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世界之光在臺灣 泌尿科權威盧星華的卓越非凡

scoop文:社長 張淯 | 圖:彭級鋒 攝影 | 獨家報導1149期(1+2+3月份)

當所有產業面臨「服務業化」,連白色巨塔裡向被尊崇的醫生,也不得不走出廟堂,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加上高階人才出走、基層人力短缺,及健保制度的掠奪下,醫術與學術難以兼得,是許多醫師的兩難。
也因此,國內泌尿科權威盧星華不僅身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副院長,曾以幹細胞研究獲得第15屆「阿基米德發明展」國際評審團大獎與金牌獎,更一手創建「全方位即時服務」,就為了解決病患在大醫院檢查的奔波之苦。醫術、學術兼備的他,卻認為:「要解決現在的醫療亂象,最重要還是要靠『品德』。」

近入冬的下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裡,因人聲鼎沸,絲毫感覺不到一絲寒意。
等候不到一分鐘,今天來訪的主角現身,如果不是事先已知道主角面貌,很難察覺這位腳步匆忙,講起話來卻仍不疾不徐、條分縷析,充滿學者氣息的來者,竟是一座教學醫院的副院長、國內泌尿科權威盧星華。

醫界首創,台灣第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中心,因首創以「全方位即時服務」,將以往在教學醫院動輒要來回奔波四五趟、歷時一個月的檢查流程,縮減為一天,不但榮獲國家品質標章,更是國內許多醫院學習的範本。
盧星華醫師舉例,如果懷疑病人有血尿,看診時安排驗尿,常要等到下次回診才能看報告,萬一驗尿結果發現有紅血球,超音波至少要排到一週後,然後再等一週才能看報告,如果是細胞學的檢查,則要好幾週。

做對病人有利的事,就是行醫的藝術。

「像這樣,病患除了要一直奔波,在家等待結果的焦慮與焦急也可想而知。所以,在國外受訓、做研究期間,看到國外門診設計,一個醫生看診時,會有兩個到三、四個診間,當醫生診治完一個病人時,醫生自己就會移動到下一個診間,等待的病患,就會由衛教師或護理師做一些衛教的準備動作,做基本的檢查和資料填寫等。」盧星華醫師說道。
也因為這個經驗,讓盧星華回國後,從2005年在忠孝院區創立泌尿中心,從硬體規劃階段,就把超音波、X光、膀胱鏡及尿液細胞學檢查,匯集在院內同一區內,讓病人只要在一地點,就可以接受門診、檢查、治療、諮詢到門診手術等全方位即時服務。
盧星華坦承,這樣做對醫院其實是不賺錢的,但因為對病人有利,就算不會賺錢也得做。

德術兼備,良心第一

「做對病人有利的事,就是行醫的藝術。」盧星華認為,科學是冰冷的,但病患是有血、有肉、有感受和情緒的個體,執行醫術不只要看疾病,還要連病患的身心靈狀況都考慮進去。
另一個身份,是陽明大學泌尿學科教授的盧星華,常勉勵學生成為醫師後,必須「德術兼備」。
「記得小時候,老師教的是術德兼備,不過看得越多,就越覺得德比術重要。因為醫術就像一個具有武功的人所攜帶的武器,做得好就可以救人,執行得不好,反而會使人得到傷害,所以一個醫生有沒有懷抱醫德,是更重要的。」
盧星華分享,曾經有陽明大學的醫師到忠孝院區實習,寫了一個實習心得。這位實習醫師打了一個很有趣的比方,就像武俠小說裡的人,如果能學到真正的內功,不是只有表面的花拳繡腿,他未來也會願意把學到的精髓,傳授給學弟妹和學生。並說他在忠孝院區實習時,體會到「以病人為中心」,做什麼都先考慮病人的利益、立場為優先,做什麼樣的處置對病人最好。
盧星華說,「所以身教比言教更有用,影響也更深遠。」

