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投顧界先鋒 洪寶山打造理財幸福島

scoop文:社長 張淯 | 圖:彭級鋒 攝影 | 獨家報導1150期(4+5+6月份)

今年開春,馬雲帶著百億基金來臺,鼓勵年輕人創業,在產官學界吹皺一池春水。一時間,人人搶當「天使投資者」,以往總和22K、啃老、草莓劃上等號的年輕世代,一下子變得彌足珍貴。
「去年的太陽花學運,與其說是服貿協議引起,不如說是長期資源分配不均,所引起的世代戰爭。」《理財周刊》發行人洪寶山強調,為年輕人建立一個更友善的創業平台,已經刻不容緩。

臺灣投顧界先鋒,創立的《理財周刊》也步入第15個年頭,洪寶山從幾度為文呼籲,金管會監督多於管理,和國際接軌不足等問題,將導致臺灣邊緣化。去年太陽花學運正熾時,更指出服貿只是一個引爆點,一觸即發的「世代戰爭」,才是各界更應正視的。
「臺灣的大學生到澳洲打工就是個警訊,面對臺灣薪資倒退到十幾年前的水準,在這塊土地上,年輕人怎麼有機會?怎麼看得到希望?而這不就是這群年輕人守在立法院的背後主因嗎?」
洪寶山指出,過去創造臺灣經濟奇蹟的這批人,不論士農工商都有極佳的賺錢機會,有沒有能力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以目前退休族群中,坐擁三棟以上房產的就有66萬人,相較於現在房價高漲,買不起房的年輕世代,他們將情何以堪?

理財教育 從小扎根

諸多觀察,除了因為長期守在媒體第一線,更因為近幾年,透過「理財教育基金會」和「理善國際關懷協會」,深耕青年世代,甚至是弱勢孩童的理財教育,讓洪寶山深覺,要解決資源分配不均,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透過理財教育。
洪寶山以猶太人為例,猶太裔總人口不過一千多萬,卻掌握全球主要金融命脈,除了眾所周知的華倫‧巴菲特、索羅斯,包含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柏南克、美國前後數任財政首長,及華爾街半數投資銀行的創辦人,都出自這個民族。
人數上的弱勢,加上歷史中多數時期,都處於流浪散居的猶太民族,之所以能夠左右全球金融市場,就是因為從小扎根的理財教育。
猶太民族除了從小教育小孩金錢與物質的關聯,讓小孩透過分擔家事等方式,親身體驗錢是怎麼賺來的,11、2歲時,甚至要去拆解每個電視廣告背後的真相,並學習正確使用銀行的術語。北美的猶太裔,甚至會在小孩週歲時送上股票。
「臺灣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城市的小孩幾乎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偏鄉的小孩因為物資缺乏,更沒有機會建立正確的金錢觀。」洪寶山分享,就因為「理周教育基金會」從2008年開始辦「理財公益講座」以來,發現要真正做到「扶弱輔智」,讓臺灣變成「理財幸福島」,絕對要從學齡兒童做起。
「所以,兩年前我們開始透過『愛之光培育計畫』,開辦『小小富翁養成班』,透過生動活潑的活動設計,讓這些弱勢的小朋友認識各國貨幣,養成記帳的好習慣,並了解金錢的運作方式,讓他們免於經濟弱勢的惡性循環。」
洪寶山認為,一般提到理財教育,似乎多數是為有錢人的小孩開設,以免造成「富不過三代」的慘劇。但其實,我們更應該鼓勵沒有錢的小孩來學理財,才能在未來創造財富,「讓窮,也不要過三代。」
只因,「窮不過三代」,曾經也是洪寶山從小,最大的願望。

激勵大師 寓教於樂

今年初,台北東區一處偌大的攝影棚裡,一個帶有魔幻氣氛的化妝舞會盛大展開。
而節目一開始,從長長的紅毯盡頭走出眾人視線的,就是這場別開生面尾牙餐會的主人洪寶山。看他以熟練的手法,在眾人眼前將白紙變成美金,觀眾席立刻引爆如雷掌聲,絲毫看不出在表演前,洪寶山仍持續在休息室反覆練習,就為了鏡頭前最完美的演出。

