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競爭力報告 從世界第一 走入生活之中

scoop文:社長 張淯 | 圖:資料照片 | 獨家報導1151期(7+8+9月份)

面對年輕世代薪資下滑、勞工普遍過勞、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社會不公的不平之鳴與對立逐漸升高,你選擇的是加入搖旗吶喊,或是起身行動,改變這些不公?
繼「台灣新競爭力—不怕被淘汰的創新產業」與「連鎖加盟創業」專題,期望耙梳傳統產業擺脫微利、夕陽化命運的創新金鑰,本期製作「台灣競爭力報告」專題,由兩個堪稱「世界第一」的品牌,分析他們如何從世界大廠、名流名人背後的隱形冠軍,走入你我的日常生活。期望導引台灣豐沛的創新能量,成為經濟成長的動力。

年一度,全球最具公信力的競爭力報告之一出爐,台灣在瑞士洛桑學院(IMD,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公布的「2015全球競爭力排名」中,重返前年的名次11名。
對於健忘的台灣人(以及媒體)來說,許多人或許只看見台灣「進步」了2名,甚至繪聲繪影敘述了這份報告「氣走」某些國家。
實際上,無論是2011年曾得到最高名次第6名的IMD,或是10年前曾排名第4的世界經濟論壇(WEF, World Economic Forum),在這些報告原以名次進步作為「贏者圈」桂冠,退步作為「輸者圈」警訊的用意下,台灣近幾年的名次衰退,的確值得產官學界警覺。
但真正該警惕的或許是,台灣人被政府和媒體所摧毀的「信心」,即便這些世界級評鑑機構連年對台灣競爭力給予肯定,但因這些競爭力的成果,幾乎讓台灣人民「無感」,白白讓這些得以指引台灣在國際上一較長短的線索,成為不同意識形態的砲灰。

創新能量豐沛,國際化不足

究竟,台灣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如果以瑞士、瑞典等,由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歐洲常勝軍,加上工業基石穩固的德國,與近年製造業回流的美國,可得出兩組關鍵字:中小企業的活力,與製造業的創新研發,而且,這兩者缺一不可。
就因為這兩個元素兼具,讓美國得以在2011年金融風暴餘威下,還能重拾IMD寶座,今年仍蟬聯冠軍,而台灣也因此得以遙遙領先向來又敬又畏的韓國(韓國近五年都在IMD二十名外,今年為第25名),可見中小企業的整體戰鬥力,比少數大財閥可以撐起更長久的一片天。
而依據國家實驗研究院(NARLabs,簡稱國研院)分析,台灣今年在創新的排名雖然退步2名,但近三年都維持在全球第10至11名之間,在亞洲則維持第3或第4名。以台灣的人口數、技術和資源,能維持這樣的位置實屬不易。
但另一方面,台灣向來自豪的科技製造業,也存在著隱憂。IMD即提出警訊,台灣產品出口集中度過高,光是出口量前5名的產品,就佔總量超過6成。
而另一個隱憂,同樣是因為國際化不足,導致本國人才外流,外國人才卻進不來或留不住。
再者,自然是年輕世代薪資逐年下滑、勞工普遍過勞、貧富差距拉大,引發社會不公的各種不平之鳴與對立。

從隱形冠軍,到自我品牌

但這些隱憂,只靠鼓勵創業就能解決?讓年輕世代帶著他們由網際網路餵養的資訊,和全球在同樣環境下長大的世代一起競爭前,是否有什麼樣的輔導機制,能將前人提著一卡皮箱,在國際市場爭逐的經驗,傳承給下一代?
為此,本刊這次製作「台灣競爭力報告」專題,從兩個堪稱「世界第一」品牌的靈魂人物——紳裝西服李萬進和般若科技林允進,分享他們如何從世界大廠、名流名人背後的隱形冠軍,逐漸走到幕前,打造獨一無二的品牌,也走入你我的日常生活中。
無獨有偶的是,兩位主角同樣出身自貧寒的鄉下農家。
一個從十幾歲便隻身上台北學藝,因在寒冬只能穿著單薄夏衣、洗冷水澡,以致反覆感冒,讓鼻竇炎成為跟著一生的禮物。
另一位,則是隻身前往日本留學,飽受歧視仍以優異成績畢業,回台卻在幾年學術生涯後,決定投入創業行列,由教授轉當「黑手」的企業家。
而他們的另一個共通點則是,在人們普遍認為,台灣市場太小,撐不起一個品牌時,他們卻是默默花了30年的時間,選擇將一門技藝磨到專精,並在艱苦的創業過程中,將自身的稜角磨圓、拋光,讓品牌之路自然成形。

讀者留言