學術與醫術兼備,讓盧星華獲得海內外眾多殊榮
學術與醫術兼備,讓盧星華獲得海內外眾多殊榮

防衛醫療,病人第一

之所以語重心長,是因為臺灣醫療環境在內外夾殺下,不僅人才外流嚴重,頻仍的醫療糾紛,也讓醫師動輒得咎。
盧星華分析,國內醫界人才出走,除了因為臺灣醫術相對進步,使得星、馬、對岸高薪挖角,加上健保給付比其他國家低了很多,也是造成醫療人才出走的原因。
「國內健保制度其實做得很好,在國際上也有它的名氣,但對醫師來說,健保給付較其他國家低,當然就可能有其他考量。」但盧星華也坦承,由於健保制度牽涉層面廣,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還是要主事者做通盤考量,研擬出較好的方案,來留住醫療人才。
「不過,最嚴重的還是醫療糾紛的影響,這讓很多醫生做的是防衛性醫療,也就是做得很保守,寧可不做,少做少錯。」盧星華說,醫療畢竟不是百分百可以保證的,就好比搭飛機、過馬路,都有潛在的風險,搭一千次的飛機,有可能有幾次的故障,甚至空難,醫療也有相對的風險。但因為越來越多的糾紛,加上媒體放大,導致很多醫療行為變得過度保守,最後吃虧的還是病人本身。

泌尿外科,世界第一

但即使國內醫療環境日漸惡化,從盧星華身上,你很難看到有一絲消極與倦怠。詢問他如何平衡忙碌的臨床醫學,與副院長需擔負的龐大行政工作,還能兼顧學術研究,盧星華的回答只有一句:「樂在工作。」
「這樣就會把工作的時間,當作能夠快樂的時間,雖然辛苦,但不覺得勞累,雖然辛勞,但不覺得痛苦。」簡短幾句,卻透露盧星華能在扛起諸多繁重的工作之餘,總是保持耐心與愉悅心情的關鍵。
盧星華分享,這可能也是因為,他是一個比較隨順因緣、隨遇而安的個性。「當初要考大學時,因為父親希望小孩能當醫生,因為可以救人,兩個哥哥也都念醫學院,所以就選擇醫學院了。」盧星華回憶,進入醫學院後,雖然覺得辛苦,但發現真的是一條不錯的路,「可以成為一個醫生,是上天賦予我們能力與機會去救人。」
至於為什麼選擇泌尿外科,是因為外科醫生是最能夠立竿見影的,雖然相對辛苦,但成就感也越立即。
「當初選擇泌尿外科,是因為覺得它是一個很有學問的科,它大可以開大刀,小可以動微創手術、內視鏡手術。」盧星華說,就因為看到很多泌尿科前輩,除了看診、開刀、看病人、照顧住院病人時,還做很多高深的研究,這樣的身教,也影響他在繁忙的臨床醫學與行政工作之餘,不忘研究。
除了以肌肉衍生的幹細胞具多重分化的能力,做為治療尿失禁、膀胱重建、排尿障礙及勃起功能障礙的組織修復,榮獲第15屆「阿基米德發明展」國際評審團大獎與金牌獎,盧星華在研究、臨床醫學與醫療制度的成就,更獲國際「馬奎斯世界名人錄」(Marquis, Who’s Who in the World)的殊榮。
面對這些殊榮,盧星華想的卻是,如果能因為這些獎項,鼓勵更多醫學生在臨床之餘,也持續不斷進行高深的研究,就會變成一種良性循環。
「因為有這些研究,才能救治更多病患。」或許,就因為貫串盧星華所有言行的,就只有「救人」兩字,讓他在每個當下都能顯得從容且篤定,並讓日積月累的成果,人如其名,成為華人醫界的一顆星星。

114902601盧星華小檔案

  • 學經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德州大學高階企管碩士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副院長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主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教學研究部主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外科部主任
    教育部部定教授
  • 現任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婦幼泌尿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泌尿學科教授
    亞洲婦女泌尿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尿失禁防治協會副理事長
    臺灣外科醫學會雜誌副主編
  • 醫療專長
    泌尿外科、攝護腺疾病、婦女泌尿、
    泌尿腫瘤、微創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
  • 出國進修單位
    美國賓州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泌尿部研究員

相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