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鴻森傳遞無遠弗屆之愛 愛心咖啡綿延馬拉威

獨家報導文:羅傳謙|圖:編輯部|責任編輯:林淑妙

非洲馬拉威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六大貧窮國家之一,人民均收入僅有兩百多美元,貧困落後導致當地政府不得不長期舉債度日。在台灣的我們,難以想像生活在馬拉威是什麼感覺。

為了幫助馬拉威人民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臺商施鴻森不僅在馬拉威種植咖啡,更在外國非政府組織(NGO)支援下成立扶貧計劃,用行動與經濟幫助當地居民。

著黝黑膚色的施鴻森,眼睛炯炯有神,一坐下來就立刻向我們展示自己跟馬拉威小孩的合照,照片中的大人小孩,笑容燦爛,有一種被融化的感覺。他笑說,當初因緣際會來到馬拉威經商,但收穫卻比預期得多。

追逐商機的門外漢

非洲馬拉威放眼出去盡是貧窮與荒蕪,先天與後天環境似乎不利投資做生意,但為何臺商施鴻森會跑去距離臺灣1萬3百公里遠、需轉3趟飛機、飛航時間超過17小時的馬拉威投資木材呢?他表示,2002年受朋友盛情邀約,入股馬拉威朝昇建築&材料有限公司,合夥經營松木生意,一如既往他嗅到市場商機,深知卡位越早,賺錢機會就越大。

施鴻森積極參與馬拉威當地公益活動。

施鴻森先後做過20多種生意,各式各樣的行業都是他的練習場。在臺灣回收軍港廢油、開過冷凍水餃食品公司等等,甚至在1995年,率先在中國搶占第一波商機生產粉圓。不過,這種低成本、低門檻、高利潤的商業模式,迅速吸引無數創業者。由於競爭激烈,商家利潤被分薄,施鴻森當機立斷結束工廠,帶著2年間所累積的資金提早離場,改投資其他商機無限的行業。

種植咖啡利人利己

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公司經營不善一直無法回本,施鴻森另尋他路成立馬拉威長隆投資有限公司。他認為,木材生意在馬拉威發展空間充裕,因此改革之前的經營方式,將生產線拉到林場,直接在林場切割成規格化的產品,再運回馬拉威首都里隆威銷售,這樣一來,大幅度降低之前昂貴的運輸成本,2005年公司終於進入軌道,所投資的資本也在三年間回本。

施鴻森用愛紮根馬拉威,深受小孩喜愛。

但他也很快意識到公司必須轉型,因為森林遲早會砍伐殆盡,且砍樹不環保。施鴻森同時觀察到馬拉威高度依賴農作物,而農民傾向種植高經濟作物,藉以增加收入來源,因此,馬拉威的外匯來源以菸草為主。但近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禁菸運動,因此要求馬拉威政府降低種植煙草,並呼籲當局改為實施農作物多元化戰略。

幾經深思熟慮後,施鴻森一如往常向高難度挑戰,投資自己不擅長的產業領域,也就是在馬拉威屬於經濟作物的咖啡。種植咖啡一來符合環保,二來創造就業機會,且出口咖啡豆可幫助馬拉威賺取外匯。只是,一個不懂咖啡的外行人,究竟要如何在當地展開種植咖啡的鴻圖大計呢?施鴻森表示,幾乎是摸著石頭過河走過來。

剛開始他向駐地的NGO尋求協助,但這需要通過NGO嚴格的評鑑,過程可謂困難重重,首先必須說服對方資金不會被挪用貪污,做到這一點,方可獲得NGO的信任;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重大的課題。終於,他的計畫獲得機構的認同,共同制定執行馬拉威有機咖啡種植扶貧計畫,NGO引進技術人員和農業專家輔導與協助,施鴻森則提供咖啡豆種子與育苗袋等等,並陸續從大學或農業部網羅人才作為重點培訓種子。扶貧計畫從2008年開始構思,就這樣一步一腳印地排除萬難,歷經4年努力,翹首以待的第一批咖啡豆在2012年成功種出,並生產銷售到國外與臺灣市場。

