戲劇版圖最廣的表演藝術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