115002201
化身魔術師,鼓勵在場的人士透過努力將白紙變成美金

身為「理周」集團總裁,旗下擁有《理財周刊》、證券投資顧問公司,以及財團法人「理財教育基金會」,與社團法人「理善國際關懷協會」等非營利組織,洪寶山在員工面前,就像這場尾牙中的角色一樣,既激勵、又督促,且多半是寓教於樂。
「這個不起眼的小魔術,背後可是蘊含著很深的智慧,因為每個初出社會的年輕人,都像一張白紙,如何把白紙變美金,除了投資自己、投資理財,第一步就是要努力再努力。」洪寶山說道。
只是,洪寶山踏出社會的起點,既幸運,也不幸的,比其他人更早。
「我可以說,從小就滿有生意頭腦的。因為小時候根本就沒有零用錢,所以,國小我就懂得去商店找小孩喜歡吃的、玩的東西,再到工廠批貨,靠服務賺中間的差價。往後的寒暑假,更是從來沒閒著,繼續開發各種賺錢的方式。」積極樂觀的態度,絲毫看不出3歲高燒造成行動不便、11歲因一場意外失去父親,讓全家更陷入一片愁雲慘霧,在他身上留下任何陰影與怨懟。
洪寶山說,一開始當然會抱怨,但後來發現,抱怨並沒有讓事情改變,不如就透過行動,自己去改變現實吧。
所以,從國小幫忙家裡的農活,到別人家挑廚餘、餵豬,到當起糖果餅乾批發商。大學時,為了保住好不容易向家人爭取的求學機會,他不但克服行動不便的問題,當起派報生,更租下一整層公寓當起二房東,以便支付學費和生活費。

透過每年一度的尾牙,讓員工擺脫桎梏,激發創意
透過每年一度的尾牙,讓員工擺脫桎梏,激發創意

「一開始,對方還以我不能騎腳踏車拒絕我,但不服輸的我硬是學會了騎腳踏車,讓他無話可說,也因為送報累積了第一桶金,才有了後來的事業。」洪寶山說。
光送報就能累積一桶金?聽來或許難以想像。洪寶山解釋,這是因為他開始送報後就想,「派一份報要跑一趟,如果多派幾份報,不就有更多收入了嗎?後來再思考,除了派報外,這一趟還能有什麼收入呢?」
就因勤奮,加上讓突破、創新成為一種習慣,讓洪寶山在派報生涯中,開發出夾帶廣告、拉廣告的業外收入。
「股神」巴菲特從4、50年代,在猶太裔父母的刻意栽培下,靠著好幾份報紙的送報工作,以及後來延伸出的訂戶推廣收入,累積第一筆財富。洪寶山卻是因為「匱乏」,接踵這條許多鉅富也曾走過的路,一步步創建現在的事業。

走出框架 面對風險

「所以我一直認為,上天是公平的,就看你能不能正面思考,把危機當轉機。」也因有感於自己走過困頓,從無到有,很多時候就是一念之轉。
「觀念對了,事情才會對。」因此,從創立財經雜誌教導人們理財,到向下札根,為弱勢孩童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都是在推廣一種觀念——正面思考。
洪寶山坦承,雖然這說來容易,做起來難,但也唯有如此,才能把壓力變成助力,從匱乏中找到機會。
洪寶山說,去年,當東西方先後發生青年殺人案,追根究柢,都跟小時候被拒絕的壓力有關,導致在性格發展與人際溝通上出現問題。
這也讓洪寶山更堅定,如果理財只是創造自身的財富,獨善其身,是沒辦法長久的,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一定要兼善天下,讓自己的一點力量,盡可能去發揮影響力。」也就是「理周」集團,近幾年一直在推廣的「理善」觀念。
「但也有另外一群人,需要的是震撼教育。」洪寶山指的,正是M型中端,生活水平不斷下滑、痛苦指數卻不斷升高的中壯年。
「臺灣太多上班族一直待在舒適圈裡,過著不上不下的『夾薪生活』,只想尋找生活的小確幸。」洪寶山語重心長地說:「殊不知,等著被人選擇,不去面對風險,其實是最大的風險。」
洪寶山分享,每次在尾牙活動中,看到同仁暫離工作崗位,擺脫工作桎梏,略帶瘋狂的另一面。
「這讓我想到,如果這種瘋狂的態度,能用在平日的工作,是不是會更好?在這種劇烈變動的時代,想要成功,是不是要讓自己先發瘋?」洪寶山繼而解釋,所謂的發瘋,指的是時間、精力上的更加投入,畢竟要比別人更成功,投入已是基本要件,只有調整角度,讓做事方法更突破,才有辦法比別人更成功。
為了讓自己突破框架,洪寶山的方法,是把自己丟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拾學生的角色。

《獨家報導》與《理周集團》共同獻身理財教育(右起:獨家報導發行人張淯、理財周刊總編輯莊孟翰、理周集團總裁洪寶山、獨家報導發言人陳霆)
《獨家報導》與《理周集團》共同獻身理財教育(右起:獨家報導發行人張淯、理財周刊總編輯莊孟翰、理周集團總裁洪寶山、獨家報導發言人陳霆)

產業轉型 靠理財力

「四年前,我開始在中國北京大學的EMBA課程,看到資產數以億計的企業家都在求進步,我們一般人哪能不進步?」
洪寶山分享,就因為看到這些企業家、政府官員的拚勁,讓他更肯定,他所設定的經營五力,包含:向心力、創造力、執行力、效力和毅力中,執行力的重要性絕對超過一切,因為如果不開始行動,再多的夢想都是空談。
也因為這個課程,讓洪寶山更堅定,臺灣要免於邊緣化,重回1950年代臺灣人遠赴菲律賓當臺勞的命運,一定要透過「理財力」。
「60年前,臺灣的人均國民生產毛額才50美元,菲律賓則是我們的三倍之多,有188美元,所以現代人擔心的臺勞問題,其實已經發生過。」洪寶山曾在《理財周刊》為文呼籲,如果臺灣朝野持續惡鬥,菲律賓的今日,會不會就是我們的明天?
「或許是因為曾做過國際貿易,所以當踏入投資顧問領域,因緣際會創立財經雜誌後,一開始想的,就是怎麼從勞力密集轉為賺智慧財。」洪寶山認為,如果臺灣能像以色列一樣,出口理財的專業服務,到其他國家當財經官員,或在金融領域提供投資顧問服務,就是一種很好的轉型方向。
在對金錢、對理財相對保守的東方,要談「理財專業輸出」,看似過於理想化與遙遠。但從洪寶山投入投顧界近20年,目前市場上有1/2的分析師、投顧界2/3的理專,都師承「洪」門來看,洪寶山的「理財幸福島」計畫,其實已鴨子划水,悄悄佈局了20個年頭。
「更何況,在臺灣離亞太金融中心的夢想已越來越遠,國內投資環境在國際接軌不足下,發展大幅受限。115002501走出去,更是勢在必行!」洪寶山分析,許多產業聞中國大陸色變,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於「競爭力」。
「過去,臺灣人只提著一只皮箱,就到全世界做生意,靠的就是膽識與實力,有實力,就不需要由市場來決定我們,而是在全世界都可以生存。」
洪寶山進一步分析,就像他常舉例,職場上有四種人,第一種人靠勞力賺錢,第二種人是找人來幫他做事,也就是老闆,第三種人用資金去投資賺錢,第四種人則用別人的錢,來賺自己的錢,也就是投顧服務提供者。
「現在的中國大陸,就像3、40年前的臺灣,到處都是機會,幾乎做什麼都能賺錢,很多人有錢,卻不知道如何理財,所以第二和第三種人很多,也有很多原本是第一種,卻想往上跨越一個階層的人。而臺灣人,應該選擇成為第四種人,也就是理財服務與理財教育的提供者。」洪寶山說道。
「年輕人其實不要認為自己沒機會,很多破壞式創新者,就是因為『沒有』,就像沒有資金、沒有技術的馬雲,靠著服務客戶成就電商霸主,小米科技的雷軍,則是以『人生的困境,有時是自己編織出來的蜘蛛網』提醒自己,才打出今天的江山。」
「重新思考你現在做的每件事,一定可以找出機會。更重要的是,付諸行動!」則是洪寶山對年輕人,最出自肺腑的建言。

讀者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