居民出席期待已久的捐橋儀式。

給魚不如教會釣魚

2012年公司逐漸上軌道後,施鴻森開始思考回饋的問題,究竟自己可以幫貧困的馬拉威人民做些什麼事?他一直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尤其在馬拉威,無論怎樣援助也是難以填滿貧窮的窟窿,所以他除了聘僱當地居民,也積極提供咖啡種子給予農民種植,待收成後再向農民收購咖啡豆進行加工生產銷售。唯有教導農民種植咖啡豆,自力更生,如此才能解決溫飽問題。施鴻森秉持公平貿易的精神,不壓榨不欺騙的態度,獲得當地農民的尊重,被他們公認為好人。

施鴻森對於經商之道有自己的堅持,他強調,謝絕牟取暴利,僅賺取合理的利潤就好。其次,為消費者提供安全、經濟實惠、品質優良的產品。他另補充道,商人除了要謹守商業道德,更要盡企業的社會責任。對他而言,行善不是口號,而是要以實際行動幫助弱勢群體。將這三方面同時兼顧,自會獲得良好的市場聲譽,生意也隨之擴展。

施鴻森在馬拉威教導居民種植咖啡自力更生,流程如下:

提供種子、育苗袋、有機肥料。
咖啡樹種植後的養護教育。
咖啡果實採摘的教育。
咖啡果實採摘後的輔導。
咖啡果實加工後的曬乾。
咖啡曬乾後的集資。
咖啡豆的脫殼處理。
咖啡豆的分級(大小、比重)選別。
電腦色選剔除黑、壞豆。
人工挑除蟲蛀、破碎豆。

施比受更有福

施鴻森經商取之於社會,回饋於社會,在所屬的咖啡產區捐款興建高級中學,但有鑒於過去善款被濫用,使用過程不透明化,為了避免這樣的事件發生,他除了明確表明自己來自臺灣,也邀請國會議員、縣長、大小酋長、地方紳士和農民共同出席捐贈儀式,藉由公開捐贈儀式,可確保善款款項受到監督,不被濫用。

此外,施鴻森每年都會協助改善公共設施,支持社區發展,務必盡到企業社會責任,此外,他也很重視學生的受教權,著重學校的設施是否能給予學生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協助安裝教師辦公室太陽能系統;至於學生方面,則送足球。

足球,對馬拉威學生而言,不僅是玩具,它是可以幫助他們圓夢的工具,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職業球員,前往夢寐以求的歐洲踢足球。此外,當地醫院沒有照明系統,在半夜緊急接生的情況下,嬰兒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50,情況讓人擔憂,施鴻森得知狀況後,立即在急診室與產房裝置太陽能系統,盼藉此降低嬰兒的死亡率。

2019年,施鴻森捐贈3座橋,因為雨季一來,暴雨很快淹沒主要通道,鄰近山邊的居民,常因暴雨而耽誤急診就醫時間,導致急診死亡率偏高,學生去學校上課也受影響。他表示,造橋不僅給予他們實際的幫助,更象徵了華人與馬拉威人連接在一起。他強調,自己行善是基於人道立場及回饋社會,並不奢求回報,何況還有很多人也一直默默行善,關注馬拉威的發展。

施鴻森 小檔案

馬拉威長隆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東非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長。
2010-2011年馬拉威首都臺灣商會會長。
非洲陽光國際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遠離罪惡邁向光明

2018年的馬拉威是世界排名第三窮的國家,國民所得約為350美金,每家用約2美元養活一家人。然而,馬拉威人民純樸和善、樂天知命,獲得「非洲溫暖之心」的國際美譽。施鴻森說,馬拉威人民溫暖善良,但偷竊嚴重,有次自己回台灣時,工廠被偷到只剩下磚頭砌成的柱子留在原地,連鐵皮也片瓦無存。馬拉威人民禮拜天會上教堂做禮拜,向上帝祈禱告解,承認自己一周所犯下的罪行,禮拜天安息日對於信徒而言極為重要,他們會直接拒絕在禮拜天加工,即使是咖啡採收季節。他們告訴他,因為窮困,所以迫於無奈,會做一些偷雞摸狗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去教堂,請求上帝赦免罪行,藉信仰解除心理的負擔與愧疚。了解他們的想法後,身為佛教徒的施鴻森,就在自己所屬的咖啡產區興建教堂,希望藉由神職人員來教化人民,提高公民素質。

扶貧計畫邁進第11年,約8千多位農民受惠。施鴻森去咖啡產區,受到大人小孩歡迎,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成就感,沒有辜負當初自己要含着淚混著血堅持下去,